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辉
(山东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14 )
2021年5月9日,在《文史哲》杂志创办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编辑部回信,高度肯定了《文史哲》编辑部为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所做的工作,并对其提出了“再接再厉,继续办好期刊”的期望和要求。这为学术期刊界特别是高校文科学报界继续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和发展阶段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何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有了文化自信,中国人才能真正展现骨气和底气。但是,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物质层面的丰裕,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富足。期刊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办刊人而言,把期刊打造成高品质期刊就是自己的骨气和底气。期刊要以“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1]为引领,勇于和善于做好使命担当,坚定打造世界一流期刊的信心和决心。高校综合性文科学报作为期刊的重要一员,要立足现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是打造高品质期刊的基本遵循。
其一,从期刊属性上讲,高校学报要具有世界一流的视野,研究世界一流的课题,刊发世界一流的文章,引领世界学术潮流。要坚定文化自信,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对中华民族历史认知和应用的基础上,在对当今时代课题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刊发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意义和引领力、创新力的科研论文,把中国最好的论文留在中国大地上,让世界一流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
其二,从校域性上讲,学报要充分发挥好高校“窗口”的作用。学报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性期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仅仅是期刊,还是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学报的主办单位,学报编辑部同时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学报不仅仅要遵循期刊发展规律,而且要为高等学校服务,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学报不仅要使自身成为高品质期刊,而且要充分发挥自身学术成果展示和传播平台的作用,担负起提升高等学校自身学术发展水平的重担。
其三,从政治方向上讲,要坚定坚持党领导下办刊的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文科学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样具有这一双重属性。高校文科学报不仅仅肩负着学术科研开拓者的功能,还肩负着宣传、研究和深化党执政方针政策的重大责任。因此,在新时代,高校学报要一如既往地坚定党对学术期刊的方向引导和领导,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做出积极贡献。
其四,从价值导向上看,要将高校学报打造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期刊。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也是我们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一份高品质的期刊,应当做到紧跟学术动态和聚焦社会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着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短期的和长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设计选题,开设栏目,刊发论文。只有这样,期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高校文科学报也应当结合自身特点,立足于服务广大学校师生,充分发挥好其作为学校“窗口”的校域性职能和作为学术期刊的社会性职能。
高校学报的发展不只是学报编辑部自己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就是当下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在充分理解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高校的具体文件精神规划学报的发展未来。
从高校学报的学术期刊属性层面来看,学报要紧紧抓住国家希望增强国际传播力,力求打造世界一流期刊的政策意图。近年来,为了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国家从人、财、物多方面出台了大政方针,为期刊成为高品质期刊指明方向、保驾护航。2019年9月29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印发了新修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进一步从期刊职责、资金管理、日常管理、评估与遴选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2]2021年1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指导意见。[3]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4]。这都表明,当下国家对学术期刊的发展非常重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意愿非常明显。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更应当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深化现有体制改革,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从高校学报的校域性属性层面来看,要紧密关注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这又涉及人才评价改革和新文科建设两个大的方面。国家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人才评价改革的问题,2018年就开始了破“四唯”破“五唯”的专项行动。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中国的“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5]。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评价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6]。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7]。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8]2018年10月15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9],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破“四唯”专项行动。2018年11月,教育部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专项行动。[10]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目的是破除论文“SCI”至上,“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1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等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目的是要切实扭转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存在的“唯论文”不良导向,明确“各地各高校要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 SSCI、 CSSCI 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12]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始进一步探索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之路。
就在教育评价改革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高校新文科建设也拉开序幕。2018年12月20日,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聚焦“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对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拔尖经管人才培养进行了部署。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号),指出要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13]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高等学校教育评价和新文科建设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必然会影响高校学报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顺应国家破“五唯”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学报办刊质量,使自身争取早日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破“五唯”中的破“唯论文”,并不是不需要论文,反而是对论文的要求更高了。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在职称评审中实行“代表作制度”,拟评审的老师提交的论文必定是高质量的核心期刊论文,才能在职称评审中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要顺应高校教育界新文科教育体制改革趋势,改变长期以来只重刊发科研论文、轻教研论文的倾向,开始更加有意识地为学校的教师服务。
应对当下国家正在大力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和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一时代大势,高校学报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文件精神,立足于学报自身期刊属性,处理好期刊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期刊发展规律,又要坚持学报为学校办报的宗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在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中,找出一条能够达到“双赢”的中国特色高校学报办刊之路。
其一,坚持走“小文综”特色栏目式发展模式。作为人类科技信息的载体,期刊是伴随着人们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1665年,世界上的第一本学术期刊《学者杂志》是带有综合性性质的刊物,其内容包含图书目录摘要,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民事宗教判决,等等。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学术研究专业化趋势也愈来愈明显。由此,学术交流也越来越走向专业化。作为学术交流载体的学术期刊也因此必然突破以往综合性办刊的理念而走向专业化。从现状来看,当下综合性高等文科学报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大文综”模式。所谓“大文综”,就是指学报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窗口的作用,对高校所有学科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刊文没有主次。这其中并不是办刊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是其背后有更多的因素使然,也是学报本身自带的校域性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办报模式的结果最后必然导致学报没有自己的特色栏目,也无法充分展示学校的强势特色学科和专业。近年来,学报办刊人已经大都开始倾向于另外一种“小文综”的发展模式。所谓“小文综”,就是指学报选取学校几个重点学科和专业重点发文,形成一个小的学科群发文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和拳头产品之后,再考虑其他学科发文,从而达到“集中有生力量歼灭敌人”,提升整个学报水平的效果。实际上,“小文综”的发展模式是在期刊的专业化和综合化之间走一个平衡。按照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发展规律,学术期刊越是走向专业化,其发展势头会越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综合性师范类学报”向专业化的转变异常艰难,只能退而求其次。当然也是最为稳妥的方法,就是“小文综”的发展模式。同时,又考虑到学科专业发文影响力的问题,可以尝试加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群”。目前来看,这也是最为稳妥和有效的方案。
其二,以参与核心期刊遴选为中心,积极参与各种评选活动。期刊发展的专业化验证了人们科技活动行为专业化的事实,而伴随其专业化趋势而来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核心期刊的遴选。核心期刊的遴选这一行为的出现也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人们在进行科技信息查询和使用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当前的高校教育评价体制下,核心期刊的评选对于高校学报而言是重中之重。被遴选为核心期刊是学报能够在学术期刊界安身立命、能够在学校得到各项支持的“关键一环”。要使学报的发展与核心期刊的评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以参与核心期刊的遴选为动力推动高校学报向高品质期刊发展。作为高校的“重要窗口”,学报在核心期刊评选中获得好成绩,不仅能向外界充分展示所在高校的学术水平,而且能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有利于学校在各项考评中获得好成绩。并由此带来学校方面对学报的重视,并给予人、财、物的支持,由此实现学报和学校的“双赢”。
其三,辩证审视期刊市场化,做好市场化准备。当下,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集团化和规模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期刊发展中的一种趋势,并有在全球化进程中向其他国家渗透之势。市场化已经成为期刊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市场化参与国际竞争也应当会成为中国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中国的学术期刊界对于学术期刊的市场化还是比较冷静的,在实践过程中也是非常谨慎的。这就是:中国的学术期刊有着历史赋予的社会使命和自己的责任担当。中国的学术期刊绝对不能一心追求经济效益,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而是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排斥市场化给中国的学术期刊界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的市场化由此带来的社会弊端,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当下,西方学术期刊走市场化这条道路显然已经遇到了困境,这也说明学术期刊的完全市场化不一定是今后期刊发展的唯一道路。所以,要正视中国学术期刊的现实,不能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模式。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并且对于世界学术期刊发展有贡献的道路来。作为当下还没有走向市场化的大多数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而言,更是应当辩证理性地看待西方国家期刊市场化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高校学报在体制内不会走完全市场化道路。但是,既然“狼”已经来了,高校学报就要抱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未雨绸缪”的心态,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学习在这方面做得好的高校学报,虚心请教、吸取经验,为将来一旦转型做好准备。
其四,开始迈出国际化传播的第一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只有大胆地走出去才会有新思路、新点子、新格局。高校学报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一般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地域性和校域性,而一个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必定是一个开放性、国际性和社会公共性的期刊。所以,高校文科学报必须要走出去,不仅要走出校门、省门,更要走出国门,到国际舞台上去参与竞争。一是学报编辑部要主动“走出去”,去拜访其他期刊编辑部,与其多交流经验,向同行学习;学报编辑也应当主动地参加各种学科和期刊会议。同时也要“引进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者期刊编辑部来学报,就某一学科专业的议题或者提升学报办刊质量研讨会召开小型研讨会,使他们了解学报,请他们关心学报发展。二是刊文方面,逐渐增发一些外国学者的文章,同时利用相关平台,将刊发的中文论文按全文或者是主体、摘要的形式翻译成外文,并做对外推介。如若有机会,学报编辑部成员也可以参加国际会议等。三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契机,通过电子邮箱、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种多样的新媒介方式,向外界广泛宣传学报。
其五,积极融入期刊的数字化浪潮。数字化是期刊发展已经看得见的未来,融媒体、全媒体也必然是高校学报的将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传播开始出现,相比于传统纸质期刊,数字期刊在出版、发行、传播速度、内容展现方式、与读者互动等诸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它不仅给广大读者阅读期刊带来方便和更好的体验,而且日益改变和满足着受众的阅读习惯。各种网站、微信公众号推送,特别是随着各种大型数字期刊数据库的兴起,将原本完整出版的学术期刊分割成独立的论文,原先受众所面对的是整本纸质期刊,而现在受众阅读的却是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在各种数字期刊数据库中,读者只需要通过输入搜索“关键词”“主题”等,就可以搜索出一系列为自己所需要的期刊论文。去阅读整本期刊的习惯已经被打破。目前来看,高校学报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创立和维护好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微博等平台来推介学报。充分发挥这些数字化平台的作用,通过开设“学者简介”、每期摘要目录、刊发论文转载转引情况、学报近况、留言评价等栏目,向社会各界展示学报的发展情况。二是借助于中国知网、超星、维普、万方等平台尝试学报的融媒体、全媒体建设。例如,可以充分借用“中国知网编辑出版云服务平台”,利用其“腾云协同采编系统”辅助完成学报的采、编、审、校、发等全流程工作。同时,为了充分展示学报期刊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可以利用“腾云期刊出版门户(网站、网刊)系统”打造新的网站平台,这一系统可以提供自主网上出版、网上预出版、在线数字期刊浏览、查询等数字化阅读与内容管理功能,建立一套现刊发布、过刊回溯的标准化、国际化平台;同时,借助于该平台,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期刊信息、关注期刊动态、在线阅读、查询下载期刊文献、引用期刊文章的在线期刊平台。三是尝试加入国内甚至国外OA平台,以此进一步增强学报的学术传播力。
其六,坚持编研一体化的优良传统。在现有体制下,高校学报编辑部已经实现了专职化。但是,高品质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始终坚持中国期刊界“编研一体”的传统,编辑部成员应该能够做到既会编也会研。一方面,学报要着力打造一只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编校队伍。将业务素质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统筹考虑,增强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编校人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编校人员个性化、专业化的成长,着重提高编校人员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特别要提高编校人员的网络素养水平,帮助他们熟悉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克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编校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此,学报要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要求的编辑培训制度。按照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每年的责任编辑职业资格登记、注册、续展及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出版专业政策法规和编辑业务知识,选题策划,重大选题把关,装帧版式设计,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这是身为编辑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学报编辑部成员要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编辑的专职化并不是意味着编辑只是对文章进行错字错句、语法错误等的校对和修改,更需要编辑具备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较强的论证说服能力以及鲜明的学科意识。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科研。如果一个编辑远离了科研,他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学术动态,进行选题策划,更无法对文章的好坏做出恰当的判断。
当下,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高校文科学报只有立足现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定打造世界一流期刊的信心决心;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把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遵循期刊发展规律,守正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才能打造高品质期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和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