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意义和应用路径

2021-12-03 02:03:31伊尔夏提艾斯凯尔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管理工作

伊尔夏提·艾斯凯尔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选择是否正确、合理,会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要确保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个人发展动力,深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内在潜力。为此,高校应当选择更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激励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而积极心理学和有效激励理念正是目前高校管理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果。

一、有效激励简析

(一)有效激励内涵分析

有效激励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指通过积极正面的管理方式,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调动个人的积极行为能力,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励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高校管理活动,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管控,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行为动机和内在潜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实现高校管理的相关工作目标。

(二)有效激励理论内容分析

有效激励的理论内容比较广泛,从整体上来看,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层次论。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只有满足学生当前的优势需要,规划清晰的未来需要,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强烈的心理激励,实现对个人行为能力的调动。高校管理人员在应用需要层次论时,应当迎合学生的需要多样性,体现出需要层次的渐进性,既要有起始阶段较低层级的需要,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大学生后期阶段的高层级需要。这样才可以让大学生在各个时期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度了解,进而实现对大学生个体的激励作用。[1]

其次,成就动机理论。大学生比较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教师和同学的认同。高校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比较重,当获得成功后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成就感,此时学生的行为动机会达到高峰,更容易完成下一阶段的挑战任务,也能形成更突出的行为动机,激发学生的主动行为。

第三,全面激励理论。全面激励理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管理者需要在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形成比较全面的激励,要让激励行为延伸到每个人,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个体的激励,还能够在整个高校内部形成互相激励的良好局面,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全员激励的行为中;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而有效激励的目标也是学生,为此,在推进全面激励理论时,应当尽量满足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既要从学生管理的主观层面进行激励,又要从学生管理的客观层面进行激励。

第四,目标设置理论。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来说,管理目标和激励因素与学生的行为动机有着比较明显的联系,当学生要实现既定的目标时,就需要充分调动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目标设置理论中,学生要想完成目标就需要通过积极努力,在努力过程中就会有收获,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尊心。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没完成某一目标,通常会对下一个目标产生比较突出的行动力。如果教师为学生制定更为长远的目标,再加上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可以让学生尽快实现既定的长远目标。[2]

二、有效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一)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校学生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同时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水平。为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教师需要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与有效激励进行融合。通过有效激励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方面的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更高的兴趣,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比较坚定的奋斗意识。比如,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或者技术技能设定相应的标准,并设置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学生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向目标进发,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在达到学习目标后,会有更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能够提升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配合度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是教师比较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应用有效激励管理理论,可以让学生更加配合教师的相关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另外,有效激励能够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样能让学生为了达到个人需求目标,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而实现对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管理效率和管理实效性的全面提升。[3]

(三)能够形成高校管理特色文化氛围

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仅有严谨的管理理念、健全的管理制度、全面的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全面推进落实有效激励管理理念,能够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管理工作也更具民主性特征,这对于提升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配合度和发挥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权利有着积极作用,能够突出学生管理的平等观,使这项工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发展要求。另外,有效激励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形成比较好的文化氛围,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文化氛围下,形成比较好的良性竞争意识。

三、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有效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形式有待丰富,有效激励的覆盖范围有待提升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式表现出单一性倾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深度不足,学生个体难与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比较好的互动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例如,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比较高的竞争意识,通常会采取设置奖学金或者提供优质就业创业资源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切实有效,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为了达到获得奖学金等目标,采取一些不正常、不合理的竞争方式,使学校内部形成不良风气。这种情况违背有效激励理念的初衷,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此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管理机构数量也比较多,很多社团也承担着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有效激励并未完全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很多社团机构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还没有应用有效激励理念。[4]

(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有待提升

学生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不仅需要懂得有效激励等心理学管理理念,还需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管理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中。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大多是由辅导员主导管理,但很多辅导员对于如何将学生管理与积极心理学之间进行融合以及如何将有效激励理念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还不够了解,这样就容易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容易出现脱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情况,以管理者的姿态“俯视”学生,甚至还会与学生之间由于管理工作而产生隔阂,这都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5]

四、强化有效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效果的路径分析

(一)创新学生管理理念,确保管理理念的先进性

新时期的高校管理要将学生管理放在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要突出有效激励理念,并将其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要确保管理理念的先进性,积极探索如何将有效激励理念更好地落实到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效激励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应当在落实有效激励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并将其作为核心理念,这样才能确保真正将学生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并发挥出有效激励理念的内在价值。

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不能盲目批评学生,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将学生管理转变成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找出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并以此为有效激励的着力点。例如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理想,那么教师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如果学生擅长体育运动,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学校的各类体育活动赛事,在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为了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而挖掘个人潜力,发挥出个人最大价值。[6]

(二)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都有比较强的个人思想意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形成的思想观念存在比较明显的误区,这也给管理人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比较多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有合格的管理素养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为此,高校应当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对相关人员的基础性管理知识和管理技巧进行培训,还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积极的培训,让管理人员对有效激励理念有更准确的认识,学习更多有效激励应用的有效措施,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具体学生管理工作中。另外,高校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外派学习,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还要定期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评价考核,对有效激励理念的应用情况进行考核,并鼓励管理人员对有效激励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不断健全有效激励理念体系,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三)合理运用有效激励方法,提升有效激励的应用实效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激励方法比较多,每种有效激励方法都有着其特殊的应用范围,也会由于应用的切入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做好对有效激励理念的深入研究,探索各个有效激励方法的具体运用条件,进而充分发挥出有效激励的内在价值。[7]

1.榜样激励法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是比较常用的管理措施。对于有效激励来说,同样可以采取榜样激励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以此为目标积极努力奋斗。这样能够明显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有更准确的奋斗目标。管理人员可以选择大学生日常比较熟悉、与学生距离比较近的优秀人物,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管理人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学长、同学作为榜样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觉,让学生在内心中形成“经过努力和奋斗,设定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这一良好心理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行动意识。

2.关心激励法

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一些大学生会受困于个人情感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未来就业等方面有一定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有效激励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比较好的引导和干预作用。关心激励法能够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关爱,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问题困境,从而尽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保证大学生可以将学习和实践放在前列,并始终对学习抱有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运用关心激励法时,管理人员应当与学生建立比较好的关系,既要与学生做师生,又要与学生做朋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双方的隔阂。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学生对管理人员和学校产生比较强的归属感,更加认同管理人员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并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其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性,还能让学生形成更端正、积极的个人发展思想,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3.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是有效激励理念中比较核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目标时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的个人行为更加正确、规范。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需要给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这是激发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方式,一旦目标确立后,学生会为完成目标而进行努力奋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目标激励法时,需要设计多个目标,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中期和长期目标,这样能够让学生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短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获得班级前几名并获得奖学金,也可以为学生设计长期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成为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一旦有了目标,学生便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出有效激励的作用,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行为动机更具合理性。

五、结语

从目前高校办学目标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在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落实有效激励理念十分有必要,而这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校管理人员要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提升有效激励理念的应用范围,不仅要在整体上体现出来,更需要在社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效激励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出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文化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