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赓续百年大党的精神谱系中看文化自信

2021-12-02 10:18胡雨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胡雨晨

摘要:今年的七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得大家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这样一种自信越来越强烈,从年初走红的《唐宫夜宴》到爆红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再到近日引发关注的电影《长津湖》,无一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精神谱系、建党精神、文化自信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文化多样性的展开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十九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理论和想法都不能离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单独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谱系”这一概念,不论是从国际局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复杂且深刻的。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带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展开,以及当下各国对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当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冲突的关键点,集中体现在了各国对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上。过去我们的世界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谁拥有绝对的硬实力谁就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领导权。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国际感召力和话语影响力伴随经济发展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应该承认,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化软实力的落后也导致我国在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失声和真空。所以说,我们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这些途径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二)国内背景:

首先,从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进程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曲折的发展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想要独立和强大,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成为了西方资本国产品的倾销地和能源的补给国。鸦片战争对于中华民族意味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碰撞。这种碰撞惊醒了一批例如林则徐和魏源这样的知识份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要开始在东西方两种碰撞的文明中做出判断。于是我们开始学西方敢西方,洋务运动就此爆发,洋务运动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成就是非凡的,我们建立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沦为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也再一次刺痛了中华民族敏感且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于是,我们又开始反思,学物质,学制度都没有改变中国。这次我们答案放在了文化上。正如梁启超所说:“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15年至1923年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解构,全盘西化论的思潮出现。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很多政策也已经开始制定实施,例如,全面废止中医,全面废除方块字,用汉语拼音代替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段时间是极端自卑的文化心态。

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但是我们如果把历史拉长,去把近代史并进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文化发展中有一段及其黑暗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曾经自降文化身份全面拥抱西方。最后的结果也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可取的。

这段历史也给我们现在的发展提出了惊醒。总书记是这样概括的:“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是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么?”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的经济是世界第二,不久之后可能会是世界第一。但是这就够了么?中国昨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态度的支撑,国家民族很难真正的强大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文化自信的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气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三个独特”也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演进方式,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信历程和实践的总结归纳。

(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信之源

国家层面上积累的民族团结与统一的自信、社会层面上积累的救亡图存和治世信心、个人层面上积累的道德自觉和自信心和社会制度探索中积累的文化自信这四点是我们独特文化自信之源。在中国共产党自信心的涵养培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富有活力和生机的资源。我们党既没有因为新思想的接纳而割断传统,也没有因时代发展而抛弃历史,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从来没有改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守。

(二)“独特的历史命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信之脉

独特的历史命运是由中国特殊的歷史境遇和现实方位决定的,主义时代的思想觉醒、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富强民主的美好目标,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的不懈追求。从“隔着窗纱看晓雾”的朦胧,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再到“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中国共产党让广大人民感觉到的是:社会主义没有辜负我们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就是行,这是思想文化上的坚定自信。

(三)“独特的国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信之基

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党和人民一切决策依据和出发点,站在这个基点上,我们党形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这个基点上,我们党在国际事务中从“另起炉灶”,到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新思路。这些方面蕴含的文化自信有的是过去的继承,有的是新时代的创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驾驭政权和治理国家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也走过曲折道路,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挫折而走向沉沦,没有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而是在走过险滩、迈过急流中向着既定的目标坚韧不拔地前进。这种自信来自民族文化中不息的生命力,来自自强不息的动进力,来自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三、在赓续精神谱系的道路中坚定文化自信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进一步进行赓续和弘扬,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一)内化于心:在学习中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統文化的延续和升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是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在学习中赓续之,不断领悟其精神实质,培育新时代人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若没有理想信念抑或是理想信念摇摆不定,就会导致精神缺钙,软骨病立马就会找上门来。另一方面,结合环境育人,坚守精神之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的价值彰显。它的代代传承、代代光大需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涵养和浸润人们的心灵,使这些精神在学习中得以赓续。

(二)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进而得以绵延不衰。一方面要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拳拳向往。另一方面更要注意群众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为人民服务中践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致力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构筑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有一幕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新时代青年们发出的时代强音,是精神谱系赓续的印证,是文化自信的昂首之姿。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