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劲
(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贵港,537100)
艾滋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而导致,属于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三种形式,会使人体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损伤,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彻底将该疾病治愈的药物,也没有可预防的疫苗[2]。自我国政府实行“四免一关怀”的相关政策以来,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水平明显降低,生命也得到了一定的延长。但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治疗周期时间相对较长,产生耐药病毒株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与早期干预[3]。本文从艾滋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三个方面入手,对艾滋病流行预防控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综述如下。
艾滋病疫情从上个世纪的80 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其病例呈现高度分散的基本特征;到上世纪90 年代,HIV 感染呈现出聚集性流行的趋势,处于增长期阶段,开始有母婴病例被发现。目前在我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单位范围内,均有艾滋病疫情出现,估计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人数已经达到百万以上。当前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总体呈现低流行趋势,以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病例分布的地区性差异较大,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仍然呈现高流行态势,导致艾滋病流行的相关影响因素仍然广泛存在[4]。西南与华南地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数的80%以上,通过注射毒品的途径传播者占其中的1/3 以上,以20-39岁者为主要感染人群,其中男性占60%。男男性传播多数情况下分布在流动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分布较为密集,通过静脉注射吸毒的途径感染者,多数分部在西南地区,通过既往采供血、输血、使用血制品等方式传播者,则多数分部在华北与中南地区[5]。我国流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亚型主要包括B/C 重组型、B 亚型、AE 型,在吸毒人群当中流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主要包括B/C 重组型和AE 型两种病毒;AE 亚型病毒则主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吸毒人群中AE 亚型病毒也会呈现明显增加的态势;有偿供血人群中流行的病毒主要包括B 亚型病毒[6]。
艾滋病疫情的机体特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对CD4+T 淋巴细胞造成特异性攻击,导致免疫缺陷功能障碍病变的发生。同时感染该类病毒,不仅仅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损伤,同时也会使其日常生活能力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均会遭遇到很多的限制,已婚患者维持现有婚姻关系的难度也会明显加大,使自身压力随之增加,生活质量明显下降[7]。随着近年来我国对血液制品管理力度的加强,经血感染的人数呈现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性接触,特别是男男同性接触,已经成为目前艾滋病感染的最为常见的途径[8]。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偶遇性伴的性关系、性伴更换率高,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男同性恋人群当中广泛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学原因[9]。
全球AIDS 预防与干预措施已经由传统的安全套推广、健康宣教等预防措施,转变为重点通过治疗感染者,使其HIV 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水平以下,从而不再具备传染性,以及暴露后病毒治疗药物、预防感染、新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包皮环切术推广等。
包皮环切术可以使男性在性行为过程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程度降低,包皮过长、潮湿环境、细小裂隙,会使高危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加大。当前在男-男同性人群当中推行这一措施的困难相对较大,人们的接受度也不是十分理想,我国总感染率水平很低,目前暂不作为一项主要措施进行推广[10]。
对于急性感染者尤为重要,艾滋病病毒从感染到最终的发病,需要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病毒载量存在差异,传染性也不同,急性期阶段的病毒载量较高,传染性也较强。但诊断一个AIDS 是否处于急性期或早期的技术复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够实现,目前我国控制及预防过程中暂不应用[11]。
针对男男同性人群、暗娼人群、高校生群体、吸毒人群等一些重点人群,可以通过各项措施的介入,实施社会综合干预,使其对AIDS 的传播途径及具体危害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使重点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性降低[12]。
暴露前: 口服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药物,不会有明显的耐药性及肾毒性,男男性同性者及频繁无保护肛交者应用较为适宜。暴露后:以男男同性人群最为常见,男男同性人群暴露后的预防意识要明显高于异性恋人群,当然暴露后预防也可以用于职业暴露和非职业暴露的干预,但药物价格昂贵,仅在极个别医院开展,未广泛应用[13]。
主要目的在于扩大检测覆盖、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以重点人群检测为主,同时有意识的向一般人群当中扩展,从而更加及时的找到传染源[14]。
指的是到2020 年,实现90%感染者获得诊断,90%确诊感染者获得治疗,90%治疗能够成功抑制病毒,是全球艾滋病防控的新策略[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