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孙子兵法》英 译 本 对 比 研 究

2021-12-02 23:59
滨州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译本译者

沙 磊

(滨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孙子兵法》自成书以来就广为流传,作者为齐国人孙武。作为一部兵学圣典,其特点为内容丰富翔实、结构细腻严谨、思想渊博深邃,是世界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孙子兵法》应用不仅见于军事活动,而且在商战决策、市场营销、体育比赛和对外交流等领域也多见。

早在唐朝时日本的史书《续日本纪》就出现了《孙子兵法》的部分篇章,自此孙武及其兵学思想开始备受日本史学家及军事家推崇。最早的《孙子兵法》 英译本出现在日本,之后又出现了法译本和俄译本等。1905年,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E.F.Calthrop)基于日语版《孙子兵法》将这部巨著用英语呈现在世人面前。虽然当时的译本受限于译者认知水平,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基于英语的强大传播力,从此《孙子兵法》翻译成为英译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1910年大英博物馆时任馆长助理莱昂纳尔·贾尔斯(Lionel Giles)根据前人工作,整理并翻译了新版《孙子兵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举世瞩目,作为经典名著的《孙子兵法》翻译也掀起了新的高潮,相继出现了21种英译本,其中又以林戊荪翻译的《孙子兵法》最具代表性。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的译文分别为林戊荪和贾尔斯的版本(下文统称“林译版”和“贾译版”),通过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实证分析方法,对其策略与技巧的分析来探讨存在的相应问题,旨在为今后相关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翻译文本开始出现不同于过去的特点和要求,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莱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 J.Vermeer)、曼特瑞(Justa Holz-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莱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分析各种文本,将其主要分成包括信息、操作和表情三种类型,并提出翻译应当遵循不同文本类型特点。 在其出版于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莱斯首次尝试提出语言功能及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对翻译文本材料根据其语言功能进行相应整理分类,强调译者在翻译中应将文本功能充分利用,并将其作为鉴于原文和译入语之间翻译批评的标准,成为功能翻译理论日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1]

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在老师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相关理论,突破了对等理论长期以来对翻译活动的诸多限制。弗米尔的代表思想主要为目的论,成为日后各项翻译工作中重要的理论支撑,他提供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其突出贡献还包括提出了翻译三大法则,即篇内一致法则、目的法则及忠诚法则。

曼特瑞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新发展,最主要的理论为“翻译行为论”。该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位成“因某种特定目的而产生并使用的一系列复杂行为”。[2]

诺德主要的贡献是阐释了语篇分类的相关标准,其中合作原则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等思想。其科学而又准确地总结了功能翻译理论数年来的代表思想,提出“功能”与“忠诚”理论,打通了译者、作者、读者等各方面的关系网络。根据诺德的相关理论,译者可以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在译文中如何进行成分处理,从而使译文和原文联系更加紧密,实现预期翻译目的。[3]本文拟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三原则对《孙子兵法》两部代表性英译本进行比对分析。

二、《孙子兵法》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及策略研究

100多年以来,共有33种《孙子兵法》英译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众多译本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孙子兵法》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关注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因为《孙子兵法》翻译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时代性,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翻译流程和体系,各个译本之间千差万别,读者对于其译本质量难以考量,这也应当引起有志于《孙子兵法》翻译的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选取的林译版和贾译版各具特色:前者忠诚原文更佳,更好地传递着《孙子兵法》中的“中国元素”;后者受众影响更大,更好地让西方读者理解并从本国文化去类比掌握。

(一)目的法则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论述为翻译方法和策略取决于译语受众各方面的因素,诸如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作为译者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策略,成功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笔者选取的《孙子兵法》两译本中多处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所谓直译指的是译文要与原文在语言形式上尽量保持一致,包括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等,从而实现逐字逐句的翻译结果。相对而言,意译通常在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差异较大时使用,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文化沟通,根据译本而进行调整。对直译和意译在翻译中的选择不可孤立来看,单纯倒向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有失偏颇

例1: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贾译版:The art of war,then,is governed by five constant factors,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ne’s deliberations,when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obtaining in the field.These are:(1) The Moral Law;(2) Heaven;(3) Earth;(4) The Commander;(5) Method and discipline.

林译版: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a war,we need to examine the belligerent parties and compare them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

The first is the way (dao 道);the second,heaven ( tian 天);the third,earth ( di 地);the

Forth,command (jiang 将);and the fifth,rules and regulations (fa 法).

原文中所言“五事”指的是在军事活动中决定胜负成败的五种因素,即君主须有道义,将领具备才能,占据天时地利,部队令行禁止,士卒训练有素,上下赏罚分明。在两个译本中,“道”分别译成“the way”和“the moral law”。林译版对于“道”的阐述偏向于直译,并用汉语拼音和对应汉字做注解,让读者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原文的文字和读音理解更深。贾译版的“道”更趋于意译,利用英语注释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字面含义,更对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

例2: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贾译版:Now the general who wins a battle makes many calculations in his temple where the battle is fought.

林译版:He who 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war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an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is more likely to win.

《孙子兵法》行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词汇丰富,其与中国古代祭祀、战争、农业、星象和历法等活动联系密切,因此译者不仅要解释原文的字面含义,更要结合历史背景知识对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字词进行详细解释。在例句之中,“庙算”二字可能是最让译者为难之处。“庙算”起源于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出于对祖先的敬重和希望其庇佑子孙的思想,每逢战争就会拜于宗庙,祈求战争胜利。到了孙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当国家遭遇战事之时,通常会在宗庙中进行占卜星象和筹谋规划,制定出克敌之计。若“庙算”按字面意思处理,就如同贾译版将其翻译为“calculations in his temple”,因为译者没能正确理解而导致了翻译生硬化地停留在直译层面,留给读者的也就只能是一头雾水。除此之外,“calculation”也难以表达原文中“算”的意义,林译版中所用的“assessment”与外文实际所指更贴切。在此句翻译中,林译版与贾译版不同之处还在于前者对“庙算”添加了英文注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词汇。

通过分析《孙子兵法》的翻译策略中关于直译和意译的处理可以得知,直译和意译的目的均为让译文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及其作者思想,译语通顺流畅且可让读者理解。二者在《孙子兵法》翻译中无处不在,但归根结底,要实现译文的成功就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割裂。同时,译者还需深入研究《孙子兵法》背后蕴含着的中国文化,否则往往译文中存在艰涩难懂之处,使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并使其难以对原文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篇内一致法则分析

篇内一致法则强调的重点在于译者要保证译文的连贯通顺,使读者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中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含义,实现交际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原文,设身处地为读者需求服务,考虑译入语语言特点、文化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客观因素,从而使译作最终实现篇内一致法则的要求。

例3: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林译版:By “rules and regulations”,I mean the principles gui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army units,the appoint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office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military supplies and expenditures.

贾译版:By method and discipline are to be understood the marshaling of the army in its proper subdivisions,the graduations of rank among the officers,the maintenance of roads by which supplies may reach the army,and the control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孙武在《计篇》中曾提到“五事”之说,此处为其中之一。而原文中所提到的“法”并非仅指现今汉语中的法律、法规或法理,更是相应组织机构及运营系统的动静结合机制,即国家防御和部队训练的相关事宜。原文中“曲”指的是部队军力强弱规模,“制”指的是战争方略和军事物资调度管理,“官”指的是军事将领管理及提拔,“道”指的是阵地部署和维护,“主”指的是兵马钱财和粮草辎重等的补给需求,“用”指的是兵马钱财和粮草辎重等的供给体制。

在两篇译文之中,林译版选取了第一人称视角,增加情境描述的真实性,使得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意。贾译版则更为客观地描述了该机制的相关规定事项,秩序更为有序,符合西方对于法律类文本的习惯性描述和格式,读者在此处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阅读习惯进行理解分析,因此贾译版更好地实现了篇内一致原则的要求。

例4: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林译版:None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nature(wuxing 五行)is ever predominant,and none of the four seasons lasts forever .Some days are longer and some shorter.The moon waxes and wanes.

贾译版:Heaven signifies night and day,cold and heat,times and seasons.

在中国,“五行”指阴阳转换中的五种基本形态,即金、木、水、火、土;“四时”,也称作四季,古人多指一年四季的农耕时节。原文主要表达了五行相生相克,无一长盛不衰;四季逐一更迭,无一恒久不变;日光由长及短,月相盈亏无常。

此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贾译版行文流畅,言简意赅,主语选取了西方文化中十分流行的天堂一词,可谓开门见山,在其译文中也没有纠结于 “五行”和“四时”这两个目的语受众中完全陌生的概念,很好地实现了交际目的。林译版虽然考虑到了中国特色词汇在翻译中的增补解释,却以牺牲文章流畅度和一致性为代价,稍显遗憾。

(三)忠诚法则分析

在传统翻译价值观之中,“忠诚”(faithfulness)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体系内,“忠诚”的要求是存在于译者、作者、接受者和发起者等多方的关系活动,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翻译目的的顺利实现是不可动摇的基础要求,同时也要讨论读者对于翻译任务的期望,更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接受者因自身各种因素而产生的接纳程度个体差异,而非简单的忠诚于原文。[4]

例5: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贾译版:Of old,the rise of the Yin dynasty was due to I Chih who had served under the Hsia.Likewise,the rise of the Chou dynasty was due to Lu Ya who had served under the Yin.

林译版:In ancient times,Yi Zhi,who had served the Xia Dynasty,was instrumental in the rise of the Yin(Shang) Dynasty over Xia.Likewise,Lu Ya,who had served the Yin Dynasty,had much to do with the rise of the succeeding Zhou Dynasty.

此为出自《用间篇》的一句名言,其中“殷”指的是殷商,即商朝;“伊挚”指的是商朝著名丞相和政治家伊尹,之前为夏桀麾下重臣;“吕牙”指的是姜尚,亦称姜子牙,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原文意为之于“间谍”选才用人,必须要重视诸如伊挚和吕牙等旷世奇才的作用,知人善任,方可定国安邦,否则难逃亡国之殇。

比较例中两个译本,简单地对比篇幅长度就不难发现林译版中更多地采取了增译法,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解释详尽,虽然在格式上与原文有所差异,但可以最大限度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贾译版中行文凝练,较为忠诚地再现了原文的结构,但是译文接受者的接纳程度难以保证,因此只是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简单地忠诚于原文。

例6: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贾译版:Military ac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It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a road either to safety or to ruin.Hence it is a subject of inquiry which can on no account be neglected.

林译版: 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the road to survival or ruin.Hence,it is a subject which calls for careful study.

作为《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言,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态度和观点。战争不是独立存在的,更与国家存亡、人民命运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作者指出了战争在国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地位,并且同时分析得出战争的要义即保证国家存续、人民安康,战争即由此跃至国家头等大事的重要地位。原文意为战争是国家一件重要的大事,是军队百姓死生命运的,是国家兴亡的转折,是必须要重视并考察研究的。

此处林译版和贾译版对于原文的理解都较为准确,然而二者对于核心词“兵”的理解略有差别,前者翻译成了military action,后者译为war,而原文意思指的是国家发动的战争,如译成军事行动则略显牵强。关于原文中“生”的解释,两位译者也有分歧,林译版中选取了survival,而贾译版中处理为safety,此处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林译版主要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略加渲染色彩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加符合汉语中主流的感性思维;贾译版主要侧重了战争与和平客观的对立关系,更加符合西方主流的理性思维。因此,此处贾译版更加符合英语的忠诚要求。

作为翻译界一大历久弥新的经典话题,《孙子兵法》翻译担负着弘扬中国文化并与世界各国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探讨译者在《孙子兵法》翻译中采取相应策略的优劣得失,为今后的相应翻译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提出译者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应当集思广益,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己所用,努力提高译文的质量,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译本译者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