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3300)
禽霍乱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巴氏杆菌病,是禽类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急性型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慢性型病例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和脏器会出现化脓性病变[1]。1881 年,巴斯德首次描述该病并成功分离出巴氏杆菌。我国《动物防疫法》将禽霍乱列为二类疫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各品种、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发病急、病死率高,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禽霍乱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且容易继发其他疾病,需加以重视。
禽霍乱的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隶属于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两短钝圆的短杆菌[2]。无芽孢、无鞭毛,新分离的菌株经印度墨汁染色可看到荚膜;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呈典型的两级浓染,因此又称为“两极杆菌”。根据荚膜抗原可将其分为A、B、D、E、F 共5 个血清群,根据脂多糖抗原可分为16 个血清型。
本菌为兼性厌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本菌对理化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很容易被消灭。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死禽、康复后的带菌禽和慢性感染禽。被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垫草或饮水也可成为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进行传播。健康禽食入被患病禽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可诱发此病;吸入病禽咳嗽、喷嚏排出的病原菌也可造成感染,若皮肤或黏膜损伤也能传播此病。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禽类都可感染,鸡、鸭和火鸡易感性最高,其次为鹅、鸽子,其他水禽也可感染。成年禽较幼龄禽易感,圈养禽较散养禽易感。
禽霍乱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气候突变、冷热交替、多雨潮湿可促进本病的发生;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突然更换饲料、通风不良等会导致禽类机体免疫力降低,给病原菌可乘之机;若禽类患有其他疾病,也可诱发禽霍乱[3]。
体型健硕、产蛋率高的鸡较多发。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可能晚间一切正常,第二天就死亡。部分鸡刚产蛋或正在进食,突然倒地、拍打双翅、抽搐、痉挛,很快死亡。
此种临床症状最多见。病鸡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羽毛松乱、缩头闭眼、双翅下垂、不愿活动,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3℃;常伴有腹泻,排出绿色、黄色或灰白色带有臭味的稀便;呼吸困难,甚至张口呼吸,口、鼻分泌物增多,不断吞咽、甩头,因而又称为“摇头瘟”;鸡冠和肉髯肿胀发绀,触摸有痛感;最后多因衰竭、昏迷而死亡。病程较短,一般1~3d,病死率较高,甚至可达100%。
此类型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炎、慢性胃肠炎及慢性肺炎。部分病鸡出现关节炎症状,少数鸡有神经症状。病程较长,病死率低。
死亡很快,一般无明显病变。有时心外膜可见少量出血点,肝脏表面有针尖样、灰白色坏死点。
病理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病鸡或死鸡的皮下组织、腹膜及腹部脂肪有散在的出血点;心包膜增厚,心包内有淡黄色液体渗出,有时含有纤维素块;心内膜、心外膜及心冠脂肪有散在出血点;肝脏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色,表面有大量针尖样的灰白色坏死点,此病变具有特征性;气管、肺脏出血,有时伴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十二指肠呈出血性或卡他性炎症,有时肠内容物中混有血液;脾脏无明显病变,偶尔肿大、质地松软[4]。
肝脏、肺脏有黄色坏死灶,外有结缔组织包裹,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形成空;胸膜和心包有纤维素性渗出,严重时可与肺脏粘连;关节肿大,关节面粗糙,关节内有炎性渗出物;公鸡肉髯肿胀,母鸡卵泡变形出血。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判断,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手段。
可采集病死动物的病变组织,如肝脏、心包膜、脾脏、淋巴结等制成涂片,采用革兰氏、姬姆萨、瑞氏或印度墨汁染色液染色、镜检,若革兰氏染色法观察到阴性短杆菌,姬姆萨、瑞氏染色观察到两级浓染杆菌,印度墨汁染色观察到荚膜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将无菌采集病死动物的病变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是否溶血,染色镜检,并配合生化试验进行判断。
将病变组织研磨,提取核酸,或使用纯培养的菌落为模板,使用细菌通用的16sRNA 引物或巴氏杆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PCR 扩增,取产物测序,与其他巴氏杆菌进行同源性比对,以此判断结果。
常用小鼠或家兔作为实验动物。取分离菌过夜培养菌液腹腔注射小鼠或家兔,同时设置对照组,隔离饲养一段时间,观察症状,死亡后立即做细菌分离培养,若菌体特征相符即可判定为巴氏杆菌。
养殖场或养殖户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定期对鸡舍消毒、定时通风换气、及时清理粪污,降低氨气的浓度;冬季做好保暖工作,降低温差的影响;合理配比饲料,保证营养均衡,勿频繁更换饲料;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证鸡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定期对鸡群进行检疫,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量减少非工作人员进入鸡舍,减少应激反应。
常用的疫苗有弱毒菌苗和灭活苗。前者注射后产生效果快,免疫期时间较短;后者免疫期较长,一般为半年左右。但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疫苗接种效果无法达到最佳,导致养殖场或养殖户不重视疫苗接种。
养殖场或养殖户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对巴氏杆菌比较敏感的药物来预防本病,如土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但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破坏鸡群的肠道菌群、降低机体免疫力。
禽霍乱是鸡群最容易发生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只要有一只鸡发病很快会蔓延至整个鸡群,对养禽业的危害极大。养殖场或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用药物、定期免疫接种,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养禽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