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1-12-03 12:38李依澳陈佳琪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大连609渤海大学经济学院辽宁锦州
关键词:知识产权建设企业

张 舒 李依澳 陈佳琪(.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 0;.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609;.渤海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锦州 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近年来,辽宁经济受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波动较大,这就暴露出辽宁经济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锦州作为辽宁省一座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其实体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辽宁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近日,笔者会同锦州市相关部门对锦州全地区实体企业开展调查,共走访锦州全地区各类企业100 余家,现场发放调查问卷100 多份,收回有效问卷86 份。在这86 家企业中,有市属企业59 家,占68.6%,各市县属企业27 家,占31.4%。

(一)实体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类别情况

在86 家企业中,有制造企业34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2 家,新材料企业10 家,医药企业9家,电子信息企业8 家,新能源企业4 家,环保企业4 家,化工企业3 家,新型服务业企业2 家。

2.企业规模

在86 家企业中,销售收入超10 亿元的有6家,占6.9%;超1 亿元的有22 家,占25.6%;超5000 万元的有14 家,占16.3%;超1000 万元的有28 家,占32.5%;超100 万元的有13 家,占15.1%;100 万元以下有3 家,占3.5%。

(二)实体企业运营状况

1.企业盈利水平良莠不齐

在86 家企业中,净利润为负的有14 家,占16.3%;销售净利率处于0.1%(盈亏边缘)的有2家,占2.3%;销售净利率大于10%的有24 家,占27.9%,这些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其余46 家企业,尽管处于盈利状态,但是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2.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

在86 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研发投入(无投入的仅1 家),并设有专职研发人员。其中,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企业有21 家,占24.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的企业有24 家,占27.9%;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上的企业有31 家,占3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有10 家,占11.6%。

3.企业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86 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6 家企业总计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等1372 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知识产权16 项。具体来看,拥有10 项以上知识产权的企业有50 家,占58.1%;拥有1 项以上知识产权的企业有24 家,占27.9%;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有12 家,占14%。

4.企业创新平台作用显著

在86 家企业中,有一半企业设有省市级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总计有各类创新平台72个。其中有17 个企业设有两个以上创新平台,占20%。这些创新平台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效果显著。调查显示,企业拥有的创新平台数量与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555,p<0. 001)。

二、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行业盈利能力普遍较弱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有利润率足够高才能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也是如此。本次调查的86 家企业分属十个行业,大部分行业都有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但是强盈利能力企业数量在本行业的占比并不高。

统计结果显示,强盈利能力企业数量占行业比例较高的行业包括:新材料、医药、化工,而新能源行业没有一家企业具有强盈利能力。从行业平均利润率来看,无任何行业表现出强盈利能力①。

只有行业整体具有强盈利能力,才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进而才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因此,锦州市在努力提高现有产业盈利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盈利能力更强的新产业。

(二)创新能力尚未转化成盈利能力

如前所述,锦州实体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并不高,只有27.9%的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大于10%,表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而有53.4%的企业盈利能力较弱(销售净利率在1%~10%之间)。另有2.3%的企业处于盈亏边缘,更有16.3%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不相匹配。86 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372项,但是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与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净利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r=0.142,p=0. 192),即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无显著影响。

企业较多的知识产权数量并不能转化为较高的盈利能力,表明企业的创新成果质量并不高。在调查中也发现,在1372 项知识产权成果中,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只有260 项,占18.9%。其他成果则为实用新型专利926 项,占67.5%;外观设计和软件著作权有186 项,占13.6%。

提高企业创新成果质量需要企业能够聚焦某一技术领域开展深入研发,避免多领域浅层次研究。因此,这需要尽快将企业纳入开放的创新合作平台中来,让企业在平台中与更高水平的企业开展合作,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集中力量围绕产业链某一环节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创新成果质量。

(三)研发投入尚未转化成创新产出

在86 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研发投入,并设有专职研发人员,但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知识产权数量之间并未显示出显著的相关关系(r=-0.126,p=0. 248),即企业研发的高投入并未转变为知识产权的高产出。

企业在研发上的高投入并未带来创新成果的高产出,其原因很可能是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局限。如果企业能够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以高校的技术力量弥补自身技术实力的不足,将产生积极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能与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并不多,有53%的企业并未与任何高校开展过合作;有33%企业仅与一家高校在某领域开展了合作;而与多家高校广泛开展合作的企业只占14%。因此,下一步工作应该着重建设企业与高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包括建设信息沟通机制、双方人员流动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项目合作机制等等。

(四)企业技术人员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技术人才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保证。但是调查显示,锦州企业技术人员与专职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与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和知识产权数量之间也无显著相关关系,即企业设置更多的技术人员与专职研发人员并未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表明,企业技术人员与专职研发人员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技术人员本身能力有限,也可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将更快地老化。因此,应该适时对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及时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还应当增加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培训。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技术人员并无单独的管理办法,对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对普通员工的考核采用同一套机制。但是,适合生产工作的管理办法非常不适合创新工作,因此,针对从事创新工作的技术人员的管理应该采用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大地发挥他们在企业中的骨干作用。

三、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着眼有效解决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一)布局新基建

1.加快推进5G 及物联网建设

全力推进5G 网络建设,加强5G 网络规划布局,加快5G 网络规模部署;推动5G 产业集聚发展、构建5G 产业生态体系、推动5G 与重点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在工业互联网、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媒体、智慧应急、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新5G 场景试验和应用,实现两年内全市5G 网络基本全覆盖并规模商用,5G 网络应用不断普及深化的目标。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物联网在锦州市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感知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发展。

2.部署建设大数据中心

做好空间、规模、性能的统筹,有序推进华为大数据中心和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已有大数据中心云平台部署运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体系;做好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引导和规范重点行业、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加快数据采集、存储工作,建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挖掘分析的数据应用全流程制度和标准,支撑智慧城市运营。

3.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将人工智能纳入锦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前瞻部署,坚持应用驱动、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着力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协同,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整合与管理,实现公共数据的规范采集和共享使用,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依法有序向人工智能企业开放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信息,满足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数据需求,引导人工智能企业等市场主体合法合规开展数据资产流通和交易。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检测、交通、电力、医疗、农业和政务等领域率先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智能审批、智能工厂、智能检测、智能医疗、智能驾驶、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能农业。

4.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

深入实施推进锦州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先进的企业级、行业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锦州市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与应用,开展工业APP 培育和认定工作,促进工业APP 良性发展。组建工业互联网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准公益性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专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深入开展企业上云行动,推动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依托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及供需对接、集成供应链、产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

5.推进建设智慧能源体系

谋划部署锦州市特高压输电的建设,积极对接、申报国家跨域输电项目。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鼓励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能源运行云平台,强化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各类能源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按照“桩站先行”的原则,做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打造全市统一的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依托加油站、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场所,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6.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网络

部署协同化智能交通设施,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提升交通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能力,加快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综合运输体系。开展基于5G 的车联网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汽车、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加快中朝凌高速铁路建设进程,完善锦州北站相关设施建设,积极配合锦州至白音华铁路开工前准备工作,加快构建内外联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培育新产业

1.节能环保产业

积极构建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三个方面核心技术,重点研发生产企业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环卫机械、节能环保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大气污染监控等高附加值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培育发展节能和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等再生制造产业;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产品、装备等,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科技转化、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展示交易等节能环保服务,着力提升节能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2.新材料

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材、高纯金属(合金)材料、改性塑料、石墨烯等产业,积极发展屏幕保护膜材料、3D 数码打印材料、硬质合金等产品。围绕锰、铬、不锈钢、塑料、钛白、陶瓷、橡胶等原材料,积极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延伸非金属材料产业链条。

3.新能源

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依托现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支持研发车用燃料电池电堆、高比能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钒液流电池、钙钛矿电池等产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实施充电设施发展工程,推进充电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与适度超前建设。

4.先进装备制造

立足锦州市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型智能工程机械,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向中高端迈进。把握国家海洋开发的有利时机,推进锦州市航海仪器制造、海工装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汽车零部件、医药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工业陶瓷、再生资源加工、特种金属等行业自动化和车间智能物流发展的需求,推广和应用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进一步提高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引进机器人龙头企业、集成服务机构与产业基地等项目,探索创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和应用分拣、包装、焊接、喷漆和搬运等工业机器人,稳步发展农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

5.大健康休闲

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健康”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组织实施锦州市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打造养生大健康休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保健品、营养品、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培育北茶、树莓等特色养生保健食品、生态绿色食品、天然优质饮用水等资源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全面提升食品、药品、保健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三)研发新技术

1.加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支持锦州市产业龙头企业对接辽宁乃至全国、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前沿重大科技成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2]。重点支持域外驻锦大企业攻克一批新技术,建设一批新项目,开发一批新产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集群壮大的局面;支持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并购域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和技术研发机构,组建研发众包平台,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2.强化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建立政府、高校、企业长期联系机制,召开校地工作联席会议,设立推进工作组,共同推进政产学用协同创新,推进校地融合工作深入实施。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鼓励高校(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促进科研人员到政府、企业挂职,开展科技帮扶、成果转化等服务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直接服务企业。

3.发挥政府引导协调作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集聚,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设立由科技、市场、文化、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有关机关或部门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作为知识产权执法联合机构。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①新型服务业和冶炼业由于企业样本数量少,不具有统计意义。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建设企业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