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宇灏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明洪武九年(1376),刚刚建立的明王朝为维护西北关中地区稳定,于陕西潼关设立卫所。盛氏家族先祖盛聚,从明太祖朱元璋行军有功领元帅事并殁于阵中。盛聚之子盛瑄补燕山护卫旗校,以靖难功升府军卫指挥同知,永乐二年(1404),徙潼关卫家焉[1]77。在之后的整个明代,潼关卫盛氏家族人才辈出,其家族人物事迹屡见于《明史》、历代《关志》《盛氏家谱》以及墓志碑文等文献资料。据统计,自永乐二年盛瑄调任潼关卫至崇祯十六年(1643)末任指挥使盛昶之殉难,盛氏家族共有9人世袭任潼关卫指挥,其中封将军称号6人,封都尉、都督佥事、副将、游击等官职称号各1人[2]77。
盛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可以概括为仁孝、求真务实、保国安民、刚正不阿、英勇果敢、淡泊名利、忠贞爱国、死而后已、不负国恩等,而这些家风家教是在盛氏家族世代延续中逐渐形成并被代代传承的。
盛讷,字敏叔,号凤冈,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七月十八日。祖父盛鼒,都指挥同知,封怀远将军;父盛德,潼关卫指挥使,赠上轻车都尉,封昭武将军;长兄盛愈谦,南京前府军都督同知;次兄盛愈让,武举人,甘肃固原卫赞画;弟盛论[3]417-418。盛讷八岁就能撰文,十四岁时入潼关卫学,并师从华山青坷坪马文庄先生。隆庆五年(1571)中第二甲第九名进士,选庶吉士,后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兼任翰林院侍读学士[4]33。
任官后,盛讷以求真务实为人赞赏。据记载,其讲筵务,积诚储悃,感悟圣聪,而进止有仪,不失尺寸,上每改容听焉。造士国学,首教人收摄此心,随处体验,谓:“方寸一定,百事可为。”次教以治事明经歌诗习字,因材陶冶。人谓:“有泾野先生之遗风焉。”[1]77在朝廷议事时深谋远虑,以大局为重。据《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尚书盛公讷神道碑》载:“公封倭之议聚讼盈庭,公抗言:‘倭不退而求款,恐非情实。宜控守要害调度兵粮为自治计。虚内事外,舍己耘人,未见其便。’众以为石画。”朝廷欲立储君,盛讷则直言皇长子年龄适当、遵守礼仪、心胸宽广、聪敏好学,应立为当世太子。他在《请建储疏》言道:“今皇长子已九龄矣。稽本朝建立之期适当其时,考古人入学之岁已逾其年。虽天纵温文,不假学习,然美玉成器必赖磨砻。虽宫闱清燕,辅导有人,然左右狎习,终不若外廷之启沃也。若当此春和景明之时,皇长子肤智将开之始,正号储闱,使之日亲经学则礼陶乐和,可以动荡心胸而致神气之充;诵《诗》读《书》,可以启发性灵而坚为善之念,睿姿日养而强,英识日引而长,蒙养已端,爱以劳至。虽三代宗社灵长之计,也不外此。”[5]243针对田租税收问题,盛讷提出昌平地区近年来劳役不断,应上表奏请减免当年昌平地区的税收。随后拟就《拟圣驾再祀山陵尽蠲昌平州今年田租守臣谢表》上奏:“五月声出金石谷,而二月丝频勤慈,念是以凉飙应节祀事,再修精禋方展于园陵,轸恤遂周乎?黎庶谓:‘昌平之地比属宸游。’敕今岁之租,悉行蠲免。”明代名臣申瑶泉评论该表曰:“情词真切,气味深厚,直是汉魏以前。”[6]41
万历二十三年(1595),盛讷母亲刘太淑人病逝,其倍感哀痛,于同年十月十五日亦卒。明内阁首辅王家屏为其撰写神道碑并不禁哀叹道:“嗟乎!世特患无深识远虑之臣,为国家决疑定难销祸于未形耳。以公粹白之衷,虚明之识,使得谟谋密勿大猷可计日,而升而不及相以殁。人之云:‘亡此君子,所以痛心于殄瘁也。’”[1]77万历皇帝悼念其有讲读之劳,下旨祭葬并赠礼部尚书官职,又敕建天卿学士坊来纪念其功德,入潼关卫乡贤,并谥号“文定”[7]94,因此,后人称其为“文定公”。
盛以弘,字子宽,号杨陓,又号紫气亭山人,生于隆庆元年(1567)。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
盛以弘天生孝顺友爱,据《盛氏宗谱》记载:“痛母张淑人早逝,孺慕其终身,侍大母疾,躬奉药饵,无问寒暑。兄府幕以达公卒于官,抚育子女成立而婚嫁之,舅氏张云霄殁而贫,为卖地以葬。”[8]
盛以弘在任官时一心为公,忧国忧民。当时有士兵提议应沿城建设烽火台,盛以弘制止并言道:“制胜之策当在千里之外,不幸戎马生郊,自有金汤足恃,何为劳民伤财,反资敌人窥看之资乎?”[8]盛以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据《盛氏宗谱》记载:“是时逆涓切政,朝绅多脂韦促赴者,公独正色自立,无所阿邑,是为其所嫉当推阁员,公名在第二,不蒙点用,阁臣具揭以争不报,俄出旨谓公:‘讲读弗清,不宜在政地。’一时廷臣无不为公扼腕,而公夷然弗也。”[8]然而,朝绅脂韦促赴者仍不解其恨,再次发布矫旨惩治盛以弘,据《盛氏宗谱》记载:“在辇毂,上修省疏语多切直,左右近习切齿愤恨,遂矫旨谓公:‘欲扫除君侧,俾上孤立,无人臣礼。’寻以失占天象诸灵台,郎只薄罚,部司反重加谴降。又于部履章疏,搜摘字句以为罪端,而公始不能安其位矣。再疏引退。”[8]另外,在研究学问方面,盛以弘秉承求真务实、淳正朴实的原则,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哗众取宠等行为进行批判。他在《正学曲学真儒伪儒辨》中说道:“真儒之学术正而无阪,实而有据,措之躬则清明,推之天下国家则顺治;伪儒之学术荡而不返,曲而不衷,措之身则颇僻,推之天下国家则阻碍。是故辨之于言光明简易者正,而艰深隐僻者曲;切近精实者真,而浮虚吊诡者伪;辨之于行纯白端慎者正,而回互隐伏者曲;质直淳朴者真,而多方矫饬者伪,斯可得而辨矣。”[5]257
崇祯元年(1628),盛以弘被复官启用并入参大政。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二日,因胃病加剧卒于任内。崇祯皇帝听闻后惊愕万分并下旨祭葬,又诏赠太子太保、特进光禄大夫等称号。清顺治十六年(1659)入潼关乡贤,并私谥文清[8],后人因其官赠太子太保,故称其为“太保公”。
盛以恒,字冕南,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七月二十四日,父亲鹿邑公盛讱,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县令。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因举人又称“孝廉”,故世人称其为盛孝廉,官任河南汝宁府商城县知县[8]。盛以恒一心为民,据文献记载:“甲戌冬,逆贼寇关,当事者惴惴思遁,宪副公揖语曰:‘潼关天子之门户,不惟地利,实以人和,欲何为焉?’于是众志乃定,贼窜入豫,潼人交口而颂曰:‘盛孝廉力也!’”[9]130-131崇祯十年(1637)冬任商城知县,其在任期间励精图治,整治风气,训民厉士。崇祯十四年(1641)初,张献忠率农民军逼近商城,盛以恒此时已接到调任开封府知府的调令,商城百姓在盛以恒启程之际,拦住其乘坐的车辕,跪地恳求其不要离任。盛以恒不忍黎民遭受战乱之苦,慨然留下率领家军登城抵抗。同年二月,盛以恒率领家军与张献忠军展开激烈决战,恰逢商城连日大雪纷飞,温度极低,守城士兵手脚冻僵拉不开弓,但盛以恒仍不畏严寒,艰苦奋战,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城门失守,盛以恒被俘身亡。崇祯皇帝听闻盛以恒以身殉国,诏赠盛以恒河南按察使副使,并下旨祭葬,因其官赠副使,后人故称其为“宪副公”。明代名臣王于陛为盛以恒撰写挽联曰:“一死从容答至尊,藐诸犹自叩天阍。疏辞书沥秦廷血,温诏还招楚水魂;始信求仁无系念,果然旌烈有深恩。何须冢作祁连象,青史千秋正可论。”[8]
盛以慥,字君实,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二十三日,父鹿邑公盛讱,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县令;胞兄宪副公盛以恒,河南汝宁府商城县知县。盛以慥善于骑射,自幼喜爱豪侠之事,十七岁时秉武兼文。盛以慥临危时英勇果敢。据家谱文献记载:“明末群盗充斥,巨盗贼蝎子块围关城,兵道率士民环城守卫,会贼有攀壁将登者,众顾愕然,君引弓持满,贼应弦而坠。”“崇祯十二年(1639年)贼匪蝎子围抢潼关,潼关当道立即组织军民环城守卫,然而贼匪中有擅长攀爬登城者,军民大惊不知所措,唯有盛以慥临危不乱,拉弓引弦射贼数人,从此匪贼不敢再犯”[8]。在诱惑面前,盛以慥则淡泊名利。“我朝大兵初入陕省,讽诱守潼李自成义军伪将马世耀投降,拟功授君合阳知县,君以母老不就职,君之断然于进止之际,非无所见视彼仆仆于风尘者,相去为何如哉”[8]。
盛昶之,字玺振,生于天启四年(1624)。父盛以忠,洮岷副将;兄盛继之,官居固原游击。因其兄盛继之无子,故盛昶之袭承其兄潼关卫指挥使之职位。时在潼关卫的将领中年纪最少,但训练士卒有方,军中威望颇高。
崇祯十六年(1643),陕西督师孙传庭受崇祯皇帝命令出兵潼关,于河南郏县大战李自成的农民军,结果兵败逃回潼关,李自成趁势追击,于同年十月初五抵达潼关城下,决战在即。据文献记载,初六清晨李自成的军队全力攻城,总兵白广恩不敌李自成,战死殉职,城门失守,指挥使张尔猷随即与李自成军队展开激烈巷战,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张尔猷亦牺牲,北门水关守将指挥使盛昶之亦奋力拼杀,顽强抗敌,但因孤立无援,至黄昏时北门水关被李自成军攻破,盛昶之被俘并拥至练武场待命。初七清晨,看守将领看其少年力壮,英俊倜傥,欲牵其西行至长安,别有所图,而盛昶之厉声呵斥曰:“我盛指挥也,世受国恩,有死而已,岂有职官从贼者乎?特恨不手刃诸狗奴耳!”看守将领大怒,将其杀害,年仅二十。早在盛昶之刚刚守城时就对其侄盛腾藻说道:“若可弗死,当逸去为传家计,我则与城存亡耳。”[8]可见,盛昶之早就做好了捐躯报国、誓死效国的准备。
盛腾藻,字洁卿,号思斋,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祖父盛以达,后府军经历;其父盛郎之,候选知县。盛腾藻幼时聪颖,应试时对答如流,举止端庄肃重,读书过目不忘。世人对其有很高的期望,据家谱文献记载:“文贞先生腾藻,字洁卿,号思斋,候选知县公乔孺人所生。幼聪颖,殊常儿。初就外传,或试之对,应答如响,举止端严,言笑不忘。时太保公绳文定公武,人品德业,世际其美,而知县公才名卓荦,先生头角又如此,人咸叹羡曰:‘盛氏又有人矣。’”[8]
盛腾藻孝顺仁义,常常以孝奉祖母、继母闻名于当地。其父蒙难于外地,其不避艰辛,收敛其父骸骨归乡,并经常资助太保公盛以弘遗孤和其叔父遗孤直到成年,其事迹在家谱文献中常有记载[8]。此外,盛腾藻还常怀国恩之情,以身图报。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兵临潼关,盛腾藻看见此状叹道:“关门乃全秦咽喉,无关门则无全秦矣。全秦既陷,则贼势愈横,直逼神京。此国家存亡所系。”于是登阵与其叔父指挥使盛昶之共同守城,并对盛昶之言道:“吾家世笃忠贞,与国同体,鞠躬尽节正在今日,毋苟免以贻先人羞!”潼关城陷后,指挥使盛昶之不屈被俘惨遭杀害,盛腾藻亦被俘,并趁看守不备之时逃脱至少华山之中,李自成军将领为抓捕盛腾藻,诱骗欲给予其高官俸禄,盛腾藻听闻后驳斥道:“国恩厚矣,无能一报,有愧子房多矣。吾岂顾颜易面,以求苟容乎?”断然拒绝,随即迁隐至潼关汾井村,并常与二三知己登眺吟咏,以寓悲悯之情。清康熙五年(1666)九月二十四日,盛腾藻病卒于汾井家中,弥留之际对其子嘱咐曰:“吾家忠孝之脉可至兹而已乎,若其念之哉!”乡人因其德才兼备、博学多才,私谥其为“文贞先生”[8]。
公元1643年李自成兵临潼关,潼关卫盛氏家族因此而分散各处,或隐居山林、或教书育人、或读书自娱,从此再也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其优良的家族家风仍然继续秉持,潼关县上汾井村后巷盛氏家族的“盛家圣旨牌坊”、清代盛家宅院大门的“耕读传家”门楣、宅院内悬挂的“年高德邵”匾额以及华阴市南寨村潼关盛氏宗谱都铭刻了盛氏家族的家风家教。
该牌坊原立于潼关县上汾井村,四柱三门式,是明清时期朝廷为表彰上汾井村后巷盛家家族成员的优良品德而特意下旨建造的。牌坊中心有阴刻行楷“圣旨”二字,牌坊立柱上刻有莲花、龙凤以及挽联章句字样等。该牌坊整体高大伫立、风格庄重严肃、雕刻细腻精湛、纹饰生动形象,现有部分重要部件藏于上汾井村盛氏后裔家中。因该牌坊上石匾有“圣旨”二字,邻里乡民又称其为“盛家圣旨牌坊”,该牌坊是体现潼关盛氏家族优良家风家教的重要实物。
盛家宅院建于清代时期,宅院整体坐北朝南,典型的关中地区四合院样式,位于潼关县上汾井村后巷西路北侧。该门楣镶嵌于盛家宅院大门之上,内书“耕读传家”四字行楷,寓意着家族“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的家教家风。因为古人认为耕作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而阅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该牌匾警示家族后代们要求真务实,懂得礼义廉耻,追求崇高品质。这块“耕读传家”门楣,不仅仅是宅院的门楣,更是家族家风的告诫牌和警示语。
盛家宅院内匾额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年高德邵”木匾。该匾整体呈长方形,清末民初时所制,长约2 m,宽约70 cm,黑底金字,阴刻字体,原悬挂在前房大厅之上,该匾是乡亲友人为表达对盛氏家族长者的尊重和敬爱,在其七十岁生日时所赠。该匾即是当时对盛氏长者品行的写照,也是盛氏家族家风优良的佐证。另外还有“德昭邻壑”匾和“五世其昌”匾等,也是上汾井后巷盛氏家族德行高远、受人敬仰、子孙昌盛的见证。
盛氏宗谱,约成书于清康熙年以后,为明礼部尚书盛以弘之孙,潼关盛氏十一世祖盛腾芳所作。全书现存有《序言》《世系图表》《正传》与《外传》四部分,全书均由小楷字体书写而成,详细记载了盛氏家族成员的姓名、家世、生卒日期以及家族成员的优良品行。现保存较为完整,既是盛氏家族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对家族后辈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明代潼关卫盛氏家族中涌现盛讷、盛以弘、盛以恒、盛昶之、盛腾藻等几代杰出人物,既是盛氏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的体现,也是良好家教的证明。潼关卫盛氏家族优良家风的传承,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盛氏家族成员始终秉持保家安民、报效国家的信念;二是盛氏家族中先贤良才的崇高品德对后辈的深远影响;三是盛氏家族后代始终对家风传承较为重视,秉承“以学会做人为第一,以崇高道德为至上”的“耕读”家风。正因此,潼关卫盛氏家族家风才能得以形成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