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玉 永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永春 362600
青山绿水是人类美丽的家园,也是蜜蜂的乐园,为念好山海经、发展林下经济,蜜蜂的饲养在永春得到长足发展。中蜂是永春县的主要饲养蜂种,据2020 年永春县养蜂协会成立时调查摸底,全县蜂群已发展到2.5 万箱,年产蜂蜜670 多吨,蜜蜂的饲养也越来越专业化,形成村村有养蜂,为当地农民提供又一致富之路。
永春地处泉州市西北部,戴云山脉绵延全境,西部山多沟深,东部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全县森林覆盖率70.43%,野生蜜源植物十分丰富,沟谷林间生长着山乌桕、吴茱萸、木、柃木、八叶五加以及藤蔓蜜源植物,同时种植有柑桔、荔枝、龙眼、枇杷等,因此,采用定点或小转地方式饲养中蜂,会有不错的收益。
永春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年降水量1 600~2 100 mm,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全年无霜期达300 多天,平均气温20.4 ℃。同时兼有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以马跳峡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县属中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东半县又属南亚热带,沿桃溪两岸乡镇种有龙眼、荔枝等热带果树。
一月下旬,随着外界酸藤子、茅梅等开花,蜜蜂的春繁也拉开了序幕,工蜂开始外出采集粉蜜,卵圈逐步扩大。此时气温较低,花虽开春未到,在管理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多看少动,主要以箱外观察为主,轻提蜂箱判断箱内存蜜。注意观察工蜂颜色和行为,如果工蜂颜色变黑发亮、腹部膨大,说明该群有可能失王工产;如果出入异常、巢门口有斗蜂死蜂现象,则可能发生盗蜜,应及时处理。如确需检查蜂箱内情况,应选择午后晴暖时开箱,主要检查存蜜和各期幼虫是否正常。及时抽出多余巢脾,保持蜂群密集,缩小蜂路和巢门,补足储蜜、补饲花粉并进行奖励饲喂以促进蜂王产卵。
在初春,外界粉蜜尚不充足,为刺激工蜂的积极性并促进蜂王产卵,可补饲花粉并奖饲糖水。
3.1 补饲花粉 用经消毒处理过的蜂花粉,加水浸透,再加入白糖或蜂蜜,再以蜂用黄豆粉调成软面团状,放在巢脾梁上喂食,直至外界花粉充足、巢脾上有环状储粉圈时,可停止补饲花粉。
3.2 奖励饲喂 奖励饲喂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宜稀不宜浓,每晚或隔晚饲喂少量稀糖水。
人工分群是增加蜂群数量的重要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防止中蜂自然分蜂的有效措施。蜂群经过新老蜂更替、增殖壮大,当中蜂群势发展超过3~4 框子脾时,将会产生分蜂热,如果让其自然分蜂,不利管理,也容易发生飞逃造成损失,因此,采用人工分群和换掉老王的方法来控制分蜂热,能更好地在流蜜期组织强群采蜜。
4.1 人工育王 一般在2 月中下旬(若是换王可推迟),向准备用于育王的老王蜂群调入封盖子脾,待幼蜂出房后留蜂去脾以增加哺育蜂,并加强奖饲,在移虫前一天移走蜂王,第 2 d 午后天气较为暖和时,选择蜂王优良、抗病性强、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做种群移虫,选择3 日龄内的幼虫进行移虫,在移虫时先向王台基内涂些王浆,能提高幼虫的接收率,移虫后对育王群进行奖饲至王台全部封盖。为防止新王交尾丢失,可在第一批移虫后8~10 d 再次移虫育王备用。
4.2 人工分群 人工分群在移虫后的第10 d 进行,一般采用联合分蜂法,这样通过补子脾可以使分蜂群快速培育成采蜜群投入采蜜而不会削弱母群,在分群后的第2~3 d 检查蜂王出房情况,在出房后第7~8 d 检查新王交尾情况,若发现蜂王丢失要及时介绍备用王台。
4.3 换王 好的蜂王是维系蜂群强盛、高产的基础,蜂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产卵功能开始退化,蜂王物质分泌不足,容易产生分蜂热,蜂群一旦产生分蜂热就不利于在流蜜期组成强群采蜜,因此,在组群进场采蜜前要把老王换成已产卵的新王。
永春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只有在蓬壶马跳以外沿桃溪两岸的乡镇才能种植荔枝和龙眼,每年4 月上中旬是当地荔枝的开花流蜜期,到4 月下旬荔枝花基本结束,由于中蜂分蜂性强,且性好密集不易保持强群,中蜂小群虽能积蜜,但产量较低,群势过强又容易产生分蜂热。因此,应提前换成已产卵新王,保持4~5 足框蜂、放脾5~6 框的群势投入采蜜,其中应有3~4 个子脾,其余的放空脾和巢础。为了收获更多的纯正荔枝蜜,当地养蜂人多采用小转地方式,即在4 月5 日前就进场采蜜,进场蜂群稳定后,在天气无阴雨时要先清空箱内存蜜,待蜂群采集封盖成熟后要及时收蜜,刺激工蜂采集,防止产生分蜂热。为不干扰蜜蜂采集,同时方便操作,一般是在晚上收蜜,几个养蜂人相互帮助,抖蜂、割蜜盖、摇蜜、回脾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在荔枝花末期(一般在4月下旬)及时转场到南安丰州一带采收龙眼蜜或待荔枝花结束后直接转场进山区去采收山乌桕蜜(5月底至6 月下旬开花流蜜)。
6.1 中蜂囊状幼虫病 它是一种病毒病,主要危害中蜂幼虫,一旦发生将造成重大损失,该病主要感染大幼虫,死亡后的幼虫呈淡黄色、囊袋状,子脾上可见中小幼虫和死亡后未清理略微发黄的死虫,封盖子极少。主要防治措施:(1)饲养强群或双王群,保持蜂多于脾。(2)饲喂来源不明的粉蜜要经过消毒处理。(3)一旦发生,较轻的可囚王并介绍个王台、换脾和消毒养蜂用具,严重的要给予销毁并消毒养蜂用具。
6.2 细菌性幼虫病 主要有美洲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在本地最常见的是欧洲幼虫病,子脾常出现“花子”现象,蜂房可见未被清理、蹋陷的死亡幼虫,感染欧洲幼虫病的死虫残余物无黏性、易清除,而感染美洲幼虫病的死虫有黏性或鱼腥味,不易清除。在防治方面主要是保持强群,增强蜜蜂的清巢和抗病力,防止盗蜂,可用幼虫康一粒(0.125 g)拌1 kg 糖水(1∶1),于傍晚喷喂10 框脾。1 次/d,连用5 d。
6.3 蜡螟 进入4 月份后,随着气温升高,蜡螟开始活跃,它的幼虫会危害巢脾,在蜂房基部挖隧道,形成白头蛹。可在巢脾间挂巢虫清木片驱除,管理上应蜂多于脾,勤清箱底蜡屑,填缝隙,及时处理退出的巢脾。
6.4 胡蜂 胡蜂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夏秋和初冬季节,特别是金环胡蜂的危害严重,其可杀死整群蜜蜂或致蜂群飞逃;春季发生较少,一般在清明后会有少量胡蜂来骚扰、捕食蜜蜂,防止胡蜂危害主要是采取跟蜂捣巢或放毒饵进行毒杀。
6.5 蚂蚁、蟑螂 蚂蚁虽小,但它对蜜蜂的危害不可小觑,在当地有种蚁叫“翘尾蚁”,个头小,蛰居树干缝隙,群体庞大,不分昼夜侵入蜂群、驱蜂盗蜜。所以,在放置蜂群处观察树干是否有蚁路,并不要靠太近,可用毒蚁药拌蜂蜜夜间放置毒杀,并把蜂箱支架四个脚用水隔绝,防止蚂蚁往上爬。同样,蟑螂对蜜蜂的危害也不小,蟑螂会用触须驱蜂、盗蜜、骚扰蜂群,防治蟑螂则可以在箱内无蜂一侧用蟑螂笔划上几笔,并用隔板盖住,以防蜜蜂爬过中毒。
6.6 防止农药中毒 在春季生产荔枝、龙眼和柑桔等水果花蜜时,应了解周边果农在水果花期是否有喷施有毒农药,并及时采取措施,否则不但会毒死蜜蜂,收取的蜂蜜也会农残超标甚至有毒、不能食用。
中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家蜂种,虽然人工饲养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其仍然保持自然的野性,只有充分了解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并加以利用才能饲养好,比如中蜂喜新厌旧,就要用新脾、常换新王,同时做好诸如防逃、防病害、防中毒等各项防范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