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三重境界

2021-12-03 09:40杨旭辉
苏州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饕餮吃货境界

杨旭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不仅做学问,其实世间之为人处世皆有境界、格局高下之别,就连日常饮食亦是如此。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朱彝尊在其《食宪鸿秘》一书中,就对饮食之人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做了细致的区分,其中有曰:

饮食之人有三:一餔餟之人:食量本弘,不择精粗,惟事满腹。人见其蠢,彼实欲副其量,为损为益,总不必计。一滋味之人:尝味务遍,兼带好名。或肥浓鲜爽,生熟备陈,或海错陆珍,谇夸非常馔。当其得味,尽有可口,然物性各有损益。且鲜多伤脾,炙多伤血之类。或毒味不察,不惟生冷发气而已。此养口腹而忘性命者也。至好名,费价而味实无足取者,亦复何必?一养生之人,饮必好水(宿水滤净),饭必好米(去砂石、谷稗,兼戒饐而餲),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不穷炙煿,而足益精神。省珍奇烹炙之赀,而洁治水米及常蔬,调节颐养,以和于身地。神仙不当如是耶?

朱彝尊是清代初年著名的经学家、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著述甚富,所编著《日下旧闻》《经义考》《曝书亭诗文集》《曝书亭词》《明诗综》《词综》都是明清文学和学术史研究的必备典籍。虽然长期困顿,但朱彝尊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喜爱美食,以自由灵动的笔调撰写了一部饮食著作《食宪鸿秘》。全书分饮、饭、蔬、果、鱼、禽、卵、肉等十五个部属,共载录了三百六十余种菜肴、面点、佐料及其制作方法,其中不少内容被袁枚的《随园食单》、顾仲的《养小录》等饮食烹饪名著所引用。

每次读到朱彝尊对饮食三重境界的论述,不觉莞尔,自然就想到了当下自称为“吃货”们的芸芸众生相。因而,我总觉得,当今的“吃货”们不妨读读朱彝尊的这段文字,或许会从中受到某些启发或教益,进而做一个真正懂吃而且有文化的“吃货”。

现而今的风尚,几乎人人都以能做“吃货”而感到自豪,为了表达自己对美食的喜爱,在“吃货”外,各自又纷纷撰拟了许多名号,诸如“吃客”“美食达人”“美食家”“老饕”“饕客”。然而,有一个现象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这种带有自谑的称呼中,狠厉之词用得越来越多,似乎不用上“饕餮”这类的词语,就不足以体现自己对美食的狂热和在饮食上的“造诣”。原本极为冷僻的“饕餮”二字,随着美食热潮已经成了常用词。饕餮,又名狍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怪物,“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以吃人为生(《山海经》)。《神异经·西南荒经》中说它“贪如狼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饕餮的喻意常指向“贪婪”这一贬义。

现代“吃货”们已然习惯于“饕餮”这样的狠厉之词,殊不知“吃货”这个词已经把自己降得够低的了,还要用狠厉之词让自己堕入饮食的最低境界,用朱彝尊的话来说,这些满面得意之色自称为“老饕”的吃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餔餟之人”。记得儿时,长辈们常把饭量惊人、狼吞虎咽的人称为“七把叉”,如果现代的各色吃货觉得“老饕”还不够狠厉的话,不知道这个词他们能不能接受?对于“七把叉”,也许今天很多人不知其意。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流行过一本连环画《七把叉》,那是根据巴西小说家奥里热内斯·莱萨的同名短篇小说编绘的。小说讲了一个穷苦的孩子,胃口奇大,肚子仿佛永远填不饱,人称“七把叉”,但永远缺少食物。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特长,就带他四处参加吃喝比赛,他每次都能拿第一。“七把叉”浸泡在肉林酒海中,吃腻了山珍海味,竟然开始表演吃香皂。一次比赛,他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一扫光”,最终“七把叉”还是战胜了对手。但当他准备起身领奖的时候,不幸倒地身亡,最终他被撑死了。听完这个故事,我估摸着现代的各色“吃货”是不愿意被称为“七把叉”的。

近些年来,一些网红美食播主为了博眼球出位,在直播中胡吃海塞,先是以饮食量大而吸引看客,后来又是风行乱吃各种稀奇古怪的食物,更有甚者因直播吃“米田共”而傲视群雄……这些“网红”连“餔餟之人”都算不上,但依然有人乐此不疲,前赴后继,“为损为益,总不必计”,网络报道因此而暴亡者屡见不鲜,岂不哀哉!

在物质匮乏时期,难得有一顿能敞开肚量吃饱,偶尔做一次“餔餟之人”,也算是幸福之事。但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则当力戒为“餔餟之人”,更不能贪多务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这是中国古人最为重要的饮食理念,谈论者甚多,清末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的论说堪称集大成,不妨引来一读:“人情多偏于贪,世之贪口腹而致病,甚有因之致死者,比比皆是,第习而不察耳。当珍馐在前,则努力加餐,不问其肠胃胜任与否,而惟快一时之食欲,此大忌也。人本恃食以生,乃竟以生殉食,可不悲哉!人身所需之滋养料,亦甚有限,如其量以予之,斯为适当。若过多,徒积滞于肠胃之间,必至腐蚀而后已。故食宜有一定限制,适可而止者,天然之限制也。顺乎天,即顺乎道矣。”(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饮食之卫生》)都说贪是万恶之源,饮食之事亦不例外,面对美味珍馐,图一时之快,更有甚者,对口腹之欲追求的贪婪无度,往往使人致病,甚至死亡,现代医学早就证明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管住嘴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美食当前,该有怎样的心态呢?著名美食作家蔡澜先生用了“浅尝”两个字,做出非常精辟的解说。但凡对美食怀着“浅尝辄止”心态的人,自然能够体会到吴地俗语所说的“少食多滋味”的美食真谛。这样的人天生对美食有着亲近感和好奇心,他愿意也喜欢尝试各种美食,但绝不过度,也绝不苟且。

在我看来,“浅尝”的要义在于戒贪戒名,适可而止。在朱彝尊笔下,“滋味之人”与“餔餟之人”相较,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异而已,他们“尝味务遍,兼带好名,或肥浓鲜爽,生熟备陈,或海错陆珍,谇夸非常馔”,不仅落到了贪多务得之“彀”中,更陷入了好名务虚的泥潭中。细细究来,这些贪多好名的“滋味之人”,所吃的不是美食,用袁枚的话来说,他们只能算是“目食”和“耳餐”。所谓“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所谓“目食者,贪多之谓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袁枚《随园食单》卷一《戒单》)

三百多年前“滋味之人”的情状,在今天似乎有越演越烈的倾向,特别是网络“晒圈”文化的出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网络上不乏自鸣得意的“吃货”,不惜工本,不计代价,打着“飞的”,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寻访美食,或以品种数量多见称,或以食材、食物制作的新颖奇特为旨归,或是以食材的名贵稀有为追求的目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一些美食网红对网络流量无休止地追求,已经不是“尝味务遍,兼带好名”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观念扭曲、变态的问题了。

真正懂得饮食之道的人,应该是有灵性的。正如蔡澜先生在其《学会浅尝二字》一书中所说,真正这样的人,“从食物中也能悟出道理”。从古至今,很多真正的美食家都通过文字的书写,表达自己在美食中领悟到的哲学和智慧,在饮食中实现遵道摄生和怡情养性。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就大力提倡饮食“务尚淡薄”,“惟取适用,无事异常”。饮食乃活人、生人之本,适当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们补益精气神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面对玉盘珍馐,在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下,因口腹之欲而贪纵无度,使原本“生我者”的饮食反而成为“害生”的罪魁祸首,岂不悲哉!朱彝尊之所以推崇“养生之人”,是深受高濂《遵生八笺》影响的。真正懂得饮食之道的人,即便处理最为平常的“淡薄”食材、食物时,也绝不苟且马虎。故而有袁枚的“戒苟且”一说,影响深远。虽然他们“不事珍奇”,“不穷炙煿”,更“不须多味”,“但取”蔬菜鱼肉等“目前常物”,在烹饪制作的过程中用心细致,讲究“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把食物的“真味”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亦可“调节颐养”身心。在省却“珍奇烹炙之赀”中,把简单的食物吃出“神仙不当”也罢的感觉,把简单变得有趣高级。

《老子》有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中国的美食之道,当是明代人所提倡的“若淡而无味,天下之至味”(陈祖念《易用》卷三)。明白这层道理者,自是饮食的最高境界,亦可与之对谈美食文化矣,此高濂所谓“当与把臂,作謦咳语”者。拉杂至此,就以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语为本文之结:

故能弃众人之所取,取众人之所弃耳。味无味于虚无之渊,忘无忘于玄冥之府。身居尘俗,志横两间。居在山林,而神浮八极。何能使生为我酷形?为我毒身?为我桎梏?乃踽踽凉凉,为造物哂哉?乐恬逸者,当与把臂,作謦咳语。

猜你喜欢
饕餮吃货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山海经之凶兽狍鸮
饕餮吃掉了春天
品“境界”
它就是饕餮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饕餮一夏 珍馐巡礼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