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英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师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是本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容易重塑课程内容,合理提升课程难度和深度,开展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网络直播、录播等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改革方法更能适应“00后”张扬的个性。这些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教育的大变革逼迫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更,要求注入更多元素,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活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活力的源泉是内在的驱动力,展现出熠熠生辉的精神面貌和享受过程的愉悦。国内较早提出活力课堂教学理念是在1997年,由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主张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1]活力课堂改革是从生命视角探究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活力课堂”是在“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基础上更高要求的教学改革。活力课堂不仅注重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教学效能,更加追求教与学活力互动过程中师生情感的愉悦体验和共鸣。探索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改革的创新融合驱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效益。[2]活力课堂改革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双一流本科和一流课程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本科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精准化和实效化的重要举措。
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活力课堂建设,随着创课、微课、翻转课堂、双师课堂、互动课堂等创新性课堂“风起云涌”,活力课程建设成效并不显著,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输送,是“塑造知识人”,而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重要手段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应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要求掌握专业理论的“知识人”提升为培养懂得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智慧者”。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更强调要遵从教育的规律,通过对话、交流、合作、探究,营造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学生能大胆质疑,注重创新思维。[3]然而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在智慧化教学硬件和软件的资源投入并不多,万人规模的学校仅有一两间智慧教室,智慧化的课堂教学条件明显不足,难以用智慧化的课堂引领活力课堂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当前教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背景下,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通线上线下边界,采取直播课程、VR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整合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优质师资资源,探索课堂教学从“一课一师”走向“一课多师”的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学生带去更好地互动教育体验[2]。然而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已经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在人力、物力和财务上都给予倾斜,但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形式、薪酬方案、评价考核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要促成一支能开展活力课堂建设、完成“智慧者”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还比较困难。
活力课堂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心,而是要与学生一起共建课堂新规则,这种规则就是一种尊重、一种打破、一种翻转、一种分享。尊重学生好探究的自主能动性;打破课堂唯师独尊的核心地位;翻转课堂师生角色和教学模式;分享个人学习中的智慧知识。活力课堂是一种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价过程智能化,承载师生活力的课堂。然而分享型的课堂新规则要求教师从满堂灌、讲个不停、以讲已有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倾听、分析、评价、以知识实际运用为主的教学过程,课堂形式偏向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实景体验、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这将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能力限制导致教师开展活力课堂改革的动力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最终目的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建设者。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教授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的教学资源。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应从行业、企业和协会等多方主体进行深度合作,多方联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形式和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外实践上通过引入校企合作项目、设立产业实习基地、工作坊等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和项目训练。多主体全方位联动,整合动态性的教学资源,打造真正活力课堂。然而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建设,但是校企合作机制、合作形式、合作深度和广度各不一样,成效也不一样,高效实用的动态性的教学资源整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活力课堂改革不是单个课程主讲教师的任务,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机制作为保障,在实践中提出了以‘动’为核心、以“平台”为依托、以“活力”为羽翼、以“成”为导向的“一核五托、六素三成”创新融合驱动机制,激发师生生命活力,达到应用性大学本科课堂的智慧化(如图1)。
图 1 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一核五托、六素三成”的创新融合驱动机制
活力课堂改革应呈现一个“动”字,表现在老师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促使学生充分表达“我的不同、我的质疑、我的补充、我的建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才能发挥活力课堂的真正效应。教师是活力课堂建设的教学改革的设计应当者和施行者。改革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应当研究“活力课堂”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使教师尽快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活力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
活力课堂改革应注重一个“台”字,在混合型的师资资源平台、立体化的技术资源平台、学习型的教师能力发展平台、整合式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精准化的教材资源平台,为共建课堂新规则奠定基石,通过“多方联动、共融共促”营造新型的育人机制和模式。一是“本校教师+外校教师+行业专家+从业人员等”的混合型师资资源平台。二是“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超星学习通等新媒体新技术”的立体化技术资源平台。三是“自主学习资源库+信息分享库+互动学习机制+长效经费供给机制等”的学习型教学能力发展平台。四是“专业师资与思政师资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品德素养整合+专业学习与辅导员德育教育整合”的整合式课程思政育人平台。五是“新媒介+多形式+云平台+产学研合作+校内实验室+校外实验室+校外实训项目”的精准化课程教材资源平台。
活力课堂改革应体现一个“活”字,紧紧围绕“活力教师”“活力学生”“活力内容”“活力媒介”“活力教材”和“活力展示”等六大活力要素,实现六大要素的有机融合创新。“活力教师”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如何锻造有活力的教师。主要从教师思想意识培养、师资结构的改变、师资能力的提升等维度激发活力,如在线课程引进和开发、外聘企业讲师团等多主体、多技能混合型师资团队。“活力学生”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培养活力学生。主要从学生兴趣、学习任务等维度激发学习活力,如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增强课程课前、课中、课后全学习环节的互动粘性设计等。“活力内容”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主要从课程重点、难点、技能点、新型教学手段维度激活教学内容。如:测验、讨论、小组任务、课堂汇报、演讲、辩论、直播、校外调研等。“活力展示”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不断扩充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激活课堂。如:结合智慧教室、网络平台、在线课程、学习通软件、实验软件、实训基地、校外场所等资源进行各项目活力流程设计。“活力媒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采用学生喜欢的媒介激活课堂。如将书籍、报纸、杂志、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课程视频、音频、抖音、新闻、云平台、数字资源等媒介与课程任务结合的活力设计。“活力教材”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从广义上界定教材,扩展教材的边界,对所有能促进教学的素材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和重组,服务于课程内容的教学,激活学习活力。如建立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平台,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建立课程资源库,展示课程系统和框架等。以上仅是对六要素的解读,活力要素设计要结合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差异性的课程设计。
活力课堂改革应实现一个“成”字,表现在知识生成、思维养成、能力形成最终实现知识迁移、智慧共享和再创造能力,师生共同成长。活力课堂的生命活力来源于活力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力课堂应该是合作分享的课堂,活力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以及活力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
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一核五托、六素三成”融合创新驱动机制的建构为改革提供了总体思路,起到方向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落实具体的实施路径,主要举措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活力课堂建设绝不是某一位老师的教学觉悟,不是单打独斗,活力课堂需要明晰教学管理单位、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的三方关系。管理教学单位应当充分认识自己的核心地位,把“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特色彰显的一项重要常规性工作。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设流程、建设评价手段和激励举措以指导专职教师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教师在组织政策指引下努力从上好一堂活力课,到建好一门活力课,从课程的线下活力发展到线上活力,从活力实践上升到活力理论的创新。学生是活力课堂建设的落脚点,学生不满意、学生能力无法提升,一切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由此活力课堂需要师生共创活力课堂,学生在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驱动下,能自觉转变学习观念,从被动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活力课程的构建应当根据学科、课程、教学条件、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等不同实现差异化设计。如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财务类课程可以应用仿真软件,加入视频动画,化抽象为直观,以应用为导向,理实结合,强调团队合作,展现学生演讲能力等方式让此类课堂“活”起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类课程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平台,通过共享与时俱进的多样化教学资源、推送课程实训任务、给予学生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自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借助在线课程语音录音、查重等功能,结合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班级辩论、学术论文写作等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活力课堂的建设应从“活力教师”“活力学生”“活力设计”“活力媒介”“活力教材”和“活力展示”等六大活力要素上寻求突破口,真正让师生在教与学中感受教与学的愉悦。
活力课堂建设成败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推进活力课堂中,线上教学脱离了教室这个围墙,学生学习监管难度加大,教学成效可控性变差,由此学生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而专业学习中,德育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使二者相辅相成、共促成才。
活力课堂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资源布局。活力课堂资源平台建设将“多方联动、共融共促”,推动多元化、全过程、开放型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旨在多维度、多视角、多途径培养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在混合型师资资源平台建设中,应重视引入校外师资资源,包括外校教师、行业专家、从业人员、校友、网络直播名家、名师、公益讲堂名师等主体。在立体化技术资源平台建设中,应重视校园内智慧教室的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购置和培训、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资源引进和开放、学习通等学习资源平台的引进等。在学习型教学能力发展平台中,应重视为老师们创设自主学习资源库、信息交流和分享库和平台、提供学习成长的长效经费供给机制等。在整合式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建设中,应重视将专业师资与思政师资整合、课程内容与专业品德素养整合和专业学习与德育教育整合等。在精准化课程教材资源平台建设中,应重视对教材外延的扩充,开放包括各类新媒介资源、教育云平台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资源、校外实验和实训项目资源等。
为了确保活力课堂的建设质量,不能过于激进,一蹴而就、蜂拥而上,搞形式主义,要采取稳扎稳打的工作作风,在做中学、做中反思与改进。在建设过程中,可在不同专业中挑选出2-3门特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组建课程团队、交流学习培训、线上课程开发、线下课程实践、课程教学交流、课程推广过程逐步完善课程的建设成效。
推行“活力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具体包括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物质保障等。一是组织保障。为保证“活力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围绕项目可能需要的各项事务活动,调整设计组织构架,包括教改统筹领导小组、教改调整与实施小组、教改研究与实践中心。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力度,推进改革、把握活动动态,发现典型,及时推广。要深入活动全过程,带头研讨课、示范课,主持或参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研究工作。二是机制保障。为保证活力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如《教师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量计量办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及人才引进条例》《学生产业成绩的多元评价机制》《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考核细则》《活力课堂研训制度》等。三是物质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配备、更新教学设施,支持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对推行“活力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健全资金保障服务体系,健全教学业绩奖励服务体系,健全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健全文化引领体系和健全宣传保障工作等。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一所涵盖文、工、教、经、法、管、艺等学科门类,35个本科专业的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已在该校运行三年,活力课堂改革成效显著。本研究从该校35个专业,每个专业选取3门共105门连续3个学年教学满意度100%的课程,对教学管理部门、课程教师和学生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活力课堂建设的实施成效,抓取成功实施应用型活力课堂建设的关键点。一是活力课堂建设目标一定要明确。调查报告显示:有97门课程(占比92.38%)的建设目标是已转化为培养懂得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智慧者”,提高了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二是活力课堂建设的路径一定要明晰。调查报告显示:有92门课程(占比87.62%)通过使用智慧教室、五大平台资源实现活力课堂教学。三是活力课堂建设的活力要素一定要整合。调查报告显示:有90门课程(占比85.71%)通过开发多技能混合型师资团队锻造“活力教师”,有84门课程(占比80%)采取课前、课中、课后全学习环节的互动粘性设计和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培养“活力学生”。有86门课程(占比81.90%)采取项目任务驱动和一课多师教学方法实现“活力内容”设计。有80门课程(占比76.19%)采取智慧教室、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网络教学等实现“活力展示”设计。有85门课程(占比80.95%)采取视频、直播、实地调研等形式实现“活力媒介”设计。有92门课程(占比87.62%)通过实时资讯平台和互动共享平台实现“活力教材”的建设。总体上看,本研究所构建的应用型大学活力课堂改革创新融合驱动机制运行有效,可以不断优化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