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禹 奚朝晖 蒋栋华 高 虹 刘东亮
(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上海 200335)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产品高质、产业高效发展的必经之路。2021年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也指出,上海市要聚焦打造一批绿色田园先行片区,不断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管理方式。因此,建设和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促进上海市农业提质增效、农民丰产增收、推动品牌发展、提升示范引领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上海市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推进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及其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共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基地面积达20 100 hm2,基地内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企业有150家,对接企业91家,带动农户1 629户,经济效益显著。现笔者拟对上海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
2017年,金山区和崇明区申请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金山区农委和崇明区农委分别成立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组,并下设基地创建办公室,各镇建设单元均由农业分管镇长总负责,由镇农办主任、农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和村(队)干部分工负责基地创建相关工作。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围绕基地建设工作要求,协调区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对基地创建办公室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明确任务、标准和节点。由基地创建办公室将基地建设任务分配到各基地单元的农技站、技术服务队伍条线,从而形成基地创建办公室抓管理,市、区绿色食品工作机构抓技术支持,镇、村责任人抓落实,实现了市、区、镇、村分工协作的创建机制。
同时,为加强基地建设期管理,避免出现“重创建,轻监管”的现象,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19年出台了《上海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将上海市基地获证后的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成立了市、区、镇、村四级的监管管理网络,把各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和村级协管员全部纳入基地综合监督管理队伍,对各基地单元的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和生产档案等,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此外,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每年对基地内企业、农户、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不定期综合检查,并于每年年末对基地进行年度考核等,推动了基地获证后的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有效保障基地农产品生产安全,基地办公室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以水稻为例,金山区下发《金山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水稻大田病虫防治用药目录》,崇明区下发《崇明区2020年度水稻绿色农药推荐目录》,农技人员根据当年水稻病虫害信息情报,依据目录指导农户合理施用药剂。同时,所有农业投入品均由基地创建办公室指定的专供点统一供应,并按规定做好配送和台账登记工作。此外,加强了检查和宣传工作。据统计,自基地创建两年来,上海市共开展基地内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140余次,向农资经营门店、合作社和种植散户等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及其他宣传资料7 000余份,签订农资经营承诺书300余份,有效督促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强化自律意识。
人员队伍建设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的根本。为此,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加大了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例如,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绿色食品稻米质量风险监测情况、中心实验室本市例行监测中发现的风险情况和中心实地监管检查中发现的生产过程风险情况,及时传达到基地相关生产管理一线人员,以便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预警措施;上海市农技推广部门组建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工作专家团队,定期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基地,根据水稻生产过程,结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与服务,确保基地绿色水稻生产关键技术传授到人、落实到位。
优良品种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取得增产增效的基础。为此,基地积极开展优良品种的相关生产技术试验,以推进基地开展绿色生产。例如,为充分发挥优质稻“沪软1212”的优势,制定出符合“优质、绿色、高效”优质米产业发展方向的栽培管理措施,崇明区基地开展了优质稻“沪软1212”施肥技术研究,通过株距、施肥量、肥料运筹三因素,形成了配套的绿色保优栽培技术;同时,通过肥效监测和化肥利用率试验,掌握了不同施肥量的水稻化肥利用率变化规律,为推广绿色水稻化肥减量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还积极开展了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修改和完善了优质稻绿色栽培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了水稻种植技术参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规程,为全面推进优质稻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增产增效,市级层面对基地加强了政策性扶持。例如,2018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年)》,同时根据发展方案,金山区、崇明区也分别制定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补贴政策,对冬季深耕晒垡和施用绿肥、商品有机肥、缓释肥等项目进行了补贴。
以基地水稻生产为例,其生产理念已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水稻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对比2019年粮食收购价,基地产出的绿色稻谷比非绿色稻谷的粮站收购价提高0.18元/kg,达到2.88元/kg;基地内产出的大米市场均价达6元/kg,比普通大米高出1元/kg。其中,崇明区基地销售的“崇明大米”区域品牌产品达6 100 t以上,市场均价达10元/kg,比市场上普通大米价格高出1倍,其核心品牌“两无化”大米的市场价更是达到74元/kg,产值达3.67亿元。
为进一步培育和做强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基地严选最具特色、最高标准的主体和农产品,按照“五个统一”的原则,树立以“两无化”为引领的“高端核心品牌”系列产品,并依据市场需求及消费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研发了多元化产品类型,且与天天果园、叮咚买菜、盒马、本来生活等新零售供应商及平台进行对接,推动了农业品牌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同时,为积极适应疫情下以电商宅配为主的新的在线消费模式,基地以“五五购物节”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促销、直播购物活动。此外,基地打造了“线上+线下”“消费+体验”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利用各种媒体、多种渠道,有规划、多形式地宣传推广区域公共品牌产品,稳步提升了“金山大米”“崇明大米”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上海市结合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和上海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工作要求,在21个基地单元建立了55个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示范点。以水稻种植为例,这些核心示范点的水稻种植品种优良、管理规范、绿色防控技术领先、生产档案记录完整详细、采用机械施肥技术,因而成为了附近水稻种植的典型及“领头羊”。因此,基地以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化创建,有效推进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基地内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16家增长到目前的150家,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取得了飞速发展。
具体表现为:(1)除金山区、崇明区外,上海市其他涉农区还未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行动,同其他省(市)相比[1],基地数量相对偏少。(2)上海是都市农业发源地,始终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把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放在了突出位置,但由于上海市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用地相对分散,集中连片区域更少,土地规模很难达到基地创建标准。
以水稻为例,目前基地内产品仍以稻谷销售为主,只有少部分加工成大米进行销售,产品附加值并未完全体现,其副产品如碎米、稻壳、麸皮等的综合利用率更是不高。
按照《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在合理规划与布局的基础上,上海市要从产业、品种、区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加大基地创建力度,以培育出更多符合条件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市、区、镇、村四级要分别针对“目标确定、规划布局、基地方案、贯彻落实”,以规范投入品源头管理、开展基地示范点建设、提升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收增效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发展。
基地要围绕“稳产、提质、增效”的总目标,加快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促进主副产品新技术研发。以水稻为例,要延长水稻深加工产业链条,坚持聚焦和突破,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运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可对稻米中淀粉、米糠、稻壳等进行进一步加工,以发挥其多种用途[2]),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产品价值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