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颖,胡陵静,白 平,李逸蓝,曾玲玉,叶海英
(1.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07;2.重庆市中医院 血液肿瘤科,重庆 400012)
癌因性疲乏 (Cancer-related fatigue,CRF) 作为肿瘤及其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症状,临床表现为一种主观的、持续的、痛苦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惫感,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符,与癌症及其治疗有关,并且妨碍患者的日常生活[1]。与正常人群的疲乏综合征相比,癌因性疲乏起病隐匿,病势较重,病程较长,且不能通过休息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尚未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传统中医治疗在改善疲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癌因性疲乏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胡陵静教授系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其在三十余载的中医肿瘤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癌因性疲乏,胡老师经多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出中药内服联合中医综合外治疗法,其中外治法包括针刺及督灸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疲乏症状,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胡老师内外综合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经验总结如下。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明确与癌因性疲乏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但有类似该病临床表现的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困,真脏见,十月之内死。”鉴于癌因性疲乏所表现的疲劳、消瘦、纳呆、失眠、情志抑郁等临床症状,中医认为可将该病归属于“虚劳”范畴[2]。《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云:“虽分五脏……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故虚劳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低下,气血阴阳亏虚[3]。胡老师认为,该病的发病关键为正虚,且不外乎内外两因所致:或因患者久病不愈,脏气内伤;或因频感外邪,消耗气血。但在该病不同阶段,往往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其中肿瘤早期患者以邪实为主,癌毒、气滞、血瘀、痰饮等邪存于内,耗气伤津,阴损及阳,则可因实致虚,导致虚证日盛;肿瘤中晚期患者正气内耗,加之手术、放化疗等进一步耗伤气血,精血虚极,瘀血内结,阻滞气机,则因虚致实,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主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五脏,而胡老师认为尤其责之于肝脾肾。盖“肝为罢极之本”,主疏泻调畅情志,且肝主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之精气为一身脏腑气血阴阳之根本。因此肝、脾、肾三者的功能异常势必加重患者的疲乏感。
胡老师认为,癌因性疲乏的辨证应首辨虚实,次辨病位与病性之气血阴阳不足。且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故一脏受病,可累及他脏,气血阴阳亦可相兼为病,因此该病常见多证相兼,又由于正虚为其根本,发展过程中病变虚实夹杂,故分型可见虚多实少。虚证中脾虚多与气血亏虚相兼为病,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虚常与阴阳亏虚相兼为病,因肾精亏虚,真阴不足,阴损及阳。实证中病位主要责之于肝,因肝为刚脏,或土虚木乘,或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伤阴液而生内热,故肝郁气滞常与阴虚内热相兼;邪实为重者,癌毒内蕴,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后致血瘀,故癌毒内蕴常与气滞血瘀相兼为病。但不论何种证型,因该病虚实夹杂的特点,治疗时都应注意攻补兼施,补益中兼顾祛邪之法以利正气恢复,祛邪中辅以扶正抗癌以助邪散。此外,癌因性疲乏作为一种多因性疾病,病情复杂,单一的中医方法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而针刺能够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趋向正常与平衡,提高自我康复能力[4]。督灸可温阳补虚,使筋得充,神得养,减轻患者疲乏感。两者操作简便验廉,且不影响口服药物的使用。因此,胡老师提出内外疗法并重的原则,将中药、针刺及督灸三者结合发挥联合增效的作用,临床辨证需谨守病机,标本兼顾。
症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少气懒言、口唇苍白、大便稀溏、纳差、眠差、舌淡红、白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养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用药多以甘温补益为主,可加陈皮、当归、白芍、建曲、鸡内金、山药、芡实、薏苡仁等。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针刺选穴如下: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内关、中脘、建里、丰隆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配以现代改良督灸:大椎、陶道,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4组穴位,增强益气扶正效果。
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耳鸣、听力下降、四末不温、口干烦躁、睡眠欠佳、舌红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治以补肾填精、滋阴补阳。方选地黄饮子加减,用药多以补益真阴真阳为主,可随证加味天冬、女贞子、附子、淫羊藿、仙茅等。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针刺选穴如下:关元、气海、三阴交、大钟、太溪、悬钟、肾俞、命门等滋阴壮阳、温肾补虚。配以现代改良督灸:大椎、陶道,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4组穴位,增强温阳扶正效果。
症见神疲乏力、胸闷不舒或胸胁胀满、头晕目眩、口干、急躁易怒、多梦、舌红少津、脉弦,治以疏肝解郁、养阴柔肝。方选一贯煎加减,用药多以柔肝、行气、清热为主,可随证加味柴胡、香附、川芎、枳壳、白芍、麦冬、黄芩、白花蛇舌草等。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针刺选穴如下:三阴交、太冲、期门、行间、太溪、肝俞、蠡沟、血海、气海等疏肝行气、滋阴柔肝。需注意的是,因督灸主要起温补之功效,虚证、寒证患者宜用,而本证属实证、虚热证,故不宜使用。
症见神疲乏力、肌肤甲错、腹痛据按、按之有块、夜间发热、夜寐不安、舌质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解毒祛邪。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用药多为通经络、行气、解毒类药,可随证加味柴胡、莪术、白花蛇舌草、仙鹤草、龙葵、藤梨根、土鳖虫、全蝎、蜈蚣等。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针刺选穴如下: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天枢、地机、膈俞、太冲、阴陵泉等行气活血。本证为实证,亦不宜使用督灸。
秦某,女,68岁,因“胃癌术后化疗后8月余,乏力6月余”于2019年10月25日收住入院。患者2019年2月因上腹部疼痛不适于重医附一院就诊,诊断胃恶性肿瘤,病检示:低分化腺癌。后行手术治疗,术后共化疗2个疗程,未行放疗。化疗后患者逐渐自觉全身乏力、困倦,精神、夜寐欠佳,今为求中医综合治疗来我院就诊。刻诊:患者精神倦怠,全身疲乏无力,自觉气短下坠,伴反酸、打嗝,纳差,夜寐欠佳,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查体:望之少神,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弱。西医诊断:胃恶性肿瘤。中医诊断:伏梁,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两虚,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养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南沙参30 g、白术30 g、茯苓30 g、陈皮15 g、薏苡仁30 g、山药30 g、柿蒂15 g、红豆杉3 g、白及10 g、炒酸枣仁15 g、鸡内金3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同时采用中医综合外治法:①针刺治疗,穴取关元、气海、双侧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内关、中脘、建里、丰隆。操作采用提插补法,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2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7日。②督灸治疗:穴取大椎、陶道;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使用山西盈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改良督灸,每日1次,3h后去除,连续治疗7日。
11月2日二诊:患者诉全身疲乏无力、气短下坠、打嗝、反酸等症状较前有所好转,精神、睡眠、饮食较前改善,偶有腹胀,前方中加枳实15 g以行气宽中,继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中医综合外治法同前,每日1次,连续治疗7日。11月9日随访患者,诉全身疲乏无力、气短下坠明显减轻,胃部不适、食欲、睡眠情况改善。精神状态基本恢复至术前。
按:缘患者老年女性,脾胃虚弱,水谷运化失司,因而气滞、痰凝、水湿等内蕴,日久形成肿块,耗损正气。行手术去除有形之邪实,必同时大伤元气,后再予化疗则进一步损伤中焦,耗伤气血。病程日久,脏气过伤,机体失于濡养,故见精神欠佳、疲乏无力、困倦;脾胃受损,中气不足,故见气短下坠;脾胃失和,胃气上逆,故反酸、呃逆;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故纳差、大便不成形;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心神,故见眠差。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之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养血补虚,合以陈皮理气和胃,薏苡仁健脾除湿,白芨制酸护胃,山药补脾益肾,柿蒂降逆止呃,酸枣仁安神助眠,红豆杉解毒抗癌,鸡内金消积化食,尔后加枳实行气宽中。同时联合针刺治疗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督灸以增强温补之功效,内外疗法相辅相成,故患者症状得以缓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内服联合中医外治疗法对癌因性疲乏的疗效确切,能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提升生活质量[5]。胡老师认为癌因性疲乏易出现多证相兼为病,且病机虚实夹杂,辨证论治为其关键,中药治疗注重在补益的同时兼顾祛邪。胡老师通过多年探索将中药内服与中医综合外治法联合起来,强调内外疗法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疗法多元化的特色,在减轻患者疲乏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临床治疗癌因性疲乏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