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金 胡 建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政治认同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合法性问题,即民众对现存社会政治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认可、支持与正向的评判,这是一个关乎公民政治身份认同和社会秩序有序运行的基础性问题。增强民众政治认同是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终极追求,因此,为更好适应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和夺取改革攻坚胜利的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需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反映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建设情况的综合实力,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体实力需要各级微观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执政能力来体现。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微观基础组织,是贯彻落实执政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基层单位,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农村落地落实的基层战斗堡垒,是中国共产党与基层民众加强联络的中间站。为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扎实打牢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中间站,并始终围绕人民大众关心、关注、关切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工作,切实在农村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使其成为农村社会坚定拥护、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力量,不断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基层执政地位,从而引导农民不断提升对我国社会政治系统和政治运行机制的理解、支持和认同。
政治认同是由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人们在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对政治客体产生的一种情感归属,其对于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和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政治认同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政治现象,是反映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即政治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诉求对特定时期政治客体(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规则等)的支持和运作而做出的一种融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判、政治参与于一体的主观政治心理反应和现实政治行为表现,反映了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后到实践的逐步上升的演化发展过程,因而其不仅是意识范畴,也是实践范畴。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关于政治认同的概念有其独到的见解,其指出“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政治认同是指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主体在明确自己政治身份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政治诉求,把自己归属于某一政党、某一组织或某一团体,并自觉按所属组织的要求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进而对政治组织产生心理归属,并进一步积极参与该政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政治认同就是公民个人或群体基于一定的政治诉求或者政治利益对政治系统、政治规则、政治结构等有序运行的认可、支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倾向和客观行为表现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政治认同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绩效认同,也称利益认同。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因而,人类所追求的政治利益能够促使人类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所谓绩效认同是指有序运行的政治系统不仅能够满足政治主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而且能够尽可能公平、公正分配社会资源和价值,从而尽可能满足政治主体的心理需求,保证政治主体从心理上拥护和支持社会制度的有序运行,实现社会良性治理。二是制度认同,健全的社会制度可以为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社会制度得到民众认可和支持的前提是社会制度的公正性或正当性。“一种制度具有公正性才会产生权威性,制度有了权威性,人们才会产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2]。所以,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才会使政治主体自觉增进对政治制度的信赖,进而将其转化为规范和约束自身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这样政治主体才能够自觉履行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三是价值认同,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认同,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政治价值基础上,需要以共同崇尚的政治价值为支撑。价值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有序治理的最深层、最广泛、最持久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通常讲的价值认同,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认同。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群体所推崇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定要能够满足多样化主体的利益追求,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普惠性,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根据群众诉求、社会实践发展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才能不断满足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给社会大部分群体带来真情实感的利益,否则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死板僵化的理论,终将被时代、被人民所抛弃。总之,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要经历一个从绩效认同到制度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整合绩效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以此增强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进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自觉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求解放、求独立的历史重任,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的斗争后,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发生变化,实现从一个长期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的党成为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的执政党的转变。时代背景的转换、历史条件的变更,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顺利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第二大历史任务,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在革命中增强执政本领,锤炼执政能力,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我国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便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并将其写入党章。此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8月在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大会上,胡锦涛围绕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七个方面,系统阐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应着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奋斗目标,并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含义做出了重要阐释,即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家制定和实施具有共同约束力的法律规章制度等,通过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合理的领导方式,积极动员和广泛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国家事务,有效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我国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为指引我们全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党章中指出:“‘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写入党章,既是对我们党执政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客观阐述,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监督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4]。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方面的领导能力和建设能力,其明确了党长期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制度安排,也为党的建设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根本要求。
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即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中共中央提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相关要求,遵照实施和严格执行我国具有共同约束力的法律规章制度等,通过制定日臻完善的领导制度和运用恰如其分的领导方式,进而积极呼吁并广泛组织村民依法依规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各项事务,有效进行农村基层治理,旨在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瞬息万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在不断向前发展,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执政理念在与时俱进,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言犹在耳,时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的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从未更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强国之梦、民族之兴、人民之福的宏伟目标,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时刻肩负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使命。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贯彻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的基层组织单位,为此,我们要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民谋福、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增强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支持和拥护,不断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行为的支持和拥护,是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评估依据;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为了满足农村政治主体对村委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促使农村民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产生政治信赖,进而增强农村民众的政治认同,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增强村民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构件,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联。
政治认同是权衡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否满意的试金石。政治认同的关键是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合法性的获得是公民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政治系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加强公民对政治结构、政治体系、政治规则的认可、信赖和支持,进而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公民是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参与政治活动的成效是直接影响政治社会化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执政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制度、执政行为等的基层组织单位,是沟通执政党与基层社会群体之间的桥梁。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行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处理村委事务遵循的执政理念和运用的执政方式会产生主观的价值判断,其中积极的心理依赖和支持能够促使村民产生积极的参政行为,消极的心理反抗或抵制会让农民产生消极的行为反抗,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围绕困扰农民、阻扰农村、妨碍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解农民所忧、行农民所望,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进而引导村民认可、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增进农民的政治认同,为此执政党的执政成果能否顺利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社会个体,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所以,公民政治认同程度的强弱是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和执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如果公民政治认同度高,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执政建设水平高,当然,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不能满足现状、消极懈怠,反而更应根据社会实践和人民意愿不断锤炼自身的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水平,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面前,接受考验、奋勇向前;如果公民政治认同度低,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弱或者已经背离人民意愿,长此以往,农村村民不仅内心抵触、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行为,而且还会进一步削弱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威信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国家长期繁荣稳定向前发展,而且也会打击农村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基层民众政治认同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地位存在的前提就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使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社会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各个体间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行为等要符合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执政实践要时刻遵循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更加广泛、更高水平的利益诉求,才能更深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是沟通执政党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密围绕村民关心关注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开展建设工作,真正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小处、落到细处、落到实处,使村民在真切感受执政党关怀和关切中,真正成为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基层享有者,以此不断巩固并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切实保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总之,提升并不断强化农民的政治认同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最终目的,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提升执政水平,引导村民认可、支持党组织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决策,进而强化村民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两者之间除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外,两者之间还有诸多的契合点,即政治认同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都把中国共产党在三次历史性飞跃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都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永续发展的价值遵循,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长期要完成的宏伟目标。
第一,共同的指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村民政治认同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实践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发展的行动指导。村民政治认同是指村民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政治体制机制运行的认可和支持。村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即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村民不断加强对农村基层事务的治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村民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得以彰显和巩固,进而增强村民的政治认同。农村基层党组织锻炼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水平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现实问题、严峻挑战、巨大考验,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理应以科学先进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因而,两者均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开展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第二,根本的价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村民政治认同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根本价值遵循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民在参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获取对政治体制机制运行的认知,依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执政党主张的政治体制机制产生主观价值判断,如果执政党运行的政治体制机制符合人民诉求,时刻把人民放在首位,能始终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进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便能赢得公民的认可和支持,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反之亦然。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解决村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境,进而赢得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此,在农村社会发展的执政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锤炼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水平,使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得以在基层真正贯彻、落实,使基层村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进而赢得广大农村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以期为基层党组织和执政党建设提供力量源泉和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否则基层党组织便会失去基层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久而久之,执政党也会丧失自己的执政基础和执政的合法性地位。
第三,最终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村民政治认同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实践最终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奋斗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业大丰收国家则强盛,农村治安好国家则安定,农民很富有国家则富饶。中共中央反复强调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实现全面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是否增收、农村是否安定、农民是否富裕,事关执政党合法性基础的坚不可摧,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因此,增强村民的执政认同,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有助于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推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基层党组织等的建设,鼓励村民不懈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战斗堡垒,是组织和带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加强乡村治理、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基层组织,所以,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提升组织执政水平和锤炼组织执政能力等,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自觉担负起号召和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奋力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自觉融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的落地实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长远目标的历史潮流。
当前,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中国各领域各区域均有条不紊地加速发展。而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农村社会全方位建设协调有序推进。然而,国际国内瞬息万变的发展局势,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能否顺应形势,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政治认同视域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助力村民创造美好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利益是社会成员满足政治诉求、进行政治活动的根本推动力量。满足社会成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是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增进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动力。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我党便义不容辞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在干革命、兴建设、抓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始终高度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之时,应时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当前困扰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诸多问题,在做大社会主义发展成果这块蛋糕的同时,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尽可能把社会主义发展成果这块蛋糕分配好,将国家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送进千家万户,助力村民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村民的政治主人翁意识,增强村民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视域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运行和创新能力,进而为农村基层组织政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规则是公民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为行使一定的政治权力,履行政治义务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指政治制度领域方面的规章章程。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村民长期参政议政的习惯,农村居民政治文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意识普遍偏低,村民对自身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以及所处的政治主体地位认知比较模糊,致使村民缺乏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改善农村村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需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党务公开,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接受村民对村委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运行和制度创新能力,保障村民行使政治选举、政治表决、政治监督等基本的民主权利,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围等。总之,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政治制度和创新制度的能力,保障村民正确行使政治权力,履行政治义务,鼓励村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增进村民对国家政治体系运行的认同。
政治认同视域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助力农村先进文化发展,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引领能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反映公民对社会主流价值、政治观点、执政理念、政治原则等所产生的情感倾向和行为支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民众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复杂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追求的利益取向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治合法性和提升执政权威性的思想基础,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发挥社会合力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多样化传播途径,借助新型媒体平台等载体,以村规民约、村落文化等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反映村民意愿的意识形态内化为村民的情感认同、外化为村民的行为习惯,旨在引导村民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进而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能力。村民对执政党执政绩效的认可、政治体系运转的支持、政党终极目标的拥护将成为村民增进政治认同的主要形式,总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有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运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村民不断增进政治认同的能力,进而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思想基础。
政治认同视域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一个国家执政党能力的高低,关乎其引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发展的能力,关乎执政党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而得以永续存在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执政党,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置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即执政党组织的整体执政能力,其中执政党组织是由不同层级的党组织所构成,因而,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不同层级的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高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执政的微观层级,是政党执政绩效在社会中得以发挥和延伸的重要因素,是政党执政的草根基础”[6],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基层民众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基层战斗堡垒。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立足于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党执政的合法性源于人民群众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可和支持,源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制定的关于各个方面政治体制机制的认同。无论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农民始终是我党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要想始终赢得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拥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以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时刻维护好和落实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建设,以此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政治认同视域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有效引导农民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农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环保理念,加之农民乱砍滥伐、乱倒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农村环境急转直下,这与我国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理念相悖。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用“两山”理论和新发展理念等先进生态发展思想武装头脑,教育村民,引导村民不断提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引导村民合理、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农村产业和改善农村环境有机结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的地方农村产业。总之,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也是权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要深刻领会我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同时,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实践,在与村民携手构建美丽乡村,共享时代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村民的政治认同感。
总之,党中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农村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广泛动员和组织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打通国家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一定要充分发挥响应中央号召、贯彻落实政策、动员群众参与的作用,否则,农民参与政治生活意识的降低、行为的缺失,会影响村民的政治认同度,势必动摇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与国家长久的安定巩固。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进而增强村民的政治认同这一现实课题,需要我们以坚韧的恒心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