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李海峰
(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吉林 延吉 133002)
疝是因组织薄弱或部分缺损,导致体腔内的脏器或部分组织在压力作用下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其他解剖腔室的一类疾病,其中腹壁疝为临床接诊病例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宠物主人科学饲养管理的认知提升,绝育术常态化,但由于手术不规范、后期护理不合理以及存在糖尿病、库兴氏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发生腹壁疝的可能。本文介绍了一例因绝育术继发腹底壁疝的病例。
博美犬,8岁,雌性,体重5.4kg,免疫、驱虫正常。体温39.3℃,心率108次/min,呼吸40次/min。病犬沉郁萎靡,脐孔下方有直径3.5cm左右的卵圆形肿胀,触诊坚硬、温热,无法回送腹腔,有明显压痛感。4d前频繁呕吐,无食欲,排尿正常,无法排便。3年前做过绝育术,术后腹部有凸出肿物,体积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近一个月逐渐增大。X光平片显示肿块内部密度不均,疑似肠管。
术前8h禁食禁水, 1min内静注1.2mg丙泊酚(每千克体重0.3mg),快速诱导麻醉,待全身肌肉松弛后,采取气管插管法利用异氟烷维持麻醉。 将病犬仰卧保定,术部剃毛消毒。用无菌创巾覆盖术部。
沿疝囊环形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划开疝囊,可见疝内容物有明显的被膜包裹,囊内有少量淡红色液体,用无菌纱布将液体拭净。疝体中有长度约8cm黑紫色坏死肠管,折叠填塞于囊内。在疝孔处有一直径约3cm的黄色卵圆形异物,附着在坏死肠管上。用组织钳牵拉扩张创口,将附着的异物剥离后,把坏死肠管牵拉出体腔,用肠钳夹住坏死肠管前后的健康肠管,结扎肠系膜中对应的血管,切除坏死肠管及其相对应的肠系膜,再将两端健康肠管并拢,用肠线进行康乃尔式缝合,再进行连续内翻缝合,检查肠腔通畅且没有液体漏出后,缝合肠系膜,对肠管进行清洗消毒,将肠管还纳腹腔,对疝孔进行荷包缝合收紧,再依次缝合腹膜、腹壁肌肉、皮肤。
佩戴伊丽莎白圈,少食多餐,给予易消化的流食,术后输液以抗菌消炎和扩充血容量为主,并配合局部用药;术后3d饮食和排便均恢复正常,术后8d囊状物消失,皮肤愈合良好予以拆线。
根据问诊及检查得知,本病例为绝育术导致的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由于体表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已愈合闭死,但筋膜层尚未完全愈合,在腹腔压力和肠管蠕动下应力性开裂,导致部分回肠从腹腔挤至皮下。最初脱出的肠管通过疝孔可在腹腔和皮下之间自由游走,但随着附着于肠管的脂肪病理性增长,直至将疝孔阻塞。因此造成急性的肠坏死,引发临床症状。造成切口疝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如实施绝育手术前动物喂得过饱或手术部位不正确、切口过大以及缝合不当、缝合腹膜时使用不可吸收线,甚至有可能仅缝合外层皮肤等。因此,兽医临床上在进行动物绝育时需要注意术前禁食禁水,严格遵循手术步骤,后期需精心护理。
大多数患有疝气的动物,因其脱出物较小,食欲和精神状态都正常,不易引起主人的注意。先天性的疝气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孔逐渐变小而达到自愈,但有部分疝由于疝内容物特殊且易受损,长时间因外力压迫,常会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坏死。有时也可与相邻的组织脏器发生粘连,或者疝内容物增生,增生物巨大时还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致使其他器官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而瘀血坏死,使手术难度大大提升,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也会对病畜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