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环(山东:成武县第二实验小学)
数学是教学的基础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虽然知识简单却蕴含着“大问题”。只有厘清了学科教学背后的“大问题”,才能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提出来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方面。小学数学“大问题”教育至今没有被推广,主要是因为没有厘清其背后的“大问题”。
最早提出“大问题”说法的是罗伯特·所罗门。他当时写了一本名为《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的书,这本书的逻辑框架是按照“大问题”来写的。这里的“大问题”指的是哲学上阐述问题的一种方法,即按照一定的逻辑,逐步引导,最后将读者引入哲学上来,并在逐步引导的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思考的乐趣。陶行知先生说,人生就是一个“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必须是能揭示数学本质的。这里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除了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且更倾向于后者。第二,“大问题”必须是有一定难度的,且这个难度又要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即不要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保证每个人在这个难度内都能获得一定的进步,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区分程度,即不同的人获得的发展水平又是不同的。第三,结果的不唯一性。即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第四,“繁殖性”,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能够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又能提出新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每一节课堂的开始都是带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的目的出发的,而这节课的结束在解决了上一个“大问题”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从问题的来源来看,新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提问。
学科教学背后的“大问题”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分别是教学本身、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学科发展方面。
1.教学背后的“大问题”
就教学本身来说,教学即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对学生逐步引导,传授知识、梳理知识,并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教材中没有重点讲解的地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思想。
2.教学方式的“大问题”
相比于教学本身的问题来看,教学方式的“大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教学本身的“大问题”无非是一些高难度的知识点学习起来有困难的问题,而教学方式则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
3.教学行为的“大问题”
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有人形容教学的过程好比是探险的过程,既包含知识层面的探险,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探险。作为教师,每一堂课程除了要追求“好课的标准”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层面。关爱学生,注重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的本质。
4.学科发展的“大问题”
知识的传授、情操的培养仅仅是学科教学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呈现一种大格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营造一种大空间。“大问题”除了体现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对开放、民主、探索品格的探讨。从这个层面来看,学科发展的背后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建构。
通过上文对“大问题”的剖析,我们对“大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厘清了学科教学的“大问题”之后,才能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落实“生命化教育”。
首先,鼓励学生提出“大问题”,倡导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提出“大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尽管学生提出的“大问题”大多都是知识层面的。但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探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也提高了他们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究精神。
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对话。思考是课堂教学深度对话的核心。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围绕一个数学难点,教师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上升到归纳和抽象的高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思考问题、思维方式的学习。课堂的深度对话除了包含师生对话这种形式之外,还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团队之间。深度对话的过程是对知识本质的探讨过程。
小学教育是人漫长求学生涯的起点,是基础。这一时期形成的思维将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鉴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数学,我们有必要就“大问题”教学进行探索。希望对小学学科教学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