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幼儿园 李亚丽
幼儿在家庭范围内的学习满足了其生物性方面的客观需求,但社会性方面的需求则需要幼儿园教师的悉心栽培。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创新性强,能帮助幼儿融入同龄人中,提升其协作能力,从而形成更加饱满的社会性人格,为日后进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活动主要包括阅读、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但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评价标准单一,影响了幼儿园的整体大环境,因此,教师需要完善教学活动,积极推动幼儿成长。
社会性品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主要包括了幼儿自我意识、幼儿道德感、幼儿自我行为的控制、同伴关系的维护等一系列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个人修养素质,其为幼儿成长、融入社会的关键学习内容。幼儿园作为主要学习阵地,肩负责任,需要创设活动空间,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环境”是重要的所需因素,环境育人并非空谈,其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境的创建时,应利用活动的特性创造幼儿之间交流的空间,有效引导并鼓励其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将活动的收获增至最大化,幼儿在特定场景中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保证了自主性,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形成社会性品质。活动空间多选择为户外,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踏青野餐,分享事物,玩游戏,并以混龄教育活动作为辅助,使幼儿充分接触大自然,懂得分享,与同龄人交流玩耍,摆脱形式主义活动,通过更具创新性的社会性活动让幼儿提高参与热情与积极性,高效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能力。
在幼儿园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需要模拟真实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让幼儿有参与其中的体验感,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幼儿认识社会、提升社会情感,以更加自如的态度面对社会变化,减少因陌生而产生的恐慌与畏惧情绪。良好的活动规划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社会经验进行决定,教师应在展开背景调研的基础上、在与家长沟通过后,充分了解幼儿的不足,针对薄弱点进行活动安排,从而使活动更有意义和社会性教育价值。在活动进行前,教师还要与幼儿进行交流,听取其意见,消除抵触情绪。例如,在六一儿童节时,教师可以开展“玩具交易小市场”主题活动,模拟交易环境,让幼儿从玩具中选取一部分进行交易,幼儿既是“店主”,也是“消费者”,主体的多重性赋予了教学活动开放性,当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主动与“店主”进行交流,提升了相关社会性能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对“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纠正。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观察每个“摊位”的具体情况,并及时调整幼儿的不良情绪,避免出现意外。在模拟日常生活实践活动时,幼儿对其更有亲切感,在参与活动时也会更有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添活动,创建更多的模拟场景,充分提升了实践效率,对幼儿的综合社会性品质进行了有效培养。
优质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会品质、提升启蒙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了解幼儿的个人特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教育往往局限于园中,忽略了幼儿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与幼儿的关系上也是居于主导者的地位。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幼儿的个人情况作为培养社会品质的出发点,关注其家庭情况、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孩子的关系,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为每个孩子都建立符合其情况的培养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策略是优化社会品质培养的内容之一。教师也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对其错误行为不要严厉呵责,这容易导致幼儿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社会品质的养成。例如,在班级活动“分享一本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分享近期读过的故事书,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简单地说出故事情节以及自身体会,在良好的培养模式中帮助幼儿提高表达能力,锻炼了幼儿语言和思维逻辑,培养社会性品质。
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逐步深入,从浅层次的“生存”阶段教学开始,再深入至“生活”阶段教学,最终达到“生命”层次的最终教学,也就是培养社会性品质的终章。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揠苗助长,第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幼儿的认知和情感表达等社会性品质,主要依托礼貌用语的使用、礼貌行为的规范等,最终形成说话行动的潜意识,成为条件反射甚至本能,让幼儿在相关实践活动中保持友好的潜意识,在社会性交互活动中充分展示积极的一面,对接下来的教育活动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生活”阶段的发展性教学当中,主要培养幼儿主动适应环境的社会品质。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舒适区就无法得到进步,因此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幼儿与环境交互的能力、面对压力与挫折后仍继续坚持的决心等,处在该阶段的幼儿在学习方面更加具有“弹性”,教师可以利用该特点进行鼓励式教学,从而引导幼儿的天性和本能向更加符合社会型人格的方面发展。而在“生命”阶段的教学时,所培养的社会性品质更加深入,需要家校结合共育,将“爱”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以“奉献”“呵护”为切入点,让幼儿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植树、养小动物等方式,引入生命平等观念,相较于前两个阶段,该阶段的主题更加严肃,更具有教育性质,能充分帮助幼儿形成生态意识等,有利于在社会性品质的养成中突出更为高尚的部分,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在社会性学习时,幼儿不断完善个人品格,提升能力,为最终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单单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需要与家庭携手,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实现家校共育。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形成社会性品质,重视活动细节,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解决幼儿的问题,做好榜样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培养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其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