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婷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 51811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特点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1]。但英语教学碎片化、表层化和标签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高中英语课堂依然存在重语言知识讲授轻思维过程的问题,难以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程标准》倡导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相契合。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芬兰学者Roger Säljö基于其学生阅读实验研究提出,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方面存在深度与浅层的差异。国内学者何玲、黎加厚指出,深度学习为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并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解决问题[3]。郭华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概括为:(1)活动与体验;(2)联想与结构;(3)本质与变式;(4)迁移与创造;(5)价值与评判[4]。王蔷将内化与交流补充列为第六大特征[5]。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综合、应用、评价等认知水平上所进行的学习内化行为[6]。基于此,英语教学需要落实指向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观,因为发展高阶思维的前提是内化,学生要在交流和互动中实现新知识的内化[7]。而这不是靠单一语篇的教学就能实现的。本文以外研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Making a Difference”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整体教学。
“Making a Difference”的单元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内容是优秀品行与社会责任感,涵盖8个多模态语篇和2个综合性活动,如表1所示。
在深入研读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笔者以主题为引领,综合关联各语篇内容,归纳出学生需要逐步构建的核心主题学习维度,即从理解内涵到分析要求再到创新实践,构建对公益服务的认知、态度和行动,如图1所示。
以核心主题学习维度为依据,笔者进一步确立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总目标】
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聚焦个人行动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总结志愿服务所需要的品质和精神;明确从事志愿服务应从身边实际问题着手,并进行创新实践。
【分目标】
1.理解公益服务的内涵。
(1)梳理中华慈善日和国外Pay It Forward Day助人主题日的共通之处,谈论3位爱心人士的行为,交流对公益活动的看法。(Starting Out,第1课时)
(2)描述并评价加拿大男孩Ryan从事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过程,思考并表达自己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新认知。(Understanding Ideas,第2~3课时)
2.分析志愿服务的要求。
(1)评价交流Ryan基金会的贡献;了解世界上的其他公益组织;咨询志愿者工作,概括参与志愿服务所需要的品质。(Using Language,第4~5课时)
表1“Making a Difference”单元教学内容
图1“Making a Difference”单元内容整合关联图
(2)阐述Nicholas Winton的生平和社会贡献,评价其国际主义精神,分析推断他对信念的坚守和面临危难时的感受。迁移拓展并分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突出贡献的卓越人物。(Developing Ideas,第6~7课时)
(3)收集、整理、总结屠呦呦的生平与成就,分享交流传记写作成果。(Writing,第8课时)
3.创新志愿服务的实践。
(1)关注并学习身边的优秀道德模范,针对“班级年度人物评选”进行演讲,分享观点并陈述理由。(Presenting Ideas,第9课时)
(2)关注实际,从身边的志愿服务做起,通过调查研究组建志愿者组织,制订并改进计划和行动方案。(Project,第10课时)
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明确了语篇教学顺序,确保了语言输入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它体现了综合类Project板块的功能,注重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并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单元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对各语篇的深度学习。具体语篇教学的设计应聚焦深度学习的五大特征,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推动学生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实现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下面以Understanding Ideas部分的阅读语篇“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具体语篇的深度学习。
What:该文介绍了加拿大男孩Ryan从事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过程,着眼于个人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体现了发现问题、制订计划、完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单元的其他多模式语篇相呼应,该文为人物介绍类的新闻特写。
Why:该文通过描述Ryan的个人经历,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个人成长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培养自己坚持善行、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How:该文遵循两条线索,明线为时间顺序,暗线为问题—解决模式的逐步推进。运用描写、引语等方式,该文生动地描述了人物形象和志愿服务的过程,还阐述了志愿服务如何从个人自发行动到影响身边人助力再到引领群体积极行动的路径。
“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指向的单元目标是: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建构自己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新认知。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纲领,笔者设计了以下课时目标:
①获取、提取Ryan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和时间线索,借助思维导图呈现语篇的结构化知识。(学习理解)
②运用所学语言,描述、阐释Ryan从发现问题、形成计划、完善方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实践)
③在“人物访谈”活动中,从Ryan、Ryan的朋友、非洲朋友等不同视角分析、批判、评价Ryan的选择和行动。(迁移创新)
④论证和分析成功参与志愿服务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分析文体特点,推断作者的态度和标题的含义。(迁移创新)
⑤关注实际生活,探究自己有意向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域。(迁移创新)
⑥运用所学内容,阐释志愿服务实践的行动路径。(迁移创新)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主动通过有目的地全身心投入,推动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从不同视角认识和分析问题。它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和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深度学习活动需激活学生已知,提升其探究的主动性。基于此分析,笔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了问题链(详见图2),以聚焦主题意义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基于深度学习特征,笔者进一步梳理问题链和教学活动(详见图3)。(1)联想与结构。结合“背景激活—发现问题—分析困难—解决问题—行为影响”的逻辑线,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线索,形成知识结构图。(2)内化与交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分享故事,体会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获得思维和语言的习得与内化。(3)本质与变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剖析Ryan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完善对志愿服务的认知。(4)迁移与创造。通过项目合作,学生探究有意向参与的志愿服务并列出行动方案。(5)价值与评判。通过研读标题和作者态度,学生进一步升华主题,激发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热情。
图2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问题链设计
图3基于深度学习特征设计的问题链和教学活动
表2“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学习自主评价表
《课程标准》注重“教、学、评”一致,强调评价的导向作用和促学功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标准,形成标准共识,并按标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反思中促进对所学的内化与整合。以“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目标评价体系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表如表2所示。
教材中的Project板块,为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语境和生活情境,也可用于单元整体目标的设计和单元教学结束后的检验。这一单元第10课时的内容为学生综合展示,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实际,从身边的志愿服务做起,并结合调查研究组建志愿者组织,制订并改进计划和行动方案。
从课堂展示成果来看,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有了新认识。他们着手为偏远地区的孩子筹集阅读资料,并能思考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行动。从本校的筹集活动,到与外校协作,再到寻求社会合作,学生从单元语篇的学习中不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学习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总之,深度学习理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契合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观。以主题意义为引领,教师应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剖析语篇结构关联,明确单元整体目标,通过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内化与交流、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参与活动、获得体验,并重视发挥评价的功能和项目的驱动作用,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