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颖超 高继国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世界历史是在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表明世界是由孤立封闭的状态走向各个民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理论所寻求的价值旨归,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近年来中国从未停止过改革的步伐,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博会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部分符合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过程,在进博会这样一个平台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成果。进博会的基本理念与成果同时也符合世界历史理论中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色彩,推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自由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迅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以及带来机器上的大生产,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快速发展,同时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肩负起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重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根本动力
发生在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的事件使人们不再受制于地域的限制,人们认识到整个世界不只是自己生存的局部空间,而是整个全球范围。这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随着地域的突破逐步扩展到全球,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原料的全球获取、殖民地的建立以及奴隶贸易等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出现。伴随资本主义这一生产方式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出现,工场手工业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代替,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提高,得到了迅猛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2、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阶级条件
在自由资本主义的背景下,机器大生产在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发展,无产阶级也随之发展起来。两大阶级之间形成了绝对的对立,矛盾尖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形成对抗,并不断向全世界扩展,历史逐步向世界历史发展。资产阶级要想实现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是绝不可能的,只能依靠无产阶级通过自觉的斗争反抗资产阶级的残酷统治,才能实现世界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创造了自身发展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重要阶级条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基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共产主义,让人们达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状态。
1、世界历史理论中世界从孤立封闭迈向开放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手工业,整个社会围绕机器和生产的需要进行社会分工,每一个人从事生产链中的一个小的部分,社会化的大分工形成。
当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发展到超过本国劳动人民的需求时,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来满足本国过量的产品的销售。与此同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他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外市场,在寻求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同时,也将本国的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生产转变为世界性的生产,消费转变为世界性的消费,国际分工形成,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孤立封闭的民族历史转变为民族间、国家间的开放的世界历史[2]。在机器大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不再依赖于本国的市场,相反,它扩大了国家之间和世界各国内部的分工,形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交往。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全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彼此相互交流合作,世界性的贸易形成,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3]。
2、世界历史理论追求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出发点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地位的真正获得,以人的现实生活进行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体现了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问题的人文关怀[4]。
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人的劳动属于异化劳动,资本家持续不断地对剩余价值进行追求,对于广大的工人来说,资本家则对他们不断地进行榨取和剥削,人们的生产和物质精神产品成为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人,人失去能动性,从而对事物形成依赖[5]。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受到资本的奴役和压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个性发展不能得到满足,发展呈现出片面性,有时会出现畸形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客观上人类仍然向全面发展迈出了一步,从民族性地域性的人到世界历史性的人,在全球范围中进行普遍的交流[6]。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文明绝对摆脱了支配它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己力量,打造属于它的“真正人的历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7]。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己力量消失,自由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世界历史理论以共产主义的建立为目的,只有建立在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体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人文向度[4]。
截止到2020年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进博会,三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迎来新的机会。进博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经济上呈现向上的态势
通过三届进博会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从累计意向成交额来看,首届进博会为578.3亿美元,第二届显示为711.3亿美元,相比于首届增长23%,第三届进博会统计为726.2亿美元,对比上一届增长2.1%。纵观三届进博会来看,累计意向成交额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从展览面积来看,由首届的30万平方米到33万平方米最后到近3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每届以将近3万平方米不断增长。进博会的举办推动了中国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上整体呈现出向上的态势。
2021年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截止到4月18日,其报名签约面积相比规划面积已经超过了70%。截止到5月10日,在第四届进博会已公布的企业名单中,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到进博会这一国际展会当中,并且它们的数量占到了已公布企业的一半左右。让展商成为进博会的投资商,让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其中,双方共同成长,经济不断获得增长。
2、政治上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提供帮助
在进博会的会场上,“长三角身影”出现在很多地方,进博会将会为长三角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提升该区域的国际影响力。在第二届进博会上,青浦区委及区政府着眼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提出了青东联动发展的重要的抉择。第三届进博会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进博会二者之间不断融合与促进,在进博会上对一系列的尖端设备进行购买从而对长三角区域进行建设,很多的外资企业也深化了在长三角区域的投资,同时进博会为长三角区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水平的科技上的供给。
进博会这一平台在不断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从而助力这一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在第四届进博会上,相信这一国际盛会的溢出效应将会继续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3、文化上不断得到重视
进博会这一全球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不仅是各个国家和企业经济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借鉴的重要平台。各国在进博会的平台不断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第二届进博会上,我国首次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这一对文化进行展示的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增设了人文交流活动展区,在这里有四个展区对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进行展示,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即将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上,将首次打造文化板块,将这一板块作为重点打造的对象以此来实现它所具有的高附加值,一系列的文博类IP如大英博物馆等都将会出现在第四届进博会上。进博会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及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文化板块的重视进一步增进了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文化板块的地位也将会在未来的进博会上不断地增强,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代产生了新的问题。进博会的实践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博会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进博会秉持“新经济,共享未来”的主题经典口号,将强化推动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它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开放的水平。在进博会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国家展,有来自各个国家的企业积极参加,为各国打造了一个经济上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拥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会。许多国外企业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拓宽了中国的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通过这一平台在转型升级方面探寻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一全球商品经贸盛会上,全球多个企业与中国签订商业合作协议,中国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实现国内国外市场的联通。中国用自身强有力的一系列行动坚决表明必将对外开放进行到底,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实践。
进博会通过各国企业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进博会为各国创新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进博会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新技术实现、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形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全球首发”“中国首产”的产品在进博会上琳琅满目。在生活领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型创新模式的技术持续更新推动了消费的升级;在产业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博会创新地将展会与论坛相结合,相互配套进行。在进博会举办期间,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也在同步进行,展会交流的是商品和服务,论坛交流的是思想和文化。展会和论坛相结合,商业和文化交融,创新了活动举办的形式,进博会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进博会的举办吸引全球各个国家积极参与其中,各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经济上互相交流与合作,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彼此之间贸易上的合作与交流。在进博会上,我国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多个不同的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这一盛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将本国产品走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为推动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在进博会上搭建了跨境电商展销平台,部分国家和上百家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将本国优秀的品牌和产品带入中国市场,实现贸易形式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同时,为助力和保障进博会的顺利进行,我国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案。中国工商银行服务三届进博会,制定与进博会相配套的金融服务,工行多家网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提供一系列来自线下的金融服务。工行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活动与非洲、中东一些地区进行经贸洽谈,为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帮助。
我国作为进博会的主办方,在这一平台上传达出中国的声音。我国用自身的行动向世界表明我国支持全球化,为推动全球化不断做出努力,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将现实中的个人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立足于现实的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需要,进博会的开展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进博会这一开放过程中,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来自诸多国家的知名企业报名参展进博会,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大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拥有了高质量、多样化的消费需要。进博会设立了多个展区,为人们展示了各类世界一流产品和服务,在消费品展区一系列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先进产品首次亮相,人们还可以亲身体验各类新产品,消费者直接接触了全球顶尖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为更强调品质、更注重健康、更讲究享受的新的消费理念提供了便利,为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利好,诠释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进博会上,人们与世界相遇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当下,同时又展望了未来,打开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从纵向维度看,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物质生产和实践积累的过程,从横向维度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依靠联系和交往的过程[5]。这场以大众群体为主体的展会是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努力回应,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角度来分析进博会,可以看出进博会不只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对这一理论的超越以及创新性的实践。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地球村,未来世界依然会朝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但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着我国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依然体现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博会的举办符合当今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从实践路径、实践主体和实践方式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实践和创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资本的扩张与交往的扩大为发展的动力,共产主义的建立为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彻底解放。共产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存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会受到商品剩余价值的压迫,不会被资本所奴役,同时也不会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真正实现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8]。马克思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向往的社会,但如何实现这一蓝图,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进博会既是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我国做出的努力,也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前进的实际行动。进博会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实践和创新,它立足于当今世界物质发展的基础,为应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提出的中国方案。进博会是中国进一步推进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策方式,是我国为与全球各国合作发展做出的努力。进博会的举行,我国秉承互惠共赢的合作理念,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世界市场,各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彼此之间开通合作的新路径,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合作。进博会的举办使得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进一步满足了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
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下创造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实践主体,而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己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9]。在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中呈现出两者之间的无法解决的深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只有冲破过去的旧的世界,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无产阶级才能够获得自身的解放。
总的来看整个世界之前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当前正逐步向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转变,同时“两大阶级”仍处于不断地争权夺利中,但矛盾已经相对更加缓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才是全球各个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进博会是应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现实举措,进博会的开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各国纷纷参与其中,与大家共享经济之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各国共同实现发展和进步。进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世界各国人民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共产主义为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始终需要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抗来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彼此有着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无产阶级要想成为统治阶级,只有通过彻底的阶级斗争来完成。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利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无产阶级将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推倒,从而迈进共产主义社会。
当今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整个世界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历史理论中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博会提出了互惠共赢的合作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有着资源方面、环境方面和人口方面的各种问题以及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应对现如今的问题和局面,每个国家都需要运用自身的力量共同来应对,不存在独身于整个世界之外的国家,各国只有搁置争议、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难题,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10]。同时进博会上不同国家有着独特的代表自身先进水平和民族特色的产品和技术,各国之间相互合作,广泛交流,充分利用各国的先进成果,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进博会是通过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惠共赢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它是历史从孤立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进博会的举办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把握与当代实践和创新,一方面进博会是一场面向整个世界的盛会,整个世界中的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进博会体现了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追求人的幸福,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博会是中国面对21世纪的世界问题实施的中国方案,在这一平台上,各个国家积极展示近年来发展的一系列的成果,不断开展合作交流,既继承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使这一理论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