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皓宇 张连壮 韩冰 颜安 姜万华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分为四期,发生心脏骤停的数天或数周内为前驱期,患者有心悸、胸闷等症状;特殊诱因导致心脏骤停为发病期,表现为一系列生命现象终止现象;心脏骤停期表现为心音消失、四肢冰凉等循环停止症状;无任何生命活动即为死亡期。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心肺复苏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其中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其中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气道开放进行打开气道便于呼吸,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通过以上方法可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现心脏骤停的病人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徒手按压;二是用手动按压板按压:三是使用心肺复苏仪自动按压。
通过以上述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但是均存在有不足之处,人工徒手按压和手动按压板按压均要求抢救者懂得心肺复苏知识,而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率过低,而且还要求抢救者不停的按压。而抢救者会因体力问题无法长时间的进行按压,并且手動按压力度会达不到导致冠状动脉灌注压低,循环效果不理想﹐并且要做口对口进行吹气,常常带来施救者的疾病传染风险。对于开放气道的手法也可能掌握不好甚至不进行开放气道,导致气道无法开放,人工呼吸效果差。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心肺复苏仪,能够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所述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一体化心肺复苏仪,包括担架板、负压氧气制造器、气道开放器、按压器,所述担架板顶面有一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放置了负压氧气制造器。所述担架板顶面固定有两个舵机。所述舵机左右对称。所述舵机与气道开放器连接,为气道开发器提供动力,所述气道开放器上设有两个挡板,所述挡板左右对称,所述气道开发器下方设有矩形台。所述担架板,顶面固定有按压器,所述按压器侧面有一铰链结构。所述铰链与三角形立体薄壁结构相互连接。所述按压器下方有一不规则立体结构,所述按压器有一不规则槽,所述不规则槽固定一推杆,所述推杆上固定一圆台。所述按压器右方有一铰链。
进一步,所述担架板所述担架板内部镶嵌了电池。
进一步,所述不规则立体结构和所述三角形立体薄壁结构用来固定推杆。
进一步,所述气道开发器呈v型。
进一步,所述担架板顶面固定一铰链结构与所述按压器右方铰链相连接,使按压器可以进行翻转。
进一步,所述负压氧气制造器上面插有氧气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