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
贲门失弛缓症在临床中少见,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生的机制为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管体不能有效收缩,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可表现为食物反流、体重减轻、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如反复误吸、夜间咳嗽等[1]。引发该疾病的原因尚不清楚,临床上公认的病因为食管壁肌间神经缺失;且认为治疗该疾病目的为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解除功能性梗阻,并阻止食管进行性扩张;治疗的方式为手术治疗、内镜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2]。但是临床实践显示,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复发率高,对机体的损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3]。近些年来有研究[4]指出,给予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能够提高远期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的时间。本文就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8 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 例。观察组中,男∶女为22∶17;年龄36~74 岁,平均年龄(59.51±7.8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8±1.40)年。对照组中,男∶女为21∶18;年龄35~73 岁,平均年龄(59.88±8.30)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01±1.6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5]: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消化道内镜、临床表现、病史等)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年龄<75 岁;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意参与临床研究。排除标准:患者伴有硬皮病、肿瘤等疾病;存在弥漫性食管痉挛;伴有胡桃夹食管以及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发现存在有凝血功能异常;伴有心、肝、肾等脏器的严重损害;存在沟通障碍或者精神障碍,不能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在胃镜下实施球囊扩张术治疗,胃镜型号:Olympus CIF-XQ260 型;胃镜的前端安置有安全弹簧超滑导丝,扩张球囊直径:3.0 cm,如果进行胃镜操作时刺激咽喉而引发患者出现呕吐症状时则用温水中将食管冲洗干净,再进行操作;术前给予患者地西泮静脉推注,常规胃镜检查,将超滑导丝置入胃窦处,退出镜子,留下导丝,通过导丝引导将扩张球囊置入其中,再置入胃镜观察球囊的扩张状态,向球囊内注气,时间:2 min,压力:25~30 kPa,间歇1 min 后输入气体,压力100~150 kPa,根据耐受程度持续2~5 min,再次放气、充气,反复3 次左右,观察贲门处有无撕裂或出血,给予相应护理。术后给予奥美拉唑抑酸干预,并禁食6 h。
观察组接受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麻醉方式:全身麻醉,体位:侧卧位,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术者通过内镜微创器械,进行食管黏膜“开窗”,即将患者食管黏膜切开,在距离胃食管连接处上方约10 cm处,在食管壁黏膜下注射亚甲蓝以及生理盐水混合液,再用Hook 刀将食管黏膜切开,分离出2 cm 作用的纵行切口,暴露黏膜下层;沿着食管黏膜下层建立隧道,再通过胃镜辅助,用三角刀纵行切开环形肌,无异常后关闭黏膜层切口,术后指导患者流质饮食,并进行抑酸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根据Eckardt 总分对两组患者临床分期进行判定[6],其中Ⅰ期为临床症状完全缓解;Ⅱ期为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Ⅲ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②采用Eckardt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后)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解[7],其中根据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的程度以及频率进行评估,共计0~50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症状严重。③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疼痛、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分期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分期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Eckardt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Eckardt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Eckardt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Eckardt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Eckardt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对比,a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低于对照组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发生原因尚不明确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疾病,疾病的特点为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不良以及食管缺乏蠕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感染导致肌间神经丛抑制神经节后病变及感染等有关[8]。患者可表现为胸部疼痛、未消化的食物反流、吞咽困难等症状,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宗旨在于缓解临床症状,而并非将疾病完全治愈。
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是利用机械扩张的原理提高食管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并且提高其强度扩张的功能,使用该种方法部分肌纤维撕裂,使得平滑肌松弛,降低平滑肌张力,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9]。从本研究结果可知,患者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该方法引发的并发症较多,且术后疾病复发的几率也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贲门失弛缓症疾病进行治疗。
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最早开始于日本,在2010年引入我国,当前已经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的首选方式,该手术不需要通过皮肤切口,而是在内镜下将贲门环形肌层切开,最大限度恢复了食管的生理功能,也利于减少并发症。且使用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后患者能够早期恢复饮食,多数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得到缓解。姜晗[10]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研究中认为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经过人体自然腔道在食管黏膜与肌层间建立隧道,之后进行环形肌切除,对患者的损伤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与本研究的得出观点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Eckardt评分(21.63±2.55)分低于对照组的(30.63±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经过黏膜下隧道的建立将食管下括约肌切开,使得贲门压力降低;再者通过内镜直视能够确定肌切开的深度以及长度,利于保护周围组织,也能进一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11];通过内镜直视可以直接观察贲门的阻力,并及时判定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故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有研究[12]指出,球囊扩张术的治疗目的与手术治疗类似,均是对括约肌进行干预,以便可以控制离断,却又不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黏膜下层纤维化改变,以保证食管正常生理结构,提升术后康复效果。球囊扩张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但是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扩张的度,且要避免穿孔的发生,以提高治疗效果。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的禁忌证相对而言比较少,对于高龄且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能够进行手术,因此其安全性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另外通过自然管腔建立黏膜隧道,具有一定的微创性,且能较好的降低贲门压力,而改善食管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远期效果来看,该手术方式的优势性更加突出。本研究中对两组术后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研究对两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低于对照组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出血以及术后疼痛情况发生较少。
综上所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身体恢复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