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奇观视角下文化体验类真人秀解析
——以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为例

2021-12-02 21:08刘鹏程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故宫文创文化

文/刘鹏程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他在《媒体奇观》一书中,将“媒体奇观”定义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①。媒介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电视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绚烂多彩,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媒介文化和消费主义奇观。大众传播媒体利用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制造和传播具有典型时代文化特征和新潮文化价值观的音视频材料,营造出一种浪潮,甚至是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态度和行为,如此就形成了媒体奇观现象。在本世纪初,《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火爆,不仅收视火爆,更引发了短信投票、声讯电话的消费热潮。互联网环境中,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不断交融,加速了内容生产和传播效率,生成了诸多现象级节目。2020年10月,北京卫视推出了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建立起“明星+文创设计师+故宫专家”三方协作的新形式,将故宫的文化属性重新摆入大众视野,掀起国潮新风尚,形成了独特的媒体奇观。

一、《上新了·故宫》建构的奇观内容分析

《上新了·故宫》是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华传文化联合出品的季播文化创新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播出了三季节目,基本形式是节目组发布任务,嘉宾在专家的帮助下寻找线索,发现文创灵感,找到文创思路,创新性地将历史文化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作为一档样式年轻化、话语通俗不失严肃、节目内涵丰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充分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制造出了角色奇观、视听奇观和消费奇观,重新唤起观众关于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

(一)角色奇观——精心设置人物群像,推动双重叙事

凯尔纳指出:“媒体奇观是名人文化,它为受众提供了时尚、外形和人格的角色模型。”②人物是真人秀中的行动主体,是真人秀叙事的核心元素。经过三季节目的演化,《上新了·故宫》节目叙事角色可概括为“2+1+X+Y+Z”模式,这是一种固定叙事角色与灵活叙事角色组合的双重叙事。

固定叙事角色有三类,包括两位“文创新品开发员”和一个拟人化的形象。三季节目先后邀请邓伦、张鲁一、周一围、魏晨等明星担任“文创新品开发员”充当探索者的角色参与节目,带领“飞行嘉宾”,在故宫专家的帮助下寻宝探秘,挖掘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每期节目都会抛出轻松活泼的问题,如“乾隆皇帝究竟有多爱盖章”等,在故宫中探寻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文创产品创意的过程。为了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节目还借用故宫中猫的形象,设置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御猫鲁班”来担任补充解说员的角色,用萌趣可爱的声音补充知识和回顾性的内容。这些叙事角色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同时,还有灵活叙事角色作为补充。

灵活叙事角色有三类,包括演艺人员飞行嘉宾X,负责引领、解答嘉宾疑问的故宫工作人员Y以及文创设计师Z。飞行嘉宾先后由关晓彤、蔡少芬、陈建斌、邬君梅等人担任,他们既有稳定的粉丝群体,又有一部分是热门古装影视剧的演员,自带角色符号。故宫工作人员则是担任为帮助嘉宾完成任务、实现文化传播而设置的文化普及者、解密者的角色。选择故宫工作者担任,既能保证文化传播的严肃性,又能提高节目的观赏性。文创设计师这一角色在三季节目中的转变最为突出。前两季节目中,他们仅仅作为设计人员,出现在节目最后。但在第三季节目中,这一角色从开篇便已出现,他们与新品开发员和嘉宾组队,展开比拼,在文创设计的同时也形成了竞争机制,使节目更具观赏性。

在2020年12月12日的这期节目里,固定叙事角色由邓伦(文创新品开发员)、魏晨(文创新品开发员)、蔡明(飞行嘉宾)担任,邓伦和魏晨是知名青年演员,能够帮助节目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蔡明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也是一个“老北京”,自带喜剧的元素和符号。故宫专家则是出现了四位:分别是杨红、刘仁皓、候时拓、李永华,他们帮助嘉宾完成任务,承担着文化普及者、解密者的角色。文创设计师则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的两个团队,他们就节目组发布的艾灸仪主题,设计文创产品,经过设计思路阐述、互相提问答辩、评委点评等环节,最终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川美设计上新成功。

(二)视听奇观——沉浸式体验场景搭建

视听奇观主要在于利用视听元素,抓住观众的视听感受,从而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的基础。《上新了·故宫》三季节目在视觉、听觉上为观众搭建了精美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视觉上,该节目选取故宫实景拍摄。特别是选取了一批未开放但极具文化价值的区域,为观众提供了不同寻常的观赏视角。节目中穿插历史事件、人物、文物相关的文本史料,运用特效、旁白等方式重现历史时空。在讲述国宝级文物和古代生活场景时,采用实景拍摄加动画展示的方式。嘉宾情景演绎时,在服装、道具上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甚至连演员的化妆都是有据可考的。比如在2020年12月12日的这期节目中,还原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故宫第一次测绘的场景,魏晨扮演的第一代故宫人所穿服饰、测绘使用的工具均是根据画像或资料记载穿搭的,激发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视音乐是电视视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音乐有音乐艺术的规律可循,却又要纳入电视形式的轨道,而二者的结合又不应是生硬地拼凑和填充,需要的是有机的融合。”③《上新了·故宫》节目以同名主题曲结尾,歌曲节奏明快,歌词符合青年人语言习惯,“嗨故宫跟青春约起来,别见外欢笑会拥戴”,点明主题。节目中背景音乐以主题曲伴奏和变奏为主,观众能够迅速记住这段复现度极高的音乐,其他背景音乐多为传统乐器演奏,与画面中的故宫美景相得益彰。在专家讲解建筑、书画作品等文物时,背景音乐激昂震撼,雄浑的音色和宽厚舒展的旋律,尽显我国历史宏伟磅礴的东方气韵。

(三)消费奇观——激活宫廷文化IP文创衍生品市场

电视自问世以来,一直充当着推广消费文化奇观的工具。如今,不断创新的节目样式和内容,已经成为电视推广消费奇观的重要工具。节目采用互动设计文创产品的形式。每期设置一个主题,邀请设计师为故宫这一文化IP设计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融合戏曲、福寿和故宫建筑等文化元素,上新了国风卫衣、保温杯、祥瑞手办等样式精美、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依靠线上遴选设计方案和线下体验模式,发现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商业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文化体验类真人秀媒介奇观生成的动因

(一)收视效果和经济利益驱动

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的数据,是评价一档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面对节目制作成本的增加、年轻观众大规模向网络媒体迁移、电视开机率及收视率每况愈下等现状,各大广播电视台争相提高制作水平和节目内涵,为广大观众奉上休闲大餐。经过节目市场检验,基于本土、能够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且具有观赏性的综艺节目,能带来更高的收视率。随着广播电视媒介商业化浪潮的不断加剧,电视节目制作、宣传、发行对冠名、赞助等广告收入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高收视率的节目更易吸引优质广告客户,丰厚广告收入能够有效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根据CSM59城收视数据统计,自《上新了·故宫》播出以来收视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前列,表现不俗。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逐步成为综艺节目新热点。

北京卫视向来重视节目文化价值的体现,从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多方位创新,推出《传承者》系列、《中国故事大会》系列、《我在颐和园等你》系列等多档雄踞收视排行榜前列的现象级综艺节目。随着节目的播出,《上新了·故宫》运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通过京东“上新了·故宫生活馆”店铺、淘宝“上新了文创”旗舰店等线上销售渠道及故宫内线下体验店销售文创产品实现商业变现。这既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念,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主题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巧妙表达

《上新了·故宫》以故宫寻宝和文创开发为核心,联合故宫一线工作专家探寻珍贵文物,解读其背后的传奇故事,为故宫文创产品开发寻找思路。在节目第二季,节目透过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揭秘故宫所藏的五千年历史,使“故宫文化”得以全面解锁。在第三季中,节目在文创线索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倡导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科学发展理念。总体来说,三季节目通过传播传统文化,唤醒观众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媒体对消费主义体验的迎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倾向更加多元,观众看电视的目的已经不仅是日常消遣和放松身心,这就意味着媒体需要制造新的景观来满足电视观众更为复杂的心理和审美诉求。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综艺节目,不仅要传达主题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还要制造眼球效应、吸引观众注意,同时满足窥探心理、审美心理等复杂心理诉求。《上新了·故宫》节目旨在“把六百年历史的厚重文化宝藏向大众进行揭秘性地开放,通过一种年轻人喜欢、活泼时尚的方式传递出来,实现了温故知新”④。节目利用叙事和视听艺术手段构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广告和宣发手段引导观众体验消费主义快感。

三、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启示

(一)要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时下较为热门的综艺节目模式,包含真人秀、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在“文化自信”政策和“限娱令”等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从文字、诗词、戏曲等文化精髓中提炼素材、获取灵感才是电视节目正确发展之路,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又能在国际传播中推广中华文化,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要抓住年轻群体,扩大传播范围

互联网媒介语境下,大量年轻受众被网络媒体吸引,“网生内容”正在全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碎片化的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正在强有力地冲击着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多屏时代,节目制作和播出都要尽量照顾到受众的收看习惯和喜好。通过年轻化的语言、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元素提高用户黏度,让电视节目“触网”打造全媒体内容。北京卫视与爱奇艺合作,将其作为《上新了·故宫》独家网络播出平台,并推出会员加长版,微博“#上新了故宫#”话题获得超1763.8万次讨论和超59.6亿阅读量,今日头条开辟“国潮”专区讨论,天猫“国潮”频道上线文创众筹。

(三)要增强互文性,扩大主流IP影响力

故宫、长城、颐和园等一大批传统文化符号已经转变成为具有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的IP。这一方面,故宫起步较早,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手游、文创产品等都非常丰富,观众可以在众多资源中找到互文,《上新了·故宫》节目就利用清宫题材电视剧中的情节形成互文,比如在讲到御花园时,借用知名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的“御花园选秀”的情节,说明了御花园的大小、方位和主要功用。可见,故宫已经作为一个古代皇家宫殿群的象征符号,初步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故事世界”继而成为可以被借鉴的“故宫IP模式”。《我在颐和园等你》《登场了敦煌》等一系列传统文化题材的综艺节目也正在积极促成传统文化IP的生成和发展,不断扩大传统文化IP影响力。

结语

近年来,现象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奇观层出不穷。《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电视节目火爆荧屏,一方面是政府、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群众的积极引导,以应对时下年轻人在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中的迷失,也是人民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渴望亲近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媒体有意识地利用故宫、颐和园、敦煌等传统文化IP,提高节目文化内涵,拉近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年轻人的关系,抢占文创产品、节目衍生品市场。这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策划制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在帮助观众重构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受众融合,在跨屏互动的基础上进行跨媒介叙事,通过增强节目的互文性,形成“故事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展示文化魅力。

注释:

①〔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②〔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高廷智:《电视音乐音响》,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④北晚新视觉:《〈上新了·故宫〉成文化节目“爆款”导演毛嘉如何温“故”知新》,https://www.takefoto.cn/viewnews-1621890.html,2018年11月16日。

猜你喜欢
故宫文创文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雪中故宫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谁远谁近?
故宫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