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血小板的影响分析

2021-12-02 12:37孙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血凝康复训练血小板

孙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1]。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冠状动脉狭窄是冠心病以及冠状动脉狭窄主要机制,在临床治疗中,重开狭窄冠状动脉和恢复冠状动脉供血,可以起到改善心肌缺血和保存心肌细胞作用,可迅速有效地缓解病情[2]。支架植入术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急性期的死亡率,因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若处理不当,约1/6 患者术后1~3 个月内会出现支架内狭窄,导致心绞痛。在此基础上增加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死亡率降低18%~31%[3]。目前运动康复训练在我国尚未普及,患者参与率低及依从性差。运动康复训练是心血管康复临床核心措施之一,其可以抑制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小板活化过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辽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三病房的60 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35.3~61.1 岁,平均年龄(44.7±5.47)岁。试验组患者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34.7~62.9 岁,平均年龄(44.7±6.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行支架术治疗后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有室壁瘤或室壁变薄,及发病后48 h内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三支血管近中段狭窄>80%的患者;有活动障碍及年龄>70 岁的患者;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未植入支架的患者;心脏性猝死及冠状动脉夹层患者;不同意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有严重脑血管疾病及严重肺部疾病感染。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术后积极康复的重要性。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训练措施。采用瑞士席勒公司的CS-200 型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测定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峰值耗氧量和无氧阈。运动形式包括有氧运动、阻力运动、柔韧性运动。邀请患者参与制定运动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积极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及时发现和消除患者的恐惧等不良情绪,及时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协助患者缓慢下床,3~15 min 下床1 次,适当休息,锻炼和休息交替进行;术后5 d~3 个月采用室内慢行,10~20 min/次,2~5 次/d;如果患者能忍受室外行走,10~20 min/次,休息20~30 min 后重复多次,或上下楼梯后适当休息;术后3 个月的患者进行步行和太极等运动,使心率提高到最快心率与静息心率差的40%~70%,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20~80 min/次,3~5 次/周。在上述锻炼过程中若患者意识到胸痛或其他不适,应由专人陪同到医院诊治。同时在恢复期采用赛道跑步机进行有氧运动,4 次/周。阻力训练应在有氧运动后至少1 d,进行2 次/周。阻力运动强度用负荷的最大重复次数来表示。阻力运动强度为10%~50%的1 次最大阻力(1RM)。柔韧性运动是在有氧运动和阻力运动之后作为放松运动,各部位伸展时间为3~10 s,逐渐增加到20 s,强度是有拉扯感及没有疼痛感。每个动作重复24次,总时间3~15 min,4次/周。如果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当减少运动时间或者运动强度,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等不适应当及时就医。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血凝块形成率、血栓最大幅度,血小板相关指标,治疗后SAQ 评分,心功能分级。干预后行血栓弹性造影。清晨6:00 采集空腹静脉血,1 h内采用血管镜公司生产的TEG-5000 型血栓弹力计检测,血栓弹性成像的主要参数为:凝血反应时间,参考值为 5~10 min;血凝块形成时间,参考值为1~3 min;血凝块形成率,参考值为53~72 deg;血栓最大幅度,参考值为50~60 mm。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采用SAQ 评价与冠心病相关的生活质量,包括心绞痛症状引起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根据6 min 步行测试评价心脏功能分级,健康人一般步行400~700 m,重度心功能不全<150 m,中度心功能不全150~425 m,轻度心功能不全426~550 m。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血凝块形成率、血栓最大幅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长于对照组,血凝块形成率与血栓最大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血凝块形成率、血栓最大幅度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血凝块形成率、血栓最大幅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SAQ 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SAQ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SAQ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比较 试验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具有慢性及复发率高的特点。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支架治疗术后的康复训练逐渐成为研究热点[4]。多数患者支架治疗术后运动量不足,导致肌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血栓形成[5]。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出院后5 个月内死亡、脑卒中和再入院发生率高达15.8%,4年累计死亡率为10.6%,42%患者死亡原因是复发性心肌梗死[6]。研究表明,支架治疗术后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能降低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血流量和血管储备能力,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稳定冠状动脉斑块,减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外周血管阻力,协调心脏收缩,改善心功能,显著改善症状,防治冠心病危险因素,提高运动耐量,减少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相关功能障碍及情绪异常等[7]。因此支架治疗术后的运动康复训练非常重要[8]。一些国家和国际临床指南建议,支架治疗术后患者参与运动康复训练,使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安全有效的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成为可能[9]。研究表明,专业的运动康复训练可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0%~21%,心脏病死亡率降低16%~31%[10];目前国外已开展了家庭自主康复,并应用于冠心病支架治疗术后患者中,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我国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训练的参与率和依从性普遍较低,在急诊支架治疗术后,以家庭为基础的自主性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可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采取运动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有良好的有效性,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血凝康复训练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凝四项结果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