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制粉行业有句俗语“三分工艺,七分操作”。同一条小麦制粉生产线,相同的原粮,不同的操作技能,将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制粉效果。就小麦制粉中的研磨效果与设备操作而言,良好的工艺和设备是前提,正确的操作技能是保障。只有在生产实践中,严格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综合考虑,精心操作,才能发挥工艺的整体效果。
1磨粉机的研磨效果。研磨工序中的主要设备是磨粉机,在工艺设计中,磨粉机的研磨效果是以剥刮率和取粉率来衡量的,其大小用实验筛测定,但在制粉过程中则要靠观察物料研磨后的破碎状况来测试其大小,分析判断研磨的程度是否适宜。以便及时发现工艺、设备及操作上存在的问题。研磨工序由皮磨、渣磨、心磨和尾磨4个系统所组成,是小麦制粉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各系统物料研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小麦粉的出率、质量、电耗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1.1 皮磨系统研磨效果。皮磨系统主要作用是将麦粒破碎,提取较多的粗粒、麦心和粗粉,将麸皮上的胚乳刮净。对于心磨出粉工艺来说,前路皮磨处理的是小麦和带有较多胚乳的麸片。任务是控制好ⅠB、ⅡB的剥刮率,多出渣、少出粉,尽可能多提取质量好、粒度较大的粗粒、粗粉,并尽量保持麸片的完整,同时向后续设备分配适当比例的物料量。在操作时磨辊轧距要松,注意观察ⅢB物料流量和质量的变化,它是ⅠB、ⅡB操作情况的晴雨表。故轧距较大,剥刮较轻,剥刮率一般为ⅠB30%~40%,ⅡB45%~50%;取粉率为ⅠB3%~5%,ⅡB6%~9%。这样研磨后的物料状况是皮、渣分明,麸片上含胚乳多,渣的颗粒大,麸屑少,无明显的小麦粉生成,手握物料感觉硬,温升较低。中路皮磨处理的是带有一定胚乳的麸片。任务是从中提取品质稍次的中粗渣、心,相应地出少量粉。故研磨程度要适宜,剥刮率一般为35%~45%,取粉率为8%~12%。研磨后的物料看上去较为浑浊,有较多的粗粉生成,手握物料呈团状,感觉松软,有明显温热感。后路皮磨处理的是含胚乳极少的麸片。任务是在不过度破碎麦皮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刮净麸片上残留的胚乳,使副产品麸皮上尽量不含粉,以保证总出粉率。当水分较低时,研磨应较轻;当水分较高时,末道应较紧,但以不切丝为限。研磨后的物料麸多粉少,渣的含量极少,颗粒大小不如前路差别大,手握物料感觉松散,有一定的温升。
1.2 渣磨系统研磨效果。渣磨系统是研磨清粉机分出质量较次的粗粒、粗粉系统,主要作用是逐级破碎连麸粗粒,撇除麸皮,获得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粗粉和麦心,增加优质麦心量,是保证优质麦心磨出优质粉的重要措施。渣磨系统处理的是带有麦皮的胚乳颗粒。任务是经其轻微的剥刮,将麦皮和胚乳分开,同时提取一定数量的小麦粉,取粉率为15%~20%。研磨后的物料中含麦皮极少,粗粉、小麦粉较多,同时颗粒大小相差较小,手握物料有轻微热感。前路渣的物料用手指捻,仍有较硬的感觉,而后道渣磨的物料则变成粉状物。渣磨系统的操作应视磨辊是采用齿辊还是采用光辊、磨后物料是进行清粉还是不进行清粉而定,齿辊时磨辊轧距要松,光辊时轧距稍紧;渣磨物料进行清粉时,为了多造心,轧距可适当松些,不进行清粉、心磨物料较多时,为了减少前路心磨的负荷,轧距可适当稍紧些。
1.3 心磨系统研磨效果。心磨系统是研磨优质粗粒粗粉的系统,主要作用是将皮磨、清粉系统、渣磨系统得到含麸皮很少的粗粒、麦心、粗粉逐道研细成粉。前路心磨处理的是纯净的胚乳颗粒。任务是控制好1M、2M、3M的取粉率,以实现早出粉、多出粉、出好粉的制粉要求,取粉率为45%~55%,故研磨强度应加大。磨辊轧距要最大限度地轧紧,以让好粉尽量多出。若取粉率达不到要求,将使好粉不能足量提取,而是推到中、后路混入灰分较高、质量较差的物料中,这样将减少低灰分小麦粉的比例。其磨下物料中有白色小鳞片状物飞出,用手指捻搓,为纯白色小麦粉,手握物料成团状,温升较高。中路心磨处理的是二等品质的胚乳颗粒。任务是从品质稍次的麦心中提取品质较好的小麦粉,取粉率为35%~45%,故轧距可稍紧一些。其磨下物呈微绒片状,手握成团状,松手后保留一半左右,有一定的温升。后路心磨处理的是品质较次的麦心。任务是从中提取一定数量的小麦粉,并提出细麸送打麦机处理,取粉率为20%~30%,故研磨程度应适宜。轧距应少于前道粉筛的孔径,以防止物料不经研磨从辊间漏出。研磨后物料麸粉混杂,粒度小,手握成团后再松手,团状保留一半左右,有一定的温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