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代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研究
——以“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为例

2021-12-03 07:05
比较教育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世俗伦理基础

赵 齐

一、课程设置

“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是2009年由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与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共同倡议,委托时任总理普京负责落实的一门课程。从2010年4月1日开始在俄罗斯的19个地区试验,自2012年起实现了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地区教学的全覆盖,成为俄罗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统一在小学4年级开设。“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共涵盖六个教学模块,其中包括四个俄罗斯传统宗教文化模块——“东正教文化基础” (Основы Лравославной Культуры)、“伊斯兰教文化基础”(Основы Ислам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犹太教 文 化基础”(Основы Иуде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佛 教 文化 基 础”(Основы будди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和两个文化伦理模块——“世界宗教文化基础”(Основы Мировых Религиозных Культур)、“世俗伦理基础”(Основы Cветской Этики)。按照教学要求,每名学生自愿从中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且需要由监护人签字确认。

“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分别在俄罗斯小学4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开设,共计34学时,每个教学模块包含四个教学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人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价值和道德典范”(共1学时),第二单元“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学基础(第一部分)” (共16学时),第三单元“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学基础(第二部分)”(共12学时),第四单元“俄罗斯多民族人民精神传统”(共5学时)。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第一单元 “人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价值与道德典范”为六个教学模块的公共教学单元,主要对应讲解教材第一课“我们的祖国——俄罗斯”一课内容。通过对俄罗斯的总体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形成关于祖国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后续课程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学基础”为六个教学模块的个性化定制教学单元,结合所属模块分别向学生介绍关于东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犹太教文化、佛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和世俗伦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关于精神文化和道德的基本知识与概念。第四单元 “俄罗斯多民族人民精神传统”也是六个教学模块的公共单元。按照教学设计,主要在本单元完成课程的教学总结、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估等工作。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创造性的个人或集体形式的成果展示等。由于班级成员分属于不同的课程模块教学班级,因此成果展示环节既是个人知识的复现与巩固,同时也是他者学习的分享,从而增进对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了解的全面性。此外,在展示环节,学生还可邀请自己的父母参加,教师也将结合课程教学与成果展示对课程学习作出总体评价。

二、课程目标

《俄 罗 斯 联 邦 初 等 普 通 教 育 国 家 教 育 标 准(小 学)》(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Cтандарт Начального Oбщего Oбразования,以下简称《国家教育标准》)和《俄罗斯初等普通教育示范教育大纲》(Примерная Oсновная O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Начального Oбщего Oбразования,ПООП НОО,以下简称 《示范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基于《俄罗斯联邦初等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的分析

“根据俄罗斯相关教育法令规定,俄罗斯国家教育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科书编写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及技能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①姜晓燕, 赵伟. 俄罗斯基础教育[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58.《国家教育标准》对“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俄罗斯青少年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以及精神的自我发展;了解世俗和宗教道德的基本规范,理解其在构建家庭和社会建设性关系中的作用;理解道德、信仰和宗教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关于世俗伦理、国家传统宗教及其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和当代进程作用的初步认知;初步了解传统宗教在俄罗斯国家成立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基于良知确定个人立场,基于良知和宗教信仰的自由,以及俄罗斯民族精神传统开展道德教育;进而领悟人生价值观。①Феде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стандартначального общ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EB/OL].[2009-10-06]. https://normativ.kontur.ru/document?moduleId=1&documentId=194110.通过分析《国家教育标准》对该门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蕴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是通过促进学生与俄罗斯自古以来形成的价值理念、伦理准则、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的积极互动和对话交流,实现学生对民族凝聚力、公民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的培育与塑造,进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具体目标——基于《俄罗斯初等普通教育示范教育大纲》的分析

《示范教育大纲》主要包括了俄罗斯初等普通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规划、内容及组织等部分,明确提出《示范教育大纲》的目标定位在于促进和保障《国家教育标准》的实施。②Примерная основн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начального общ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EB/OL].[2015-06-07]. http://briop.ru/images/FGOS/NOO/Примерная_ООП_НОО.pdf.《示范教育大纲》对“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中的“世俗伦理基础”“世界宗教文化基础”“东正教文化基础”“伊斯兰教文化基础”“犹太教文化基础”和“佛教文化基础”六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目标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本研究选取 “世俗伦理基础”教学模块,作为范例开展相关分析。“世俗伦理基础”教学模块要实现下述教学目标:“依据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的义务、权利、人身和公民自由,介绍俄罗斯世俗伦理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对俄罗斯人民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国家、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公民和公共节日、劳动道德、伦理的态度等);了解俄罗斯世俗伦理中蕴含的道德价值、道德理想在人们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阐述自己对俄罗斯世俗伦理在人们和社会生活中有何意义的看法;将道德行为规范与世俗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参与讨论,听取对话者的建议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准备有关选定主题的材料”。③同本页②。可以看出,“世俗伦理基础”教学模块重视学生对俄罗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了解,强化学生热爱并认同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意识,从而使其正确认识社会文化与成员的多元性,认识个体应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三、课程教学模式

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综合运用了教师独白式文本教学、小组协作式朋辈教学和情境参与式直观教学等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以独立的反思性、积极的参与性、高度的民主性、良好的协作性,强化了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独白式文本教学模式

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授课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教师独白式文本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课程文本内容加以讲述来启发学生。“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涉及诸多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其中部分问题相对抽象,这就更需要教师开展独白式文本教学,通过详细的分析、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从特点来看,教师独白式文本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清楚和准确。教师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在介绍课程基本内容时保持着知识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这种简洁、深刻的语言能够更通达、流畅地传递价值观教育内容。其次是生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因课制宜,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内容,并注重围绕授课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是结合性,即教师的 “讲”和学生的“思考”与“回答”相结合。

(二)小组协作式朋辈教学模式

朋辈群体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和载体,通常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小组协作式朋辈教学模式是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授课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通常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方式或是学生自由组合,或是通过教师指令安排。教师围绕课程中某个核心问题提问,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头脑风暴,学生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团体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并适当地参与讨论,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将朋辈教育引入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这对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自身的成长。三是有助于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激励、教育作用。小组协作式朋辈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课堂建设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课程教学交换不同思想、融汇多种角度认知的交流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了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效果。

(三)情境参与式直观教学模式

情境参与式直观教学模式是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指教师有意识地依托文化机构的教育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在现场组织实施的直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增进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也在激发共情心理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当前,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机构,是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开展直观教学的重要场地。总的来看,俄罗斯博物馆在参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能够发挥育人自觉的作用,不断探索与学校合力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合作方式。正如有俄罗斯学者指出,“博物馆拥有足够的文化建设潜力,参与历史记忆的形成、公民和爱国者的教育”。①Корчагин Е.Н. Историко-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ое воспитание средствами музей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автореф. дис. канд. пед. наук.СПб.[EB/OL].2002. https://rusneb.ru/catalog/000200_000018_RU_NLR_bibl_563 898/.博物馆与学校合力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为教师提供更为直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游览中了解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直观情境中接受价值观教育。二是博物馆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直观形象的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本民族的自豪感。三是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邀请二战老兵、英雄人物与学生围绕国家历史举行座谈会,进行讨论交流,为学生搭建文化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四、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爱国、强国和忠诚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力量的核心,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延续至今,并发展成为普京时代俄罗斯政府积极倡导的首要价值取向。

(一)爱国的价值取向

所谓爱国,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是为国家成就感到骄傲的情感,是公民具有的服务国家和社会、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作为重要的精神传统,爱国被视为当前团结俄罗斯社会的价值共识,以及俄罗斯复兴的重要基础。在教育领域,以普京为核心的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和宣传,并将其融入到课程内容教学中,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 “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俄罗斯——我们的祖国”一课中,通过介绍祖国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祖国的爱与尊重”一课侧重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重要性。在“国家文化中的道德榜样”一课中,重点向学生阐述了何为“爱国主义”和“爱国者”,号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甘于奉献和热爱劳动的人,积极践行爱国者的行动。

(二)强国的价值取向

俄罗斯的历史是一部领土扩张史,其特有的强国意识是由它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的。在俄罗斯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强国意识一直决定着俄罗斯人的思想倾向。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在国内国外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但普京始终信奉强大的国家和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是维持秩序和推动改革的有效保障,俄罗斯复兴和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②Путин.В.В. Россия на рубежетысячелетия[N].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1999-12-30.研究表明,强国意识在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道德义务”一课中明确提出,所谓强国的责任,即保护自己的祖国,关心祖国的繁荣强大。

(三)忠诚的价值取向

所谓忠诚,在俄罗斯社会文化语境下指的是平等、统一和整体,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具体地说,朋友式的互助、对国家的责任、社会先于个人、社会公正、平均分配的社会福利、无条件地服从官方的政治思想准则等等都是俄罗斯独特的忠诚情感。正如历史事实所证明的那样,在急剧的历史转折时期,忠诚的作用和意义具有特殊的价值。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遭受侵犯和发生社会冲突的时期,以及发生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的时期,忠诚表现在为了自己的人民、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牺牲精神。概而言之,忠诚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稳定生存空间的无限渴望以及对固有领土的无限热爱和珍惜。在“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基础”课程“国家文化中的道德榜样”一课中,集中讲述了祖国保卫者−忠诚的俄罗斯军人的革命事迹,激发了学生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感。

五、结语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跃入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国内外学界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端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应该如何把握和推进青少年价观教育,是关乎青少年一代安身立命、关乎国家民族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中俄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往来,曾经也有过相似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历程。如今,两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领域也面临相似的问题。立足文化相通性,通过对他者价值塑造的全面把握可以补充本土文化中价值观教育不足的缺憾。在借鉴和反思俄罗斯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经验与不足时,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辨证看待中俄价值观教育之间的本质差异与互通之处,根植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博采众长中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世俗伦理基础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别去问值不值得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