李 勤 高 洁
“跨边界学习”是跨越学科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新型学习方式。“跨边界学习”体现了学习的丰富内涵和多维的意义价值。学习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是通过知识引起学习者内在素养的变化。南京市立贤小学面向儿童未来的“新六艺”课程群建构的是一种扁平式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课程架构指向学生生命当下和未来,在探寻、实验、构建、完善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育人目标,助力学生跨边界学习。
站在未来的视角反思儿童“新六艺”课程群,儿童,其作为完整“人”的本位的价值实现,应当成为本课程群最终的培养目标。“新六艺”课程群目标内涵及其对应的低、中、高年段,组成儿童“新六艺”。“礼”基础课程有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等,活动课程有大拇指电视台、立贤好少年等,特色课程有国际礼仪课程、习惯课程。“乐”基础课程有音乐和美术课程,活动课程有合唱团、舞蹈队、立贤大舞台等,特色课程有彩墨画课程、电影课程。“射”基础课程有体育与健康,活动课程有女子篮球、跆拳道、少儿足球等,特色课程有珍爱生命课程。“御”基础课程有综合实践、劳动技术等课程,活动课程有巧手坊、机器人社团等,特色课程有博物馆课程。“书”基础课程有语文和英语,活动课程有经典阅读课、午间持续默读、小记者团等,特色课程有外教口语课程。“数”基础课程有数学课,活动课程有爱数节、生活数学、悦读数学,特色课程有动感数学课程。
课程群内部的题材要有逻辑关联,授课时要能形成体现未来性的各个关联体系。挖掘、强调课程中的未来性题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如基于巧手坊板块开辟出“活字印刷3D 打印课程”。教学流程包括了以下模块:引入问题,调查学习,分析观点,测试优化。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前期学习,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随后在课上交流收获,教师结合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课程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解文字演变的网站,组织和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课程群中,以儿童作为“人”的本位的价值实现是课程最终培养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程群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从儿童的发展规律出发,课程群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不断完善、修正“新六艺”课程群的设置。
在课程群的实施中,就儿童个体而言,每个儿童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表现出差异。因此,将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制订相应的目标和计划,为每一个儿童制订不同的发展目标。尊重儿童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承认并允许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不同形式的差异。在课程群实施中,进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以此满足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
课程群的评价过程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要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能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引导,再加上教师本身具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自评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反思过程。互评是有说服力的评价,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家长评价同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短处。社区访谈这样的社会评价,使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
一是开展多种竞赛。如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朗诵比赛、写作比赛、阅读比赛等。同时,鼓励儿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各类竞赛,让他们走出去,培养自信心与竞争力。二是关注儿童未来发展。根据课程群的设置情况,运用过程性资料为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学校将每位儿童每一年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成果等纳入成长档案。
教师应营造鼓励儿童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儿童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如在培养儿童感恩品质方面,我们在“新六艺”课程群中设置了“礼”系列课程体系,那么相对应的,则设计了与之对照的考核内容,从礼仪之星、卫生之星、友爱之星、文明之星等多角度展开,促使儿童的认知迁移达成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