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莉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该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对患者心身造成负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指在疾病过程中,患者咳嗽、咳痰增多,呼吸困难加剧,或伴有发热等症状。临床常采用振动排痰等方式改善患者肺部通气状况,但对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欠佳,中医干预方案采取调畅情志、调控饮食、穴位按摩及穴位贴敷等方式进行综合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探讨中医干预方案联合振动排痰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80岁,平均(58.31±6.44)岁;病程2~10年,平均(6.31±1.94)年。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6岁,平均(57.14±5.28)岁;病程1~9年,平均(5.84±1.4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制定:慢性咳嗽、咯痰、气短随病情发展加重,肺功能差者伴有胸闷、喘息症状;双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过清音,肺下界下移,双侧语音震颤减弱,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明显的桶状胸;CT检查可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理改变;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70%,排除其他已知原因或特征病理表现的气流受限[1]。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的诊断标准制定[2]。①外寒内饮证。主症:胸闷,恶寒,咳嗽,痰多且色白稀薄,喘息气急,不能平卧;次症:肢体酸痛,喉中痰鸣,易咯出,鼻塞流涕;舌脉:舌苔色白而滑,脉浮。②风寒袭肺证。主症:恶寒,喘息,咳嗽,痰色白而清稀;次症:肢体酸痛,无汗,发热,鼻塞流涕;舌脉:舌苔薄白,脉紧而浮。③痰浊壅肺证。主症:胸闷,喘息,咳嗽,痰黏、干、多而色黄白,咯痰;次症:口渴,喜冷饮,发热,胸痛,大便干结;舌脉:舌质红,舌苔厚腻而色黄,脉数而滑。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咳嗽、咳痰增多,且伴有呼吸困难加重或发热等症状者;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有肺部肿瘤、哮喘及严重脏器疾病者。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振动排痰干预。患者取半卧位,采用体外振动排痰机(常州思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YS8002CX)缓慢地在患者胸背部自下而上地进行叩击振动排痰,每个部位持续叩击5~10 s。干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和呼吸等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每次15 min,每日2次。连续干预1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联合中医干预方案。①调畅情志。观察并记录患者生活习惯和性格等一般信息,并根据其性格特点,在每日下午患者充分休息后与其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内心诉说并进行开导,避免或减轻患者悲观等负性情绪。②调控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多餐,选取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根据中医辨证采用不同饮食方案。外寒内饮者,泡服姜、梨、陈皮等发散风寒、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风寒袭肺者,取蜂蜜、白萝卜等共蒸服用以发汗散寒、止咳化痰;痰浊壅肺者忌食油腻、辛辣等食物,食用贝母粥和白萝卜等化痰降气,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③穴位按摩。选取膻中、天突、大椎、肺俞、关元和定喘等穴位,用记号笔标记穴位并使用振动排痰仪振动按摩,叩击头贴紧穴位,振动刺激3~5 min,每日2次。④穴位贴敷。取延胡索30 g,细辛15 g,芥子30 g,生甘遂15 g,麝香15 g,研末,用姜汁或醋调成糊状,穴位按摩后,在相同穴位进行贴敷。每次贴敷4~6 h,每日1次。连续干预1周。
3.1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②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估,该量表由精神状态、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态、精力状态、情感状态及生理职能8项组成,每项2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FEV1及FEV1%pr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FEV1和FEV1%pred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1.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2.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每日排痰量(m L/d) FEV1(L) FEV1%pred(%)观察组 50 治疗前 15.03±2.79 0.78±0.12 33.91±7.34治疗后 40.95±2.88△▲ 1.78±0.27△▲ 77.39±10.67△▲对照组 50 治疗前 14.68±3.44 0.83±0.14 36.09±5.26治疗后 35.52±2.36△ 1.33±0.21△ 57.83±8.54△
(2)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各项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精神状态评分 躯体健康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 生理功能评分观察组 50 干预前 10.07±1.01 7.98±2.35 10.83±2.64 9.24±3.66干预后 15.34±0.77△▲15.34±2.47△▲ 16.69±0.82△▲ 15.74±2.16△▲对照组 50 干预前 9.45±2.03 7.78±1.67 11.45±1.38 8.54±4.23干预后 12.23±1.58△ 11.16±3.64△ 13.74±2.49△ 10.90±1.39△组别 例数 时间 一般健康状态评分 精力状态评分 情感状态评分 生理职能评分观察组 50 干预前 8.06±2.42 9.25±1.57 10.61±2.96 10.04±1.59干预后 13.87±1.96△▲15.65±3.05△▲ 16.67±2.43△▲ 15.94±1.35△▲对照组 50 干预前 8.17±2.14 8.72±1.18 10.12±2.08 9.74±1.32干预后 10.62±1.61△ 11.84±2.54△ 13.60±1.58△ 12.63±1.76△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3],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空气污染、治疗依从性差、呼吸道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均是慢阻肺急性发病的诱因。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毒或细菌感染造成气道黏膜水肿,黏性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狭窄或痉挛,气体交换受阻,导致患者出现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缺氧时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受阻,加速疾病恶化[4]。西医治疗该病通常采取物理振动方式,将附着于患者体内的痰瘀震落,从而起到排痰作用,以减轻患者呼吸气流受限程度,保证呼吸顺畅。但需要给予有效护理措施,以保证振动排痰过程顺利进行,从而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根据该病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咳嗽”“痰饮”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5-6]。本虚以肺脾两虚为主,《灵枢·胀论》言:“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主气,肺虚则气机失常,患者咳喘不止;脾为肺之母,肺损及脾,脾气虚弱则水谷不消;血不循经,进而水湿内停,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标实则多与血瘀相关,痰浊阻络,气血运行受阻,久而成瘀,瘀血阻遏气机,故患者咳嗽气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形寒寒饮则伤肺。”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犯,导致患者咳嗽,进而引发肺胀、肺虚等症状。
中医干预通过调畅情志、调控饮食、穴位按摩及穴位贴敷等方式改善患者症状。人之七情与五脏密切相关,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解除患者忧思情绪,可提升患者疗效依从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疾病康复[7]。食物性味各不相同,通过“辨证论食”给予患者食疗干预,可调节患者饮食,强身健体,防病治病[8],针对性缓解患者各临床症状。
穴位按摩及贴敷选择膻中、天突、大椎、肺俞和定喘等穴位。其中膻中为宗气聚会之处,可宽胸顺气、活血通络,减轻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宽胸理气、宣肺化痰,减轻患者气喘,治疗颈部及肺部疾病时常与膻中配伍。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可益气壮阳,减轻患者咳嗽、呕吐等症状。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补虚清热、调补肺气,起到平喘、止咳、祛痰的作用,减轻患者气喘、咳嗽等症状。定喘为经外奇穴,有理气宣肺功效,可止咳平喘,使患者呼吸顺畅。敷贴所用药物中,延胡索可行气、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及水湿运行。细辛归肺经,可温肺化饮、散寒通窍。芥子亦归肺经,功擅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痰浊咳嗽。甘遂可泄水逐饮、散结,可祛除体内痰涎。麝香活血通络。生姜汁性温,外用可散寒滞、缓肌肉、温血脉。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化瘀、平喘止咳、祛痰功效。研究表明,细辛挥发油中的β-细辛醚对乙酰胆碱、组胺产生的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同时具有镇咳、祛痰作用[9-10]。芥子含有白芥子碱、白芥子酸、白芥子苷等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11-12]。穴位按摩后施行穴位敷贴,可使药物透皮吸收,循经发挥药效,从而增加患者每日排痰量,使其呼吸顺畅。
本研究所用中医干预方案首先通过调畅患者情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辨证选用饮食方案,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再采用穴位按摩和贴敷,刺激患者穴位,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痰之效,增加患者排痰量,使其呼吸更加顺畅,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排痰量、FEV1、FEV1% pred及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韩晴[13]采用穴位贴敷、饮食等中医方法干预慢阻肺患者,患者FEV1、FEV1/FVC升高,护理满意度升高,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中医干预方案联合振动排痰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好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