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香 刘文海 王豪
(山东省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266700)
应根据鸡群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来评估鸡群的体感温度和鸡舍的相对湿度及空气质量是否合理,并通过调节通风量和风速来调控鸡舍温度、湿度等,确保鸡舍环境相对稳定,给肉鸡的健康生长提高舒适的生活环境。
秋季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较高、晚上温度会下降很多,如果过早停止供暖,在白天肉鸡感觉温度合适,而到了晚上温度较低时只能通过减少通风量来维持温度,容易发生闷鸡现象,建议在舍内晚上温度超出最小通风量时才停止供暖。
温度差异不仅包括昼夜温差和气候温差,主要是指舍内上下温差、前后温差、内外温差、湿度和风速带来的体感温差等,需要随时调整通风系统和供暖系统来尽量降低鸡舍温差。因为温差过大不仅促使肉鸡发生感冒和呼吸道疾病,还会阻止雏鸡对卵黄的吸收,影响鸡体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促使鸡群免疫抑制,进而致使肉鸡免疫力下降和疫病多发[1]。
秋季气候干燥,应根据鸡群日龄供给适宜的相对湿度,降低鸡舍粉尘和病原微生物含量,减少对鸡只呼吸道黏膜的损伤,给鸡群肺部创造一个清新的环境。鸡只呼吸道需要湿度较大,湿润的空气可以促使机体呼吸道黏膜纤毛完整,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因为只有肉鸡呼吸道黏膜完整才能发挥其屏障作用,将病原体挡在体外,一般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后首先是呼吸道黏膜受到损害。
在秋季温差大而湿度低,干燥阴冷的空气极易伤害鸡群呼吸道黏膜,尤其是鸡舍空气干燥、粉尘和绒毛多的情况下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黏液分泌量,从而发生甩鼻和咳嗽症状。正常情况下鸡体通过呼吸道黏膜纤毛不停摆动能将吸入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和灰尘排出体外,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一旦呼吸黏膜受到损伤,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诱发鸡群感染炎症和发生死淘现象。
在高温低湿条件下,雏鸡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细菌或病毒极易通过受损黏膜入侵机体,引起一系列的呼吸道症状。高温高湿条件下雏鸡难以散发热量,致使肉鸡发生腹水症、球虫病、肠道等疾病。低温低湿条件下容易引起感冒和腹泻等症状。由此可见温度和湿度不适宜时会给肉鸡带来很大的危害[2]。
建议在肉鸡育雏前期在地面少洒勤洒清水,促使水分尽快蒸发,切忌在地面洒水太多形成污水坑,不利于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并且加湿要均匀不能出现断湿情况。
根据季节、饲养密度和模式等科学的制定温度通风程序。肉鸡前3 周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此时要求舍内是零风速换气,在秋季应选择时控,风机开启时间以冷风落不到笼顶为宜,每个循环间隔时间以鸡舍温度回升时间为准,随着肉鸡生长逐渐缩短间隔时间,而风机开启时间还是以进风落不到笼顶为底线。
肉鸡生长到20~28 日龄时产热与散热基本持平,这些稍微有风速的鸡只感觉会比较舒服,建议选择温控加时控。在30日龄后肉鸡产热大于散热,此时应以通风为主保温为辅,建议风机开启选择白天手动加温控,在晚上改变为温控加时控。鸡只体感温度与温度计测定的温度不一样,应观察鸡群状态来调整温度和通风标准。由于受到舍内风速和湿度影响,鸡群的体感温度也会有所不同。
同时,需要根据舍内外温差来随时调整通风量,不能按照夏季通风降温的思路进行通风,否则会给鸡群带来较大的冷应激。如果舍外温度低于舍内目标温度时,需要最小通风量,如果舍外温度高于舍内目标温度时,应适当增加开启风机数量,给鸡群创造一个舒适的温度和通风环境[2]。
秋季昼夜温度差异较大,在晚上温度较低时应适当降低通风量和风速,避免因风速过高引起鸡只缩脖和呆立现象,在白天温度较高时逐渐增加通风量和风速能达到降低肉鸡体感温度的目的,同时也会将鸡舍灰尘和有害气体排出舍外。在温度较低时建议实施间歇式通风,能保证温度稳定和满足通风换气的目的,保证鸡舍换气量和温度的稳定性。
鸡舍内负压大小直接决定进风风速和进风量,进而影响冷风落脚点和舍内氧气含量。秋季气候多变,应根据不同天气随时调整风机开启数量、进风口大小和角度,保证舍内负压相对稳定,避免负压过大给鸡群带来应激反应。随着肉鸡饲养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管理人员通常依靠设置好的负压值来调整进风口,但必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大风和天气突变造成的通风失控现象[3]。
首先封闭鸡舍所有缝隙,一方面能防止贼风入侵给鸡群带来的冷应激,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通风和温度的均匀性。所以,必须封闭鸡舍门窗、窗框、水帘、风机、出粪口等处的缝隙。通常情况下鸡舍前后面的鸡群感觉到的体感温度较低,这也是前面有湿帘、后面后风机和出粪口的原因,建议用棉帘悬挂在鸡舍门口,用塑料布封堵不用的风机,出粪口不用时立即堵严。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天气变化和舍内外温度差异随时调节进风口大小、位置和开启角度,同时调整风机开启数量,保证及时负压合理和风速均匀地通过整个鸡舍。因为负压过小时容易在舍内形成通风死角,负压过大时对鸡群产生的风冷效应越大,给局部带来的冷应激风险也越大,不利于整群鸡的健康状况。
秋季饲养肉鸡时很容易在1 周龄左右发生呼吸道症状,这是因为雏鸡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再加上外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通风不当、温度湿度不合理、免疫活苗产生应激反应等,致使肉鸡很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引起肉鸡甩鼻、咳嗽、流眼泪等症状,甚至还会诱发鸡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环境性病菌,发生气囊炎和包心包肝等严重情况,最终引起较高的死淘率,严重降低鸡场经济效益[3]。
所以,秋季应做好呼吸道疾病预防工作,供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促使鸡只呼吸道黏膜保持完整性,将病原微生物拒之门外,对后期健康生长和发育大有益处。在管理方面根据外界天气变化和鸡群日龄的增长随时调节风机开启数量和进风口大小,确保整个鸡舍处于稳定状态,为肉鸡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