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维
(贵州财经大学,贵阳 贵州 551100)
2020年是贵州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贵州在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扩大并巩固脱贫攻坚的效果。国家对于贵州农村的脱贫工作非常重视,多次给出明确指示,必须保障贵州的农民能够达到脱贫甚至小康的水平。本案例在扶贫攻坚政策背景下,着力探析乡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以花溪区黔陶乡特有的苗族文化、陶瓷文化为依托,详细讨论了黔陶乡脱贫攻坚的战略发展方向,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1.1.1 黔陶乡概况
黔陶乡位于贵州省花溪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距离贵阳市城区31 km,距离花溪区政府21 km,包括7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0 47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40%。黔陶乡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教育程度偏低,是花溪区脱贫工作的重点对象。
1.1.2 黔陶乡文旅发展概况
黔陶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明朝就已经有历史记载,素有贵州中部陶都之称。黔陶主要的历史记载也是关于陶瓷方面,最早记录是明朝初期的从江西省景德镇传入,一经传入立即快速发展。在明朝和清朝的数百年中,甚至到了民国时期,黔陶的陶瓷工艺都处于鼎盛时期,也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黔陶的陶瓷工艺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朝中期,属于黔陶的陶瓷工艺初始传入阶段,当时黔陶名字叫做鼎罐厂;第二个阶段是清朝的嘉庆年间,属于黔陶的陶瓷工艺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从业人数的快速增长,鼎罐厂人口越来越多,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第三个阶段是民国时间,属于黔陶的陶瓷工艺的鼎盛时间,首次出现了黔陶乡行政区划。这个人口仅万余的“迷你”乡,历史底蕴浓厚,出过名人,名胜遍地。
2020年是我国“两个100年”目标的重点时间节点,是扶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全国各地主动作为,以党中央的脱贫工作总的工作指导方针为核心,紧密结合当地的主要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脱贫工作战略方针。贵州省积极开展工作,紧密围绕着少数民族特色和西南陶瓷的特色开展工作。其中,花溪区意识到文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居民消费追求的亮点,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上,大力发展当地乡村的特色旅游,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当地农村的非农业收入。黔陶乡作为花溪“溪南十景”项目必经地之一,充分利用“青—黔—高”旅游线路,深入挖掘“黔陶”制陶文化的内涵底蕴,将名茶产业与旅游业、陶瓷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利用现有资源,着力打响乡村旅游名片。
打造景点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缺乏地方特色。黔陶地处青岩与高坡之间,地理优势较好,因少数民族较多,多数景点有仿高坡打造特色景点之嫌,另一方面缺乏青岩景区发展的政策优势,导致黔陶沦为游客青岩到高坡的途经而不停留之地。
黔陶乡境内值得深挖的文化典型有营盘遗址、爬坡窑址、河西新(老)桥,鬼架桥,“两周文化”,茶文化,野生菌文化等等,但却因一直缺乏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正确引导而一直不温不火。
案例地由于缺乏工业带动,少数民族占比较大,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更新慢,景点内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使得外来游客旅游体验具有一次性特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落后,与乡村文旅开发相关的社会力量和专业人才不愿意长期在黔陶乡投资或工作,乡村缺乏社会力量帮扶及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导致内生动力激发不够。
紧密依托贵阳大市场的脱贫工作,将黔陶当地的历史独特性元素融入文创研发,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宣传并激励引导,鼓励对历史名人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助力振兴乡村发展。以周渔璜故居和黔陶乡骑龙村桐埜书屋为旅游发展基地,在政府的引导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立体文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业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全面推进、巩固黔陶乡的脱贫工作。
联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等级,延伸文化产业链,规划打造陶艺培训基地、陶艺馆、传承中心等。根据贵阳花溪文化广电旅游局联手旅游景区制定的文化旅游战略规划方案。借助全市“青—黔—高”旅游发展契机,与特色民族乡高坡、国家4A级景区青岩古镇联合起来,借助青岩高坡旅游特色,让青岩、高坡带动黔陶的游客量。实现从青岩到贵州,从贵州到西南,从西南到全国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积极扶持村级民间文艺团队,支持村级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文艺团队人才培养。在努力做好脱贫工作的同时,宣传工作也是一块重要的阵地,只有将脱贫工作和宣传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动群众,使得脱贫工作深入人心,可以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做好脱贫工作的宣传,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尊老爱幼、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全面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既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又能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黔陶布依族苗族乡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其传统手工艺刺绣文化源远流长。为继承和传扬少数民族刺绣文化,让乡村留守妇女、低收入户等就近就业,为此,黔陶乡分别在马场村、谷洒村进行了刺绣技能培训。黔陶乡将引导刺绣手工艺者与相关公司进行合作,将刺绣作品通过公司收购的方式变成商品,增加百姓收入。这些特色产业的建设既可以延续继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当地的特色文化,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旅游业是一种连接自然文化资源和外部市场的综合型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对于扶贫减贫发挥着重要作用。黔陶乡文旅融合是以政府政策为主导,配置社会资源,当地百姓参与的方式,短期内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长期持久的脱贫工作机制,需要联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旅游资源共同体,提高当地老百姓的参与度,注意保护当地老百姓权益,在扶贫攻坚结束后仍可以提高乡村振兴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