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善辉
(岑溪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岑溪,543200)
疼痛是指机体组织具有实际的损伤,引起的不适感觉,也是自身保护的反应。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产生的病变,引起疼痛[1]。主要特征在于痛觉过敏,由于病因多样化,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已经成为医疗行业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常用药物较多[2],本文通过综述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MNP 发生机制最为重要的就是神经损伤,引起炎症因子释放,导致伤害感受器敏化,出现神经兴奋过度[3]。抗惊厥类药物镇痛主要机制为调节电压门控钠/钙离子通道,降低神经兴奋,维持神经元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缓解患者疼痛[4]。镇痛作用一般可在1-2 周起效,药物耐受性较好,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后,无明显相互作用,但能够改善患者睡眠情况。
普瑞巴林药物与加巴贲丁类似,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结合后,更加紧密,药物起效快,血药浓度平稳,不良反应较少[5]。
加巴贲丁镇痛作用是通过选择性阻断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流入突触前神经末梢,有效抑制物质释放,实现镇痛。其血药浓度呈非线性增加,需要控制好药物剂量,常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疲劳等。有学者通过比较加巴喷丁和阿米替林,治疗癌痛期间,均证实了两者能够缓解疼痛,增加药物依从性,目前也被推荐为MNP 首选抗惊厥类药物[6]。
大量研究证实抗抑郁药物对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存在有效性,镇痛作用主要通过阻断脊髓触突末端去甲肾上腺素,能够与NA 离子通道被阻断有关。癌痛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可有效进行疼痛管理[7]。其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属于新型抗抑郁药物,在病理性疼痛管理中应用理想。
丙咪嗪是临床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安全性较高,优于阿米替林。对于终末期癌症患者,采取丙咪嗪的镇痛作用,会更加理想,是阿片类药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8]。
阿米替林在治疗MNP 中可作为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镇痛需要的剂量低于治疗抑郁症剂量,会出现一定不良反应,包括心脏阻滞、低血压,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当前阿米替林治疗MNP 研究较少,在最新肿瘤患者中,对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对MNP 疗效研究中,证实两种药物均能够缓解癌痛[9]。
度洛西汀已经证实了能够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疼痛,由于没有心脏毒性报道,度洛西汀是目前较为安全的药物之一,有效剂量一般为60-120mg[10]。
有研究显示文拉法辛对痛性多发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痛存在明确疗效。服用后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升高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因此需要及时监测血压,胃肠道反应一般较少,因此患者停药发生率不高[11]。肝肾功能的患者中,文拉法辛剂量需要减少,其缓解NCP 疗效与使用剂量存在一定关系,一般需要较高剂量(>150mg),小剂量(<75mg),对NCP 无效。但最新的研究,通过评价文拉法辛对奥沙利铂化疗后NP 的疗效,证实了能够更好的环节化疗引起的疼痛,此外还有研究证实其能够缓解乳腺癌术后导致的疼痛[12]。
糖皮质激素镇痛作用主要在于抑制花生四烯酸途径上的磷脂酶A2 实现,可减少神经元突触之间放电,减轻疼痛局部组织水肿的情况[13]。但对于癌症患者,糖皮质激素肯出现食欲增加、减少呕吐等症状。虽然糖皮质激素被频繁的使用癌痛患者中,但整体证据并不充分。有研究通过对激素在癌症患者的镇痛作用中,发现到了镇痛效果理想,在于阿片类药物对于情况下,证实了虽然没有很好的正统效果,但能够改善患者疲劳感、食欲等。
局部选择利多卡因治疗,在治疗混合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局灶性痛觉过敏,与MNP 伴痛觉过敏的治疗中[14]。在阿片类药物抵抗的癌痛患者中,静脉滴注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缓解程度更大,疼痛缓解时间更长,且不良反应具有自限性,患者均可耐受。由于利多卡因无法口服给药,因此有建议腹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有效病理性疼痛患者,可采取美西律治疗[15]。
在癌痛的管理下,辅助镇痛药物无法充分利用,辅助镇痛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激素、局麻,均对癌痛管理出现良好效果。辅助镇痛药物选择需要平衡患者获益,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目前抗抑郁与抗惊厥药物,已经逐渐在骨转移疼痛中治疗,但辅助镇痛药物在癌痛管理中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到可耐受剂量,临床使用期间需要注意患者情况,配合更多证据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