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洲猪瘟、猪瘟、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控措施

2021-12-03 13:00吴梓纯
湖南畜牧兽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出血点耳病病猪

吴梓纯

(湖南省湘阴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湖南湘阴4146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急性型、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妊娠母猪繁殖机能障碍及各阶段生长猪呼吸道炎症为主的传染病。这三种疫病在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给基层兽医工作者的诊断带来了不便。本文现将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进行归纳,以便做出及时的诊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扩散,从而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非洲猪瘟

1.1 .1 传染源:病猪及其污染物。

1.1 .2 传播途径: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人员与车辆往来带毒;泔水、餐厨剩余物喂猪;软蜱是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1.1 .3 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各生长阶段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可发生。

1.2 猪瘟

1.2 .1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母猪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

1.2 .3 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各生长阶段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可发生。

1.3 猪蓝耳病

1.3 .1 传染源:病猪、带毒猪及其污染物。

1.3 .2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精液传播、胎盘垂直传播。

1.3 .3 易感动物:只感染猪,各品种、各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一般春季开始,夏季爆发。

2 临床症状

2.1 非洲猪瘟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4~19天,发热,体温升高至40.5℃~42℃,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呕吐,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体表皮肤(耳、鼻、腹部、臀部)呈红色、紫色或蓝色,有出血点,母猪流产、产死胎或弱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2.2 猪瘟(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2.2 .1 急性型:病猪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精神差,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有的发生呕吐,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粪便有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眼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耳后、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有针尖状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2 .2 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被毛粗乱,行走不稳,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有些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皮肤成蓝紫色坏死、胎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最后衰弱死亡。

2.2 .3 温和型: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症状较轻微,不典型,食欲时好时坏,病猪瘦弱,致死率高,也有耐过的猪,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2.3 猪蓝耳病(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

2.3 .1 急性型:发热,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以上,死产率达30%以上,木乃伊胎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可达40%~80%;1月龄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0℃以上,被毛粗乱,眼脸水肿,腹泻,渐进性消瘦,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死亡率可达70%,耐过的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2.3 .2 慢性型:母猪群生产性能、免疫力下降,繁殖性能降低,易继发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

2.3 .3 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病毒的持数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在10%~88%。

3 病理变化

3.1 非洲猪瘟

在耳、腹、会阴、四肢有紫色斑,胸腹腔、心包积液,心内膜充血出血;肺脏有出血斑;脾脏肿大,呈深紫色,切面突起;肾脏弥漫性出血;淋巴结出血,形如血肿;小肠、大肠粘膜有出血斑及出血点。

3.2 猪瘟

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外表为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土黄色,皮质有针尖状出血点;脾脏边缘有紫色梗死灶;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针尖状出血点。慢性猪瘟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大肠粘膜有钮扣状溃疡病灶。

3.3 猪蓝耳病

如无继发感染,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呼吸道有时表现为卡他性肺炎,大多数为间质性肺炎病变。肺间质增宽明显,尖叶、膈叶、心叶有散在出血点和肉样变;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脾脏肿胀,肾肿大,呈褐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胃肠粘膜充血、出血。

4 临床诊断

4.1 非洲猪瘟

如果发现注射了猪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的猪只发病,无有效药物治疗,呈现高流行性、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尸体解剖病猪脾脏肿大,呈深紫黑色;全身淋巴结严重充血,出血,形如血肿,则可怀疑非洲猪瘟(实验室确诊)。

4.2 猪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由实验室确诊)。

4.3 猪蓝耳病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特别是发现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5%,死产占产仔数的15%以上,仔猪出生1周内死亡率超过20%,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确诊)。

5 防控措施

5.1 非洲猪瘟

5.1 .1 目前无疫苗和有效药物可用,发现疑似疫情,立即上报,一旦确诊,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1 .2 坚持严进严出,实现封闭化管理。

5.1 .3 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调运监管。

5.1 .4 禁用泔水或餐厨垃圾喂猪。

5.1 .5 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5.1 .6 做好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

5.1 .7 抓好常规免疫,改善饲养管理,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5.2 猪瘟

5.2 .1 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及时诊断。

5.2 .2 划定疫区、疫点,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消毒措施。

5.2 .3 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粪污堆积发酵后做无害化处理。

5.2 .4 实行紧接预防接种(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猪)

5.2 .5 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5.2 .6 抓好平时免疫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

5.2 .7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抗病能力。

5.3 猪蓝耳病

5.3 .1 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及时诊断。

5.3 .2 控制临床症状,减少继化感染(母猪、后备猪、公猪,在饮水或饲料中加药以及用药肌注对症治疗)。

5.3 .3 仔猪群在饮水中加药,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剂,以提高健康水平和抵抗力。

5.3 .4 使用疫苗注射确保猪的抗体水平,减少感染。

5.3 .5 加强常规免疫和饲养管理,减少继发感染。

5.3 .6 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猜你喜欢
出血点耳病病猪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
病猪喂药有办法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