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词义引申与隐喻内涵

2021-12-02 21:20:24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征 南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形成人类交际的基础。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相对语音、语法来说节奏更快,更能反映时代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重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对词义认知的动态分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当今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际交往的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概念和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解释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现象和意义。在“体验认知”中观察网络词汇,在人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中解释语言,则能更好地把握词义演变的动态机制。2021年以来,“躺平”一词频现于国内网络社交媒体,从贴吧论坛到交际对话,其使用范围也从线上扩展到了线下,与此同时还掀起了一股关于“躺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热潮。我们认为,从认知功能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网络词汇蜕化演变的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观察语言生活,更科学地规范引导语言使用。因此,本文在词义引申与隐喻认知的互动关系中,来探讨当前国内网络热词“躺平”的隐喻机制,并对其进行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以揭示隐喻在思维表征和意义表达上的基本功能。

一、网络词汇的词义隐喻现象

网络词汇多具隐喻义。一般,研究者多将网络隐喻词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基于发音相似的语音隐喻,如:“让我康康”中“康康”与“看看”音相似;“酱紫”与快读时“这样子”的音相似;“666”发音与“溜溜溜”相似,表示很厉害。二是基于图像相似的符号隐喻,如:“囧”字像人的面部表情,网络上用来表示“郁闷、尴尬”的样子;“槑”由两个“呆”字组成,呆上加呆,表示“非常傻”的意思。三是包含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的概念隐喻,如:用“吃瓜”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UP主”用来指在视频网站上上传视频的人;“潜水”指论坛或群聊中,暗中关注他人言论,自身不参与讨论的人等。其中,利用概念隐喻产生的网络词汇多是通过“旧词新用”的方式发展而来的。这一点在不少研究者的文章中得到证实,如王同伦(2009)[1]对“山寨”语义泛化的研究,朱俊伟(2010)[2]对网络词语“晒”的认知语言学解释,徐文雯(2013)[3]对“奇葩”词义变化的探讨,等等。

当然,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还包括语法隐喻、语篇隐喻等,这里不再列举。我们看到,这些网络词汇有着独特语言形式和特殊概念意义,能够表达新事物、新现象,能够创造新奇、活泼的表达效果,而这些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密切相关。

二、“躺平”的隐喻性

“躺平”一词,是近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出镜率”较高的流行词之一,该词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使用,且与该词有关的话题也常常引发热烈讨论。什么是“躺平”?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躺平/24123069?fr=aladdin。网络上由“躺平”衍生出的“躺平主义”“躺平学”和“躺平族”等,也都基本代表了这类“社会思潮”、这类“生活哲学”以及有这一类特征的人。百度百科在定义中并没有明确该词的感情色彩,它更像是一个中性词。既然无所谓或褒或贬的感情倾向,那又为何引发强烈争议呢?对这一问题,体验认知的视角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和解决路径。

(一)“躺平”的词义引申

褚天青和芜崧(2020)指出“‘躺平’本指平卧,即躺下身子背靠床面或地面,引申为休息,还可引申出因遭遇困难,挫折或失利而屈服、不作为的意思”[4]。我们发现这两个引申义的感情色彩并不相同,前者“休息”是中性,后者“屈服、不作为”是贬义。而大众媒体在时评中对该词也有不同的解读。如:

(1)“(躺平)在具体事情应对上,它是某种无力感的表达,说的是对外界影响无所谓的感觉;在抽象人生态度上,则有一种想开了、看透了、与世无争的意味。‘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同时也有对于社会竞争的无奈。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环球时报》2021年5月28日)

(2)“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躺平’通俗地说就是佛系、低欲望,对很多东西失去兴趣与热情,缺乏信心与斗志。”(《云南日报》2021年6月3日)

(3)“所谓‘躺平’,并非躺而不起,混吃等死,而是提倡放下,降低欲望,远离喧嚣。”(《深圳特区报》2021年6月3日)

(4)“所谓‘躺平’,就是面对日常生活压力,面对职场竞争以及家庭中的一些小矛盾,个人选择‘躺倒在地’,不闻不问。”(《国家电网报》2021年6月11日)

各媒体对该词的评论褒贬不一,对其引申义的不同解读正是“躺平”引发热议的重要原因。“躺平”一词由“躺”和“平”两个语素组成,《说文解字》中“平”的解释是,语平舒也,从于从八,表示语气平和舒畅的意思。“躺”字的历史较近,在古汉语中没有什么记载。在现代汉语里,两个字既可组成“躺平”,又可以组成“平躺”,前者是动补式复合词,后者是偏正式复合词,二者词义相近,都可表示躺下且放平身体,如“那些走一走路就感觉气喘的患者,晚上睡觉时不能躺平/平躺”。但“躺平”成为网络流行语后在保留基本义的同时又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在网络用语中“躺平”多作动词出现,如:

(5)“只要我坚持躺平,老板就买不到他要的新房。”

(6)“只要我躺得足够平,内卷就卷不到我。”

(7)“你可以实现你的主义,我躺平实现我的安逸。”

(8)“躺平才是幸福快乐的开端,悠闲寡欲融入自然。”

从这几个例句我们看到,“躺平”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表达一种消极抵抗的心理(如例1、2),或展示一种无欲无求的态度(如例3、4),均由具象的行为状态义变成了抽象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态度义。我们认为,“躺平”词义变化的根源在于隐喻思维的作用。由于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所以隐喻认知提供的信息也就远远超出了词、句本身所呈现的意义。王文斌(2007)表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5]。

(二)源自概念系统的隐喻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6]一书,成为隐喻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作者(1980:101)表示,隐喻遍及我们正常的概念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对我们重要的概念要么是抽象的,要么就是我们的体验所描述不清的(如情感、想法、时间等),因此就需要借助清晰的概念形象(如空间方位、实体事物等)来理解它们。Lackoff等对三个经典例句“LOVE IS A JOURNEY,ARGUEMENT IS WAR,TIME IS MONEY”的阐释,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隐喻之于思维和语言,以及环境之于人的认知的重要性。以“ARGUEMENT IS WAR”为例,我们来看与之相关的日常言语表达(1980:5):

a.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b.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c.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d.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e.You disagree?Okay,shoot!

F.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我们发现尽管隐喻的核心词是“WAR”,但该词蕴含的隐喻性并非来自单词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概念系统,如包含“indefensible,attack a position,demolish,strategy,win,shot”等的特征概念。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其实是源自概念系统的。这也就是Lakoff和Johnson所说的,基于语言学的证据,他们发现(1980:4)“most of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s metaphorical in nature(我们常规的概念系统大多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同样,通过对与“躺平”相关的一些特征概念等的了解我们发现,隐喻性思维贯穿该词表达的全过程。如:

(9)“低耗能(躺平可以降低体能消耗,维持最低生活成本。)”

(10)“不作为(躺平了就不需要买房、买车、结婚、生娃了。)”

(11)“软抵抗(只要躺平,利益就无法被收割。)”

这些特征概念关乎认知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做,它们共同构成了“躺平”隐喻的概念系统,决定了“躺平”的隐喻性。当前其他的一些网络热词,如“割韭菜”“破防”等的隐喻性表达与“躺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割韭菜”本身表示的是一个日常生活行为,因“韭菜”涵盖“源源不绝”“可再生长”“循环往复”等隐喻特性,韭菜就被喻指为股市或金融圈中不断投入资金的基层群众,而最终亏空损失的结果则是被“割韭菜”了。“破防”原指突破战争、军事或竞技中的有形防御,现被喻指为突破心理上的无形防御(呼唤,2021)[7]。

我们看到,网络流行词所蕴含的意义是丰富的,常常是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映。“躺平”等网络热词涵盖了诸多社会现象,隐喻性表达则是对这些现象认知后的集中反映。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用熟悉的事体来认知陌生的事体,是隐喻的重要表现特征。

三、“躺平”隐喻的认知机制

(一)“躺平”隐喻的认知主体

认知语言学与以往语言学派研究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它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建构性的心智主义、互动论、连通论”为心理学基础,其本质上遵循的是“人本主义”原则[8]。所以,无论是受喻者还是施喻者,参与交际互动的任何一方均是认知的主体。尽管有学者更强调受喻者的主体性,但我们认为,如果没有施喻者恰当、合理地创造,受喻者也必然不能对隐喻进行积极、准确地理解。因此,隐喻的发生是以共同的认知为基础的,是交际双方在互动交流中达成的共识。

“躺平”这个词,其认知主体有着很大的广泛性,主要为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当代青年群体。他们的交际方式往往呈现出一对多的形态,这主要是由网络空间这个可多元互动的交际环境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一条微博或一条帖子其受众可能是千千万万的网民,任何存在于这个网络空间的用户都可能成为受众。正是这样的交际环境决定了他们能在互动中产生认知共识。王寅(2006:478)指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自然会涉及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双方达成对某隐喻说法的共识,就可能建立某种常规关系,使其成为双方之间有效的交际工具,这样,隐喻也才获得其存在的可能,才会具有生命力。”

(二)“躺平”隐喻的跨域映射

隐喻实现的重要机制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通常,始源域是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目标域是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王寅,2007:452)。认知主体将始源域的结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让目标域的概念能够被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主要依靠隐喻思维来完成。那么,能够映射到目标域上的概念是否是任意的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人类通过社会生活经验获得了千千万万的知识概念,哪些概念能映射到目标域上,主要取决于两个概念域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或称“同一性”。徐盛桓(2014)指出“同一性是主体对表象相异的两(或更多)对象根据自己的认识所及对其某一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共同点特征做出的概括。”[9]同一性限制了始源域概念选择的任意性,让认知主体能够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使得隐喻能够被正确理解。

上面我们讨论到“躺平”具有多种隐喻义,且感情色彩不一。这与不同认知主体的体验感知密切相关。有人认为年轻人“躺平”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对不起国家的教育,对不起父母的养育;而有些人则认为,年轻人“躺平”也正常,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在工作生活的现实焦虑中,选择适当的休息放松,才能调整好自己状态,以为再出发做准备。所以当“躺平”作“休息”义解时,就表示“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或脑力”,是中性义。而当其作为一种逃避、顺从、不作为的心理状态义讲时,则带有消极意味,这与“躺”本身所呈现的相对静止状态有关,因为相比忙于学习、工作或站、或坐的人,躺着的人则被认为是没有行动力的。无论是前者体现的中性义或是后者传达的消极义,都是心理感受和物理现实之间的相似唤起了人们头脑中所呈现的“躺平”状态,这也就是“躺平”隐喻所蕴含的同一性所在。这种同一性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可能就是“葛优躺”的表情包,认知语言学将这种心理表征称为“意向图式”。王寅(2007:177)指出,意向图式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因为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特别是从具体向抽象域映射时,意向图式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躺平”隐喻的实现正是具体行为域向抽象心理域映射后的映合结果,意向图式为这一过程的形成和理解提供依据。网络中不少带有隐喻义的流行词都有着相同的实现机制,如“吃瓜”“上岸”“破防”等。

(三)“躺平”隐喻的语境

语境要素对隐喻的形成和理解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在一般的语用学研究中,语境是理解语义的关键,除了能够提供与语义相关的信息外,还能够排除与语义无关的信息,从而达到对意义的准确理解,这一点在多义词或歧义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非隐喻性语言来说,语境对语言理解有着重要作用,而对隐喻性语言来说,语境不仅能够帮助理解语义,还能促使隐喻的形成。结合具体语境,我们来看网络热词“躺平”。

(12)“累了,可以躺平歇一会儿,可不敢一直躺平啊!你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各位同学是不会躺平的,刚刚开闸放出来的水,那正是一波新鲜的后浪!后浪们碰见躺平的人你绕个弯啊。”

(13)“有人说:躺平的韭菜不挨刀,但我说,不挨刀的韭菜做不成佳肴!”

例(12)是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在2021届本科毕业典礼上的一番致辞,这段话中出现了多个“躺平”,但意义却并不完全相同。“躺平”联系“累了”“歇一会儿”的语境,表达的是躺下休息的中性引申义,而在“XX得了初一,XX不了十五”的句式中,表达的却是贬义引申义。该句式的原型结构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这里用“躺平”代入“躲”,也表示一种消极逃避义。在这段话中,“躺平”的中性引申义和贬义引申义同时出现,虽然前后意思出现反差,造成了语义上的冲突,但认知主体在联系前后语境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后,在调整和修正的过程中就将这种冲突消解了,由此实现对隐喻的识解。这正如王寅教授所说(2006:476)“在隐喻工作机制中,喻体与本体或语境之间的意义始于冲突,终结于统一,这与一般的语言工作机制不完全相同”。同样在毕业致辞中引用当前网络热词的还有吉林大学方绍坤教授,如例(13)“韭菜”本是一种植物,没有“躺平”一说,显然第一个“韭菜”指的是人,而将韭菜做成佳肴倒是正常,所以第二个“韭菜”是本义。由此,“韭菜”的意义就在不同语境中产生冲突。在这句话中“躺平”与“挨刀”也是一组对立,挨刀的“韭菜”(人)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参与过激烈竞争的,而选择躺平的人则是“不挨刀的韭菜”,无法成材,也无法成“菜”,他以此隐喻叮嘱即将离校的青年学子要奋发向上,敢于面对挑战,做国之栋梁,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放开眼界,开阔胸襟,保持健康的心态。从上述两例可见,语境要素促成隐喻的形成,同时认知主体对隐喻的识解也十分依赖语境的作用。

四、“躺平”隐喻义的跨文化对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词的隐喻性词义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沃土”(王文斌,2007)。网络热词“躺平”之所以成为热点词汇、热门话题,这还与其背后的文化特质有着莫大的关系。“躺平文化”被视为一种偏离主流文化、带有边缘性特征的“亚文化”。令小雄和李春丽(2021)称其为“一种世界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是一种由国外传导至国内,“经过青年亚文化场发酵传播的‘次生文化现象’”[10]。总体来看,“躺平文化”可以说是国内外亚文化的合流。国内方面,“躺平文化”更像是继“丧文化”“佛系文化”后的另一种表述,体现了青年人在面对强烈社会竞争压力时的无力状态和与自我和解的洒脱心态。国外方面,德国作家Bernd Brunner早在2012年就对“躺平文化”有过论述,其出版的The Art of Lying Down:A Guide to Horizontal Living(2013英译版)[11]一书,就从另类的文化视角解读了躺平的意义。书中作者提到,在西方文化中,“躺平”也被看成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如(2013:6)“We tend to consider someone lying down to be passive,paralyzed,or at the power of others.(躺平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消极的、身体瘫痪的或能力不及他人的人)”,“In our cul⁃ture,lingering in the horizontal is acceptable only for the shortest possible period required to power the next bout of activity.(在我们的文化中,躺平唯一可被接受的理由只能是看作用来恢复体力的最短时刻)”。“lying down”与“躺平”在字面上基本对应,其隐喻义既因根植在共同的“亚文化”中而表现出一致的消极义,同时也因人类对生存方式的相同体验感知而产生一致的中性义。

至此我们看到,文化也不禁因民族和国家的不同而全然迥异,即使跨越了地域、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家,不同的文化也有它们的相同之处。隐喻性语言能够让我们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相似特征,当然也能让我们发现文化的差异,这一点Lakoff和Johnson(1980:5)在论述“ARGUEMENT IS WAR”时也特别指出,如果一种文化中没有“WAR”的概念,而视“ARGUE⁃MENT”为“DANCE”,那么“People would view arguments differently,experience them differently,car⁃ry them out differently,and talk about them differently”。所以,隐喻的使用既受文化差异的制约,也因文化的相似而产生共鸣,就如“躺平”“时间就是金钱”等。

五、结 语

语言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网络词汇又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代表着新事物、新现象。通过隐喻将旧词扩展出新义,既解释了这些新的事物和现象,又做到了语言的经济性要求,可谓一举两得。网络热词“躺平”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完成了从具体可感的行为状态向抽象心理状态的映射,在这一过程中,意向图式为“躺平”隐喻的形成和理解提供重要依据,而不同认知主体也因对其不同感情色彩引申义的认知差异产生争议。虽然该词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背离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亚文化代表,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真正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是极少的,大多只是话语上的调侃和戏谑,这恰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独特叙事风格,年轻人说着要“躺平”,但站着的时候却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发掘语言背后的形成机制,既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语言现象,也是帮助我们弄懂一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