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呈琴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贺州,542700)
支气管肺炎属于儿科婴幼儿群体常见慢性炎症,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气管与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改变,冬春季高发;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1-2]。支气管肺炎发作后,患儿肺泡毛细血管多伴有扩张、充血等情况,容易造成肺泡内炎性组织及水肿渗出,严重可能诱发呼吸衰竭、危及患儿生命,且容易对小儿机体及呼吸系统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3]。故及早开展科学治疗方案及护理干预对患儿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临床开展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者合理选择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小儿患者护理难点在于其自控能力及理解能力均较差,无法有效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临床疗效[4]。优质护理更注重护理细节,例如,通过关注患儿身心需求、并针对性其特点采取转移注意力或鼓励表扬等方式,以激发患儿面对疾病治疗的勇气,提高其依从性;同时关注患儿内心真实需求,对临床各项护理实施优化,以增强患儿的治疗信心[5]。周静、柯苗苗[6]等人指出,支气管肺炎患儿应用优质护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率(高达96.20%)、改善其肺功能,还可显著提高其遵医遵护依从率(79.81±6.42)%、(76.58±6.27)%。
既往临床常规护理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是针对某一疾病所开展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包括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结合患儿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可使护理干预相对更加全面[7]。李雪梅[8]研究结果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实施药物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其住院、体温恢复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开展常规护理的患儿(对照组);观察组脑膜炎、肺大泡、脓胸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9.3%、97.67%)均优于对照组(32.6%、79.07%)。
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精神等多层面需求,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整体性护理服务措施。有相关研究指出,整体护理模式中重视对患儿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且全面的护理方案制定,通过环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对患儿实施干预,可促使其烦躁、不安情绪缓解,从而有助于睡眠质量改善[9]。骆瑞红[10]的报道中,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接受整体护理模式干预后,其用药依从性为98%,明显高于开展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对照组90%;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家属满意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85%)。
儿科护士护理任务繁重、其容易因工作忙碌而忽视患儿存在的护理风险,未能注重护理细节问题,导致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纰漏,可能引发护理不良事件,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指是护理人员结合患者自身状况,针对某种疾病而进行住院期间护理日程计划表制定,从而为临床患者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方案。目前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工作中得到逐步应用,其有助于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缩短患儿康复时长,避免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张乐、崔蕾[11]等学者认为,临床路径开展后可使儿科护理工作更具有目的性,显著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其研究中观察组(优质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护士应急护理、评估干预、健康教育、人际交流、沟通合作等方面护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且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各项满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通过医护共同开展强化培训、增强协作意识并进行标准化流程制订,确保医师以及护士均对患者各环节医疗护理工作予以重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以促进患者机体康复。李莜、周霞[12]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医护药一体化管理模式)患儿经过干预后,其各项临床症状(高热、喘息、咳嗽、哮鸣音等)消失时间、护理总有效率(96.00%)及家属护理满意度(98.00%)均优于开展常规医护治疗护理模式的对照组(80.00%、74.00%)。
综上所述,为改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临床可考虑采取优质护理、综合护理、整体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及医护一体化护理等多种护理干预模式,各模式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均在患儿治疗期间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