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曼轩 孙福院
摘要:电影《柳如是》讲述了才女柳如是传奇的一生,借柳如是的生平为观众展现出晚明的风土人情。《柳如是》的创作过程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多样化的影像呈现手法,为“新文人”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柳如是》;文人电影;艺术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电影《柳如是》讲述了“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的一生。该片为“新文人”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评价道:“为新文人电影带来一种令人期待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于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柳如是》情节稍显平淡,缺乏戏剧性,存在一定争议。对此,本文将基于影片《柳如是》的影像呈现效果,分析其艺术创作的成功与不足,归纳总结此类电影的创作经验,并提供相关建议,探索 “文人电影”影像表达的新可能性。
一.新“文人电影”的成功探索
(一)人物塑造贴合历史、选角得当
电影《柳如是》改编自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人物塑造贴近史籍记载,剧情安排详略得当。电影的开篇伴随着柳如是的独白徐徐拉开,“五岁那年,被家人卖到这里,跟随江南名妓徐弗学艺”“十四岁的我到了吴江周家”“周家老爷离世,我被逐出家门,之后,我以杨影怜为名,到教坊司入籍为妓”,让观众快速了解柳如是漂泊无依的童年生活。历史上流落松江的杨影怜与李侍问、陈子龙等才子都曾发展过感情,电影选择了杨影怜与才子陈子龙的感情故事。影片中杨影怜帮助陈子龙躲避官兵,为陈子龙从良,也可以在陈子龙顾虑世人眼光时主动放弃这段感情,可谓是一个机智冷静、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历史上,柳如是于崇祯十四年嫁与明末文人领袖钱谦益。电影着重拍摄了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相识相爱,以及改朝换代之际,两人在家国关系上的不同思考。当钱谦益决定降清时,柳如是毅然跳入水中;当钱谦益因为支持反清入狱时,柳如是奔走救人。柳如是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忱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体而言,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为电影剧本创作奠定了历史基础,再加之编剧对柳如是的历史形象分析,设计出贴合柳如是性格和历史形象的台词与行为,使得柳如是能够生动再現,跨越时空,在光影世界里与观众重逢。
在电影选角上,为凸显影片的时代真实性,契合故事上演的特定空间,片中主要演员全部来自“长江以南”,演员秦汉与万茜的年龄差异,也与钱谦益、柳如是在历史记载中的年龄相符。饰演钱谦益的秦汉年轻时便是琼瑶的御用男主角,面容清隽,儒雅端正。饰演柳如是的万茜五官清秀,颇具气质,举手投足间尽显一代名妓的风度。沉稳内敛的性情,风情万种的身段,使其在外貌和气质上与柳如是具有极高的适配度。万茜在拍摄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帮助其更好地贴合角色形象,实现与角色的完美融合。
(二)服化道精致清雅、画面古典
电影《柳如是》的服饰设计古朴清雅,文人气息浓厚,整体符合晚明的服饰特点。电影中柳如是的服饰根据剧情安排和场景风格进行了相应的搭配,多次出现了颜色淡雅、有质感的窄袖褙子、立领斜襟衫、竖领对襟衫、直裰等明朝服饰,做工精细,可见制作团队下足了功夫。影片中,柳如是与友人相聚在画舫,发髻低矮,符合明代简单大方的审美观念,佐以发钗步摇,并考究地戴上了明代常见的碧玉耳挖簪,造型清丽。又如,柳如是在岳武穆祠提笔写诗的片段,穿着江南文人常见的服饰素布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妆容朴素,身姿挺拔,在一众儒生间也难掩显其文人韵味。中秋夜,柳如是、钱谦益与友人同聚,饮酒听曲。柳如是发型参考明代挑心髻,将头发梳作扁圆发髻,在发髻顶部点缀珠宝玉石,并以额帕束发。服饰外搭一件浅色褙子,在衣襟处装饰有花边,内搭一件素色立领斜襟,尽显温婉柔美。制作团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搜集文献资料,用心打磨,使得服饰和妆造契合晚明主流审美风格,展现出团队专业的制作态度和高质量的制作水准。
取景方面,电影《柳如是》将镜头对准江苏常熟的江南风光。电影中穿插大量空镜作为转场,如:湖上未散的薄雾、屋外随风摆动的竹林、天上一轮弯月等,都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氤氲朦胧,也为影片带来了古典清丽的意境。同时,制作团队为高度还原历史上对柳如是生活场景的记载,与常熟政府合作,对“拂水山庄”、“红豆山庄”等昔日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生活场所进行了恢复和移建。拂水山庄四水环抱,亭台错落,镜头全景清新雅致,留白有意蕴,正符合柳如是婚后写诗操琴的生活雅趣。柳如是与友人的中秋聚会,假山凉亭,曲径通幽,昏黄的烛光映照苍绿的绿植,青瓦白墙,体现出江南园林精巧之美。《柳如是》作为最后一批胶片电影之一,胶片的质感搭配江南景致,带来古典大气的视觉呈现效果。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电影《柳如是》作为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带领观众走进明末清初文人的精神世界。电影《柳如是》将柳如是、钱谦益等文人的诗词佳作巧妙地融入生活场景中,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诗词的内蕴。柳如是感慨于时局动荡、文官为国上战场,提笔写出“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颇有巾帼之气,获得钱谦益的称赞。钱谦益受邀到明道堂讲授杜诗精解,当提及诗文之道时,说:“世道时运,国家兴亡就像火种”,将诗文哲理与国家时局联系起来,更显其一代文宗的忧国愤世的襟怀。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昆曲片段,钱谦益所唱的《牡丹亭》开篇表明其苦闷;柳如是与陈子龙相聚画舫,戏班唱了《牡丹亭·山桃红》,戏词的甜蜜与两人的感情现状成对比。在文人雅兴之外,电影也展示了明末发达的印刷业。明代对出版业采取宽松政策,各类书籍的出版,使得消费群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1]电影中出现了汲古阁刻印时刊文集的画面,再现传统印刷文化。
电影《柳如是》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文人雅士的儒家思想上。钱谦益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投降是为了保障百姓性命,只求清廷尽快恢复科举取士以保全文脉、传承周礼。电影《柳如是》在阐释儒家思想之外,也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新的意义生产,使之更能迎合当代观众的价值观念或审美趣味,并在柳如是这一形象身上体现出女性主义思想。[2]在京师被攻破后,钱谦益得到举荐出任礼部尚书。但柳如是并无尚书夫人的喜悦,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比梁红玉,到军中慰问将领。在钱谦益决定投降时,柳如是认为钱谦益殉国,而她殉夫,这样才对得起文人傲骨,并毅然跳入江水中。柳如是在国家危亡之际,一直保持着家国忠义和文人傲骨,深刻诠释了儒家思想的忠义。
(四)文人电影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电影《柳如是》的导演吴琦,大学起便专攻纪录片创作,拍摄过多部纪录片,使得电影《柳如是》具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美感。李道新教授评价该片为:“《柳如是》将一种浸透着纪录片精神的历史质感与濡染着文化人生命的独特情状结合在一起,凸显历史中的性与性别,流露出中国电影含蓄蕴藉的悲悯气质与不可多得的人文关怀。”[3]《柳如是》开头结尾处的独白,传统戏剧风格的叙事方法,真实可感的人物刻画,都使其兼具电影的故事性和纪录片的真实性。《柳如是》的电影镜头运用也参考了纪录片镜头运用。影片中多次出现自然风光的全景空镜,城市风貌的远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明末江南图景。同时该片在主观色彩的镜头运用上较为节制,使电影更多一份理性与思考。《柳如是》在古装电影中融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为文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柳如是》艺术创作的不足
(一)电影筹拍存在部分历史错误
《柳如是》在臺词、道具上存在部分的历史细节错误,除了在电影创作时的疏漏,这也与电影拍摄年代的审美风格、拍摄资金有限等有一定的关系。在柳如是戏服酬军的片段中,柳如是向水师士兵说道:“钱大人为南明江山安危日夜操劳,已经病倒了。” 京师被攻陷后,弘光帝继位南京,沿用“大明”国号。后世学者在研究明朝历史时,将这段历史称之为“南明”。柳如是作为明末人士,称其为“南明”过于超前。电影中,当柳如是提出殉国时,钱谦益选择用“水太冷”来逃避为国捐躯。对于这个谣传,陈寅恪解释道:“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由此可见,制作团队在拍摄时未经详细的历史考证,选择将谣言“水太冷”作为电影发展的高潮片段,影响观众客观全面地评价钱谦益。影片中柳如是为救钱谦益奔走筹钱,出现了道具大明宝钞。该道具大明宝钞出现了面值、使用时间、文字内容的错误。道具宝钞上标准了“一百贯”,但大明通行宝钞的面值范围只有最小十文到最大一贯。同时,由于发行后的通货膨胀问题,宝钞在嘉靖朝后期已无力继续发行。最后根据文物考证,明朝钱币的数值内容均将“百”写作“伯”,而道具大明宝钞仍写作“一百贯”。[4]
(二)故事内容平淡,人物关系处理简单
《柳如是》作为“新文人”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采用朴素平淡的电影叙事来呈现人物内心和深刻主题,追求写意、淡雅的文人气质。《柳如是》融入的文人电影特性和纪录片创作思维,使《柳如是》在故事内容上较为平淡零散,缺乏情节的连续性。影片的前半部分元素较多且叙事过快,观众难以理解剧情的发展变化。在柳如是跳湖的片段中,由于缺乏前期连续的剧情铺垫,再加之演员模式化的台词设计,难以推动剧情走向高潮,无法真正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受限于电影时长,《柳如是》出现了人物关系处理简单化、平面化的问题。影片将柳如是与其它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简单处理为男女间的爱情。陈子龙为了保全柳如是与其腹中胎儿,选择一人承担所有罪责;钱谦益在入清廷做官前,最关心的竟是柳如是对自己的感情;郑成功更是不顾伦理道德,夜访柳如是,劝其与自己私奔。可以看到,影片将爱情设定为主要人物作出决策的动因,但柳如是、陈子龙、钱谦益、郑成功等都是心怀天下的人才,推动其做出重要决策的动因并不应该局限于男女情感。《柳如是》简单化的人物关系无法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反而容易使其被定义为类型化的文艺爱情片。
三.新“文人电影”的创作经验
(一)挖掘经典,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
影视创作者在选择电影题材时,可充分挖掘经典题材,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在剧本创作阶段着重考虑题材的社会价值。在涉及历史人物的题材创作上,制作团队应主动查阅、收集文献资料,树立正确的史观,在前期准备中尽量减少剧本创作、服饰妆容设计、道具准备、场景搭建上的历史常识性错误。影视创作者也应定期学习党中央有关影视行业的最新指导性政策文件,积极参加专业性的讲座,进行专题学习进修,提升创作能力,提高剧本质量,打磨出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二)吸纳其他类型影片的优长,融合先进电影技术
不同的类型电影有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视听特色,影视工作者在电影筹拍时应学习借鉴其它类型电影的叙事风格、镜头运用、剪辑方法,取长补短,提高电影的观赏性。在文人电影拍摄和剪辑中,在保留文人旨意精髓的基础上,可学习类型电影对叙事节奏的把握,纪录片电影对镜头的运用,人物传记电影对人物的塑造等等。在新时代,文人电影要想实现新突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就应该面向大众,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在喜闻乐见之中将文人电影的文化底蕴传递给观众。同时,文人电影在筹拍过程中可融合使用先进的电影技术,诸如更先进的拍摄和剪辑设备,新兴的特效技术等,合理运用科技时代的智慧成果,保障画面呈现效果。
四、结语
电影《柳如是》画面典雅大气,配乐恰到好处,演员与角色相辅相成。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是一部近年来好评较多的小成本古装电影。该片在影视创作上的创新之举,对文人电影,乃至国产古装电影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影视工作者的不断进步中,文人电影或可迎来新的创作高潮,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03):7-29.
[2]陈詠贤.《柳如是》:儒家思想道德的影像化[J].电影文学,2018(09):111-113.
[3]李道新. 《柳如是》:历史中的性与性别[N]. 光明日报,2012-02-27(014).
[4]蔡昶.从电影《柳如是》的一件道具说起——兼谈对大明通行宝钞的一些认识[J].东方收藏,2013(10):115-117.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D2010)、中国传媒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国产古装电影创作为例”(项目编号:GJ202104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