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果成(甘肃:康县白杨乡中心小学)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改变,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调整数学教学知识、结构、展现方式等,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引入,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分析了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实践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引入生活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感受到生活与知识学习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心。由此可见,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价值。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兴趣提升等方面的培养,这不符合小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同时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更会影响课堂教学发展。其中一些数学教师将教学片面地视为一种任务,只要自身按照大纲完成任务即可,并没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知识展现,由此造成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低下,失去学习数学兴趣,这对学生日后学习、成长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基于新课改理念,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符合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需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生活化教学方式,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将其合理引入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单调的数学知识、降低知识难度,同时,还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增长见识对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生活化相关情境的构建,可以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推动学生学习,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为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建立生活化教育思想,在实践中落实生活化教学手段,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丰富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创设出良好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做到几点: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小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其次,要全面且系统化地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最后,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教学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文化知识框架,进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生活化教育方式中,积极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提升知识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与教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构建生活化学习情境,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融入学习情境,最终获得知识与文化。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当讲授到有关单位换算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超市购物”情境,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工具,卡片、彩笔等,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表演日常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在购物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购物问题。这种互动模式,使得教学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在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知识内化程度。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需要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生活元素,而后合理将知识与生活实例进行融合,促使数学知识更加丰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知识,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案例,如何选择是需要教师思考的问题。例如,当教学“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时,在教材中列举的是台风移动方向,此种现象,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可以从学校内部环境出发,利用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固定场景,帮助学生切实分析“位置与方向”讲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位置与方向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为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真正发挥出数学知识的作用,在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这符合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将文化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学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搭建几何体,而后从中找寻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析二者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初步认识到几何体的构成。
生活化教学方式,将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相互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能力,学会观察事物,提升思考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