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建筑保护与创新活化发展研究

2021-12-03 08:37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福州建筑历史

高 云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350202;2.启明大学研究生院建筑系,大邱42601)

福州自公元前202年建城以来,五度为都,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派江吻海,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合理的城市规划。福州的历史文物古迹遍地,名人故居、街区坊巷、寺庙宫观、祠堂牌坊、西洋建筑,应有尽有,林林总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主持工作时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也是历史载体,既要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1]。在福建省区域内,与泉州古城、长汀古城、漳州古城并列,作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试点城市的福州历史名城,面对类型多样、资源丰富的历史建筑,如何改变模式化的改造方式进行合理保护,如何创新活化利用建筑功能,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和福州城市人文信息的传承,是新经济时代对学者们提出的要求。

一、历史建筑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历史建筑活态保护现状对比综述

纵向对比国外历史建筑的活化传承脉络,例如: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由岸坡发电站活化改建而来,去除涡轮机房以及内部所有机器,改建为画廊与展厅,散发优雅气质;纽约SOHO区150多年前的铸铁工厂建筑被20世纪30年代移居美国的大批欧洲艺术家纷纷占领,形成画廊、酒吧、特色小铺,延续古老生命。

横向对比国内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文化名城的构建与活态保护现状,例如:安徽省早已开始使用数字化方法保存与展示徽州古建筑,通过三维扫描、无人机数据采集、3D打印模型建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展示等方法,有利于把徽州古建筑转化为创意产品进行宣传推广[2];三亚市吉阳区红花村以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活化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纪念馆和建筑遗址,创立乡村文创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个性化地向游人推介红色传统建筑文化[3]。

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建筑的调查研究总体来说,保护传承工作相对滞后。近年来,许多致力于城市遗产保护的科研专家学者已经对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利用工作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研究思考。从单体建筑扩大到历史文化街区,再到历史名城以及涵盖它们的周边生态环境,以过去长期以来的保护与发展形态上来看,缺乏整体性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是冻结式的保守保护,还是活态式的更新利用,国内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已经逐渐达成共识,即应当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4]。

(二)历史建筑遭受破坏或不善利用的现实原因分析

1.城镇化对历史建筑与周边传统布局带来的破坏

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发展的历程太短,导致了保护工作浮于表面,削弱了原本历史建筑的主要风貌与特征。许多历史建筑扎根于坊巷街区内,其整体环境与布局营造作为历史建筑产生文化氛围的“养料”而存在,但坊巷布局常常因为周边新型商业建筑和场域的建立而遭受破坏。以三坊七巷为例,黄巷尾端的大型停车场就大大破坏了坊巷与历史建筑周围环境的完整性;南后街建筑外貌被统一篡改,主街道两侧的灰砖墙立面上挂着一模一样的商铺名牌与广告牌,失去了原本历史建筑特有的马鞍墙与门窗扇面雕饰的文化符号与历史表情,建筑能传达的历史述说性大打折扣。

2.房屋产权不明阻碍历史建筑发展

按照历史建筑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目前常见的历史建筑的产权归纳有最基本的两种模式:无产权人或团体的历史建筑,由政府征收、政府出资开展运作行为或转让产权投放市场;有原产权人或团体的,可以放入市场租赁,或自行改造经营。但民间个人或组织团体缺乏科学系统性的建筑知识指导,缺乏政府政策导向支撑,容易出现不善利用或占用历史建筑的情况,往往适得其反。除以上清晰的房屋产权可划分的两种模式以外,还出现了产权归属较为复杂的情况,例如,家族内多家共同分割房屋产权的,国有公有或农村集体拥有的。房屋产权归属不明,容易导致历史建筑的管理松散、主要责任牵扯不清、无序使用或用途复杂,甚至废弃倒塌。

3.文化传承与经济利益发展的冲突博弈

传统型城市改造总是大刀一挥“一刀切”,对传统文化照顾不周,对现代文化的发掘和创新方向有失偏颇,造成了城市原本的文化个性丧失的结果。“一刀切”现象忽略了见证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延续的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工作,形成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的脱节和割裂。另外,历史建筑所承载的业态缺乏传统文化特色、业态低端。虽然商业经济廉价发展了,但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却被破坏,文化产业欠缺,历史建筑周边的基础设施滞后,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受到挑战。

4.无法确定公众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体理念

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存在,它拥有地域性特征,担负传承城市人文的责任和使命,与它相关的各类利益主体与公众对其价值应当有相对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历史建筑相关联的共同体众多,所有权人、社会监管方、公众参与方等等,从个人到集体,再上升到政府和国家,有铺开面广、层级繁多的特点。共同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无法预估也不易调动,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或多或少地站在偏向于己方立场,产生多边诉求。所以要想确定并统一多方对于历史建筑的共同体理念,形成合力,实为难事。多方立场的人们在自身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认同方面无法统一,无法对历史建筑本身内涵存在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进行完备的叙述和表达,这也就造成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二、保护与创新活化福州历史建筑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福州历史建筑功能性质的保护框架

1.原生功能

历史建筑记录丰富的历史信息,其原生功能所承担的年代性价值应当被积极肯定。对其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继续按建筑原生态功能延续使用并加以维护,充分优化其内部空间布局。原生功能的利用必须基于复原空间功能的行为对建筑本身风貌不产生矛盾、原历史建筑构件未遭到大体量的破坏或者丢失,以及人们对建筑的原本利用方式有清晰认知和历史记忆这几点,功能的恢复和强化才得以进行,建筑生命才得以延续。

2.文化功能

历史建筑除了空间承载着人们交往与活动的物质功能以外,还沉淀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功能。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文化通过现今社会各路媒介传播于大众,宣教于大众,经过双方情感的交互与共振,脱胎创新出属于本时代的社会文化,让大众在精神审美和物质使用方面得到双重满足。

福州市仓山区爱国路2号原美国驻福州领事馆,经2016-2017年的修缮改造后,转而成为具有福州历史文化传播与展示交流功能的烟台山历史文化博物馆;三坊七巷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被称作“明清时期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早已声名远播,一批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学士名者、海派文人与官宦人家故居坐落于此。名人故居历史古建有宣传教育的重要功效,福州民众可以从故居中精准把握住历史文脉,寻根溯源;另一片著名历史文化街区朱紫坊中的“蘭园”,经过空间格局功能改变,现已作为文创展品的主要交流阵地,2019年承办了故宫馆藏文物复刻展、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李大林写兰作品展、国庆兰花绘画作品展、德化白瓷手工艺作品展等重要的文化创意类展览。由以上几个案例可见,福州具有闽都特色文化发祥地的优势,地域文化特性的保护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在传播和宣教功能机制上,基于地域文化象征符号的统筹和传承,借助历史建筑的外在保护与内在文化功能更新,从而放大历史建筑的精神内核,展示建筑承载并传衍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可行之举。

3.商业功能

2017年7月29日,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福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和建筑群通知中出现了福大机械厂的名字,它位于鼓楼区洪山镇福州大学怡山文创园区内。原福大机械厂为福大理工科机械类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金工实习基地,2014年废弃不用,2016年来被修缮重装为福州市著名的文创旅游地标。昔日的老旧厂房在不变原厂格局的情况下,摇身一变披上“商业价值”的外衣,成为今日的年轻群体休闲放松的商业场所,开启了工业遗产的新生命篇章。园区内主要作为休闲娱乐、时尚展览、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商业文创平台。它所承接的咖啡厅、婚纱店、旅拍店、生活美学馆等商业空间可谓琳琅满目,同时也为福建地区的多家企业单位提供优质的商业展示与社会宣传平台。原福大机械厂园区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新产业,被评为“2016年度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和“2016年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由此可见,历史建筑改变原生功能,新兴商业、文创和旅游产业的建立,辅助其三者形成配套的服务性场所,合理、合法地供人群使用,不失为一条活用历史建筑的良策。

4.景观功能

在传统历史建筑周围开发生态景观,掌握“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历史建筑的历史性与在地性,保证历史环境要素不得改变。修补历史建筑周边地形、地势或地区的残破城市肌理与街区风貌,补救绿化空间不足的问题,填补历史建筑周边景象与现代化城市的视觉景观之隔阂,此举将有利于城市文脉的永存绵延。在建立景观功能的同时,应该追求疏通和解决场地本身存在的问题,改善景观空间环境,并尽量强调景观场地的新建功能与原传统建筑之间的融洽性,以周边景观的“微改造”撬动历史建筑为城市带来的形象升级与传统文化活力。

(二)“共同体”理念下建构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

“共同体”一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的。“共同体”理念指的是由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作为导向,形成对物质生活的共同诉求。“共同体”范畴指的是民间资本、众筹团队、非政府机构与组织、修缮技术团队、高校及科研单位、志愿民众等[5]。民间力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群体势力,在福州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应当逐步确立民间力量“共同体”理念下的保护意识,政府监管部门与福州群众的通力协作,整合“共同体”的多边立场,积极调动公众的参与性,并且积极推广公众教育,建立基层群众对城市内历史建筑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建构群众的自发保护意识。政府改变威权统治模式,转变为治理协调模式,自上而下监管运营,福州民间力量自下而上配合运作,弥补运作资金、专家学者、修缮保护技术的短缺状况。在法规政策与管理体系正确的指导的情形下,建立公益组织、社区力量、公开征集开发计划、民间认养模式等方式方法,群策群力,延长福州宝贵历史建筑的使用寿命。

(三)创新活用数字科技手段保护及展示历史建筑

数字科技手段得益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全球化的数字科技不断蔓延至各个领域,VR、AR、MR、3D展示、全息投影等技术已和社会群众有了充分的亲密接触。在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精准测量、数据收集与输出、展现消失或缺损建筑构件、重建建筑模型、3D打印输出模型、建立建筑保护的数字信息档案等功能,都是目前强大的科技手段能够达到的高度。从勘测、调查、重现、修复到最终记录,每一个与古建筑保护与展示相关的流程都能渗透进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其成果斐然。并且针对建筑物附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的保护效能,数字科技手段可以做到将手工艺活动与民俗活动流程进行高精度、全方位、整体化的信息收集与分类编码,建立信息档案,最终做到永久保存,随时调取,随时组织展示,这一效能充分发挥了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价值的保存和延续[6]。所以,从历史建筑的物质层面与城市文化、民俗活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层面来说,创新活用数字科技手段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与活态发展的作用。

(四)推广福州本土历史建筑文创名片与商旅形象品牌

福州本土历史建筑在文创领域与旅游产业的活化发展上还有不足,应当坚定本城市区域内的文化自信,拓宽历史建筑活用与空间改造、业态利用的思路,精心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历史建筑完成空间功能保留和建筑构件修缮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合理化的产业转型,转型至文创或商旅方向,利用文创育成、业态招商、建筑区空间使用,来活化建筑原本固态的历史机能。将福州本土历史建筑形象元素、视觉符号与文创商品高度结合,在设计与包装上加以应用,在商业或旅游活动中作为伴手礼或旅游纪念品,不仅提升了福州城市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还充分展示了具有深厚底蕴的福州文化历史精华。文创商品与人文旅游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在达到经济价值的同时,推广了福州本土文化历史品牌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五)线上线下互动,强化新媒体文化传播渠道

以大众共有的文化审美、生活记忆、城市情感为线索,确定历史建筑文化品牌发展定位,融合历史文化和传统民风民俗的体验,在线上平台作为媒体文化内容进行日常推送,线下同时设计和举办相关历史建筑与福州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如此手法的媒体传播路径相当宽裕,受众年龄跨度大、人群基数大、职业范围广、群体组合性质自由,全方位、多渠道、高效率的文化传播感染力强。此举大幅度地迎合了现今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以及阅读习惯,让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更新福州历史建筑的数字信息。大众参加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既是文案的编撰者、视觉信息的采集者、网页设计与编辑者,是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调研者、记录者、参与体验者、交流传播者。新媒体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功能。网络新媒体的宣传不仅背靠历史建筑本身蕴含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更要传扬社会新发展时代中历史建筑的新功能、新面貌、新利用,让外界各方了解福州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试点工作是如何成功的。

三、结语

本着“保护为基,创新为径,文化为根”的宏观思想,通过探寻保护传承和创新活化福州历史建筑的策略研究,整合资源,构建适度的、以人性化设计为基准的建筑空间功能框架,以科技、文化、艺术等社会文化价值传承为导向,让建筑整体景观进行还原修建与合理化生态环境开发,引导政府与民间“共同体”力量的有序、统一、和谐发展,善用活用数字科技手段,将已有文创园区与历史风貌旅游景区实施整体化联动保护,借助福州本土化的历史建筑搭建良好的文化创新创意与商旅文旅的宣广平台,并且坚持创新良好的线上线下互动催化受众的传播与体验,做到保护修缮和活态使用共同监管兼顾起来,亮出一张带有福州城市文化烙印的金色名片。建构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创新活化框架,塑造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美好城市形象,传承福州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建立新时期的区域内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凝聚力,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群众携手共同建构福建省民族共生意识,提高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福州建筑历史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