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第十五中学 宋素敏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为学生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来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心理,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知识。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标对于新时代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本文则主要探讨如何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普遍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如果对某一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就会本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不断探索,能够达到极好的学习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即使努力学习了很长时间,依然比不过其他正常学习的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根本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可能是在一些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认为自己不得不学习,因此并没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基于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热情地回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概率”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以及概率的计算等内容,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材内容。在课堂开始之前,数学教师首先为学生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你们家里养了一只鸭子和两只小鸡,那么我闭着眼睛去抓,抓到小鸭子的概率是多少呢?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来是三分之一。数学教师通过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这门科目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以及知识,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将其应用于解答数学问题当中。由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很复杂,但是课堂上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够为学生讲解一种解答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非常固化,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设计一些多变性的问题,这样能够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例如,高中数学“复数”这一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复数的三角表示。“复数”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理解的可能就是复数的实部和虚部了,学生可能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考虑到这一点,数学教师为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天平的左边放了四个苹果和一个西瓜,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右边应该放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也放四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和一个一模一样的西瓜就可以了。数学教师将这个公式写在黑板上面:4 苹果+1 西瓜=4 苹果+1 西瓜。数学教师又问学生:如果我将苹果看作字母a,将西瓜看作字母b,那么这个公式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说:4a+b=4a+b。学生的思维转换非常迅速,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表扬,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接着,数学教师又问学生:如果已知两个苹果的重量是4 斤,那么天平一边的重量怎样表示呢?学生快速地回答:4+b。数学教师以这个式子为例子为学生讲解道:复数的实部以及虚部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观察这个式子就可以知道,这个式子中的“4”就相当于复数中的实部,而小写的字母“b”前面的系数“1”则相当于复数中的虚部,那么“b”就是虚数单位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复数的相关知识。
高中阶段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人数众多,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基于这一点,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不断提高问题的层次性,这样能够保证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的环节当中,从而活跃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一些真本事。
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面向量及其应用”的时候,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几个教学目标,分别是: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会做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的相关运算;学会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并且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数学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教材中的内容,之后为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向量的几何表示是怎样的?我们在做向量加减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运算呢?我们怎样进行实数与向量的积的相关运算呢?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中,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学习以及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往往能够为以后学习比较复杂以及抽象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点,要想学好数学这门科目,学生就必须能够将数学教材中的各种知识通过一定的手段组装在一起,使知识与知识之间变得更加紧密,而不是零零散散的,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考虑到以上因素,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为学生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以往所学的一些知识,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时候,首先为学生讲解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基本构成以及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通过一些练习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之后为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跟我们以往学的一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调动自己的大脑来回忆以往所学习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并且将其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总之,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当中,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将其与问题教学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