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21-12-03 05:24吕雯瑜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榜样培育价值观

吕雯瑜 赵 睿

(1.西安汽车职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2.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溯源

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从人类产生以来,追求物质进步和财富的积累就是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追求。孔子认为只有先富民,才能富国,商鞅认为富是强的物质基础。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思想,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将民本思想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民心即天命的思想。道家思想重视文明,提倡道法自然,推崇“去奢崇俭”。和谐是宇宙的存在状态,是人际关系的良好秩序,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目标。孔子提出以和为贵的思想,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这些都能够充分体现人们追求和谐的愿望。

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儒家追求的自由是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崇尚的自由,孔子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即道德外化于实践后,皆符合儒家的礼法。中国古代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平等观念,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都体现出其平等思想。庄子认为在文明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处于美好的、平等的状态[1]。公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奋斗的目标,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公正也在不断地思考,孔子的“有教无类”“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体现出其追求公正社会的美好愿望。法治体现了社会追求,是社会治理能力的本质要求,是维护国家安稳的前提。

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准则。中国古人将忠君爱国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衡量人生境界的标准,主要集中体现在“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上,内圣就是主体自我提升道德修养,不断修炼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就是将道德修养融入国家实践中去,是一种政治理想人格[2]。中国古典文献中记载着很多关于敬的思想,《诗经》中“敬”的思想主要是指“警告”,在《周易》中,“敬”是恭敬的意思,在《论语》中是修身的法则。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孟子认为“诚”是天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道之诚是实际、是客观规律,对于人来说就是诚实。中国古代友善观起源于血缘关系,这种由于血缘关系产生的感情导致了“爱有差等”思想的产生。墨家的友善论体现在其兼爱的思想里,而儒家的兼爱思想则是有远近亲疏差别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核心指导原则。为意识形态指明了方向,在意识形态的内部形成其特有的道德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原则,是将无产阶级的解放(即消灭自身)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由此建构与培育的价值观都是围绕这个最终的目的展开,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呈现出多维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基于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作为个体的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全面发展[3]。

2.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维系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向标和理想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精神依据和价值源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要自觉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下既要克服其时代的局限性,又要发扬其内在的规定性。就国家层面而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国富与民强的思想体现在不同的学派理论之中。儒家强调民富而国强,国强的关键是国富和民富。而法家更强调国富才能民富。韩非子更是强调“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由治而达国富,由国富而民富,儒法之争中的国先富还是民先富的问题上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的平等关系在古代中国体现为平均主义,孔子明确地指出分配上的平均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均主义并非古代社会中的绝对平均观念,而是批判的、科学的形成适应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社会平均思想,从而克服历史的局限性。就个人层面而言,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概念就是儒家所提出的“诚”,正如《孟子》中所言:“是故诚者,天之道也。”诚在古代的基本涵义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勿自欺欺人。二是要言而有信。《左传》中所说:“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三是诚而达人。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不仅是对待自己如此,而且要待他人以诚。近年来,北京、天津、佛山等地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纷纷将其融入文艺创作与表演中。贵州剑河县用山歌传礼仪,唱好人好事,歌颂党恩;安徽将“安徽好人”和“安徽黄梅戏”两大品牌有机结合,用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安徽好人》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各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活动中,以传统文化培养核心价值观,促进核心价值观深入百姓心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的实践依据

任何一种价值观如果无法落实到社会实践都会沦落为观念世界里的变戏法,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就是实践,实践所构建起的观念是以实践为依托和归宿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要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内容而言是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演变中产生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解决由不同的社会矛盾所带来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并不是一个闭环系统,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不断地开放和深入,这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元阐释和理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奠基于现实的个体生活中的抽象,只有将其融入个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才能实现其大众化践行[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的根本途径是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在价值实践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拥有的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价值实践的根本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是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其价值目标就是引导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实践,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的根本问题就是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而要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关键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根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践的路径包括生活实践、文化实践、交往实践。人类全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含着人类全部的生活,加强生活实践有利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实践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创造,具有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创造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文化实践也是正确认识文化冲突的前提,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主流文化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全球化战略的挑战,加强文化实践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态势。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以人类群体性的活动体现出来的,交往是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交往实践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的路径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理论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底线道德、共同信念和终极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也应该符合一定的价值原则。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我国,我们要坚决抵制非马克思主义观的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价值、道德、理想等多方面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价值培育方面,可以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利用远程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传播。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强调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强调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优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支持环境[5]。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始终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道德品质的提升为目的。在理想教育方面,要坚持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立足于社会现实,把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逐渐落实最高理想,稳中求进,提升人民的综合素养。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机制。首先是利益机制。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也是利益认同,人们能否内心接受并且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决于其能否实现人们的利益需求,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其次是社会教育机制。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群众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最后是制度保障。制定的政策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给予核心价值观的有利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尤其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需进一步更新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从继承性、时代性、系统性等方面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发展趋势[6]。为促使广大干部群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西宜春围绕本地道德建设资源,建立先进典型发掘培育机制、公民道德荣誉档案管理机制、英模褒奖帮扶机制,切实保障英雄群体的正当权益,努力建设好人文化。据统计,短短几年来,宜春市就有138 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机制必须把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相统一。所谓合理性,是指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应遵循的逻辑规律和社会规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价值生成到价值实现,都应遵循价值领域的本质规律。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在掌握一定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培育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符合价值观的培育规律,遵守价值活动的根本原则,将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相互统一起来。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刻实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社会发展的特征相符,它的生成具有合理性和合目的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的实践路径

1.建立榜样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引导保障机制。可以从柔性引领和刚性保障两方面入手,所谓的柔性引领就是指通过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宣传教育等柔性手段来引导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优化榜样学习的道德环境[7]。文化熏陶能够营造两者学习的良好氛围,实践养成能够落实两者的践行。价值认同的过程就是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改变和引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过程,这就要求人们首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所谓的刚性保障就是指通过政策保障、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来促进榜样教育。政策保障能够把两者的践行落实到社会发展中,制度规范能够把两者的践行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对榜样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引领具有刚性的保障作用。法律约束是把两者学习贯彻到依法治国中,以法律形式承载道德理念。安徽阜阳通过搭建“四大平台”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一是媒体宣传报道,包括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二是基层巡讲巡演,即利用“开学第一课”“颍淮大讲堂”等开展宣讲;三是文艺作品展现,采取“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艺术化宣讲”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阜阳体系”;四是公益广告,即制作公益广告并在相关媒体的黄金时段刊播。

2.建立榜样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联动创新机制。宣传离不开媒体,媒体对榜样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两者的联动创新,才能促使两者的宣传更加到位,提高人们对其的认同度。一是创新,二是联动。创新就是将榜样宣传方法进行创新,联动就是将榜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彼此互助实现两者的互动。“合肥好人”是合肥市开展的“好人评选”系列活动,从2008年开始,“合肥好人”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合肥市道德模范,合肥市在具体活动上采用多种活动形式:(1)举办思想道德建设“合肥论坛”,邀请道德模范、党政领导、基层道德建设工作者开展道德研讨会,论坛的成功举办获得了全国思想道德实践部门的一致好评。(2)组建合肥市“千家道德讲堂”联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形成“一家讲堂活动、千家组织收看”的生动局面。

3.建立榜样生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制度。所谓的内在契合,也就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选拔出的榜样要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要求。榜样身上要能够体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人们的正能量。可以通过培育新榜样和挖掘旧榜样来提升榜样的教育效果,对新榜样要进行开发和培育,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榜样形象,创造条件促使新生成的榜样由潜在的价值引领转化为现实的引领力量。对旧榜样要学会挖掘和开发,一是对传统榜样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二是要厘清传统榜样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榜样的时代精神进行挖掘。“好人沛县”建设是江苏省沛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益尝试,通过开展“做好人、做好官”实践活动,倡导人们行好人好事,改善党风政风民风。政府通过宣传好人好事,发动群众参与“好人好官”标准制定,使“双做”理念深入大众心理。县政府开展“好人好官”标准大讨论,组织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确定全县干部群众认同的“好人”“好官”标准,激发昂扬向上的力量。

猜你喜欢
榜样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