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李磊 白家骏
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从不同程度上对患者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造成了影响,有些可能引起膝关节软骨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严重影响后期康复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危害其身心健康,但是现阶段关于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法依然无统一标准。近年,微创手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并被广泛应用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中,但是针对半月板摘除、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有关资料显示[1],传统疗法与关节镜治疗效果差异较小。因而,本次研究探讨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采取系统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20年1月本院160 例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 例。对照组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龄最小40 岁,最大62 岁,平均年龄(47.23±5.54)岁;体质量指数21~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12±1.65)kg/m2;文化水平:小学15 例、初中12 例、高中19 例、大专及以上34 例。观察组中男45 例,女35 例;年龄最小40 岁,最大64 岁,平均年龄(47.31±6.00)岁;体质量指数21~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17±1.63)kg/m2;文化水平:小学17 例、初中12 例、高中18 例、大专及以上3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磁共振成像(MRI)或者CT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②患者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③具有活动受到限制、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等症状患者;④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且表达、沟通能力正常患者。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发疾病导致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②具有膝关节手术史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具有手术禁忌证患者;⑤存在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史患者;⑥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⑦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自患者入院开始,指导其展开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双下肢动静脉血管超声、血常规、血生化、胸部CT 平扫、心电图等。术前,利用膝关节持重位正侧位数字X 线摄影(DR)及膝关节磁共振检查患侧膝关节。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同时结合大腿止血带,以膝关节外侧膝眼处做皮肤切口,并放置关节镜,按照顺序依次检查髌上囊、髌骨关节、髁间窝、内侧间室及外侧间室。利用关节镜明确内侧半月板退行性损伤状况,并于前内侧建立通道,放置刨刀,对增生的滑膜进行刨削,刨刀取出后放置篮钳,咬除部分内侧半月板,利用射频气化消融将半月板边缘修整成型,使其呈现自然弧形,利用探钩对半月板的稳定性进行检查。对关节囊全面冲洗,切口缝合后进行加压包扎。返回病房后指导患者展开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功能锻炼。术后第5 天指导患者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1 周开始拄拐患肢脚尖部分负重,至术后3 周逐步过渡到正常行走,1 个半月内禁止剧烈运动。
1.2.2 观察组 采用系统非手术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非甾体抗炎药物及体外冲击波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依托考昔[Frosst Iberica SA(西班牙),分装: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57]60 mg/次,1 次/d,口服,连续治疗1 个月。冲击波治疗:帮助患者更换为坐位,非麻醉状态下,以膝关节内侧痛点所在位置为依据,采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仪,将耦合剂涂抹在痛点,探头频率调整为8 Hz,冲击压力设置为210~315 Pa,2000 次/次冲击,每3 天1 次治疗,连续治疗5 次。运动疗法:直腿抬高与静蹲练习,静蹲练习时身体后背靠墙,分开双足,脚尖朝前站立,双足之间距离与肩关节宽度相同,轻微弯曲膝关节,该姿势保持1 min,练习完毕时双手向后推墙以借力站直,休息30 s 后再次进行,10 个/组,2 组/d。与此同时,选取卧位,抬高直腿至45°,该姿势维持30 s,中间休息30 s,以此对股四头肌力量进行锻炼,10 个/组,2 组/d,完成训练后,进行15 min 冷敷,训练2 d 后中间休息1 d,接受连续1 个月的运动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情况依据KOOS 评分进行评定,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采用Lysholm 评分与Tegner 评分进行评定。②治疗效果,以Lysholm 评分为依据,分为优、良、中、差,每个指标的评分分别为>90、80~89、70~79、<70 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Lysholm 评分、KOOS 评分和Tegn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 评分、KOOS 评分和Tegn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膝关节半月板指的是膝关节胫骨近段关节面与股骨远端关节面间的纤维软骨板,一般情况下半月板具有稳定膝关节作用,促进膝关节股骨远端与胫骨近段匹配度的提高,改善膝关节负荷等[3]。以诱发因素为依据,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半月板退行性损伤与半月板急性外伤性损伤,内侧半月板的体部及后角是常见退行性损伤位置,大部分是按照半月板纤维走向撕裂,因此膝关节半月板退行性损伤与膝关节半月板急性损伤的治疗不同[4]。
目前为止,膝关节半月板退行性损伤的治疗方法依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有关资料显示,半月板退行性损伤临床采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时,应加强对该手术方法的重视,并全面考虑患者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5]。本次研究中,主要为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提供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与系统非手术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有助于部分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类物质的聚集及合成减少,改善疼痛及部分无菌性炎症。体外冲击波能够将脂肪及皮肤等软组织穿透,向肌腱及骨骼直接作用,加快部分血液循环速度,从而改善部分无菌性炎症,最终实现疼痛减轻。运动疗法有助于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加,改善活动期间机械性不稳定带来的膝关节疼痛[6]。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观察组(81.25%)较对照组(65.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非手术治疗方法在膝关节功能治疗效果提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能够有效改善半月板退行性损伤带来的疼痛。系统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结合非甾体抗炎药物有助于膝关节半月板无菌性炎症反应减轻,采用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半月板损伤导致的膝关节僵硬,使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确保膝关节的稳定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Lysholm 评分、KOOS 评分和Tegner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 评分、KOOS 评分和Tegn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1.25%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该结果分析,非手术治疗有助于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疼痛减轻,改善其膝关节功能。但是部分患者经过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尽管存在内侧半月板退行性损伤信号变化,但是无关节软骨损伤,针对该类患者若采取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手术则无法获取理想治疗效果,术后利用膝关节核磁共振再次检查,提示关节软骨下存在异常信号。相关研究显示[7],约58.9%的患者伴有异常的软骨下股信号,该类信号一般出现在内侧间室,特别是股骨侧出现的异常信号,通常是软骨损伤前的征兆,关节镜术后软骨损伤与疼痛之间存在显著联系。但是部分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应综合考虑每例患者实际受损程度、患病部位等[8]。有关研究资料显示,膝关节镜下实施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在半月板退行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软骨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相对偏小,但是与半月板损伤、女性患者及体重等存在紧密联系[9]。所以,治疗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患者体重、性别、半月板损伤解剖部位等,还需要综合多方面内容,从而对治疗方法合理选择,以便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10]。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经过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后,因为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部分患者远期可能导致关节炎进展加重,部分患者远期甚至需要采取二次手术,即人工关节置换术,二次手术治疗除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增加外,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视,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系统非手术治疗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而且可以减轻骨关节炎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