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艺术特色

2021-12-02 21:08文/王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蔡元培陈独秀

文/王 宁 王 勇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于2021年2月1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该剧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展播作品,在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表现革命先驱者坚定信念的思想性,兼顾电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性基础上,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全景式地向观众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特殊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全过程。全剧主要围绕“觉醒”二字,形象传神地塑造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众多曾经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伟人群像,真实还原了革命先驱的精神风貌,再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心系祖国的热血青年为动荡混乱的旧中国探索新方向的峥嵘岁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觉醒年代》用独特的艺术手法为观众们带来了精神和文化的视觉盛宴,下面主要从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塑造、隐喻的作用、视听特效艺术等方面分析《觉醒年代》的艺术特色。

一、富有生活气息的宏大叙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无数的穷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吸收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众多革命者们在黑暗中为求得一条能拯救中国的道路而努力奋斗。作为一部既要反映历史又要传递信仰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表现建党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曲折时并没有将严肃的政治作为该剧唯一的色彩,而是从细节入手,用平淡真实的生活情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整部剧的氛围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基调。真实的生活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这样的情节处理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李大钊、陈独秀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杰出人物,他们无疑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财富的生产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该剧中许多先进的政治观点和进步思想同样也进入到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中。剧中的李大钊在除夕带了年货看望工友葛树贵,并且与村里的农民和工友一同包饺子过新年,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工人们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讲述工人阶级政党时,每一个工人脸上的表情都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导演正是用这种群像式的镜头表现出李大钊不仅给工人们带来了年货,更是给更广大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思想和理念注入了人民的气息和生活的厚重,将爱国之情从个人的理想抱负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剧中陈独秀回国后首次提出创办《青年杂志》的一幕中,他提出要通过开展文化启蒙运动改造国人思想来拯救中国,这个决定的提出在历史上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陈独秀等众多革命先驱谈话的场景被设置在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庭院当中,盆植、茶杯、糕点、砖瓦等意象点缀这一场激情澎湃的谈话。其中陈独秀一边听取他人见解,还一边吃着花生,营造了一种好似日常生活中好友攀谈的轻松氛围。谈话过程中时而穿插厨房中烧火做饭的画面,充满激情的革命理论与柴火炊烟交相呼应。这一段历史被鲜活又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得观众们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伟人的平民视角了解这段历史。

二、丰满的人物群像

“表现革命领袖过人的智慧和英明的决策甚至为某些人物赋予一种神话色彩,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塑造领袖人物时常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就使得领袖人物形象单一、概念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符号。”①但在《觉醒年代》中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丰满,每一个人物不光只有历史中的革命光辉,也有生活中的自我情绪,使观众对伟人的感受更加真实可感。我们不仅能从故事情节、人物表演中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挥斥方遒的革命热情和豪迈不群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从很多动作细节的刻画上了解到每个人的生活情趣。比如,蔡元培这一人物在历史上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德高望重,却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他们两人三次相见都是在陈独秀暂住的旅店。第一次在走廊相见,外面大雪纷飞,二人一见如故,运用升格手法情景交融中表现了亲切的关系。进屋后蔡元培首先拍了拍陈独秀身上的雪,这个细微的动作体现出蔡元培的礼贤下士;第二次蔡元培在陈独秀门外坐着独自等待,外面的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伙计们在忙碌着。内景外景动静结合交相呼应,对比突出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心理;第三次见面时,出现了很多蔡元培上楼梯的特写镜头,一系列的动作特写能够更加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在整部剧中,无论是对同仁还是对朋友或是对学生,蔡元培都会鞠躬,这体现的是蔡元培的修养和谦逊。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活中的蔡元培会在家里一边泡脚一边唱戏,也会和同学们一起晨练跑步。这样多方位地展现将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塑造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涵养,刚毅活泼又不失生活情趣的老人,不仅打破了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单一概念化的扁平形象,而且拉近了观众们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提升了观众的心理期待,让更多人有兴趣去了解革命历史,去体悟革命先驱的内心与精神。

《觉醒年代》还群像式地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人物。比如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李大钊、陈独秀,受新文化鼓舞的革命青年毛泽东、陈延年,主张文化复古的辜鸿铭、黄侃,代表保皇派的张勋等,还有工人葛树贵、学生郭心刚等人。陈独秀在大力推广新文化的同时也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作为北大同仁的辜鸿铭在文化方面反对陈独秀,尽管在剧中经常出现二人争论的情节,以及将辜鸿铭塑造成了一个仍然梳着长辫、鼓吹尊孔复古、随身携带仆人的带有封建余味的顽固守旧派典型;但是在面对北大解聘外籍教员风波一事时,辜鸿铭还是选择和陈独秀站在一起,奋力保卫北大的权益。这种带有辩证和对比的人物群像的确立独到地反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思想的生长状况,表达出思想启蒙和文化运动对于革命开展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孕育之时先驱们敢为人先的高贵品质。

三、极富感染力的细节隐喻

《觉醒年代》中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精心设计的,正是因为这部电视剧表现的故事有着先天的文化内涵,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这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剧中有很多充满隐喻性和多义性的设计。该剧导演张永新曾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解密了部分剧中镜头符号背后试图表达的思想深意。“他希望通过艺术化的视觉符号,让观众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的思考。”②在第一集刚开始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一队骆驼商队,用大仰角的拍摄角度从下往上拍摄,骆驼的脚掌覆盖了几乎整个画面,这里也通过音画同步的方式隐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伴随画外音的讲述,驼队进入北京城,这里又用大量的慢镜头和特写镜头渲染路上的车辙。自秦朝大一统开始,中国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辙,规定车子上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为六尺,使全国车轮距离相同,称为“车同轨”。因此,在剧中出现了有的车还能继续走在古老的车轨上,但有的车却不能,而最后骆驼的脚印缓慢覆盖着古老的车轨进入北京。这一幕表面上是在表现民国初期的社会景象,实际上背后隐喻古老的中国已经无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一成不变的车辙无法带领中国进步,外来的骆驼象征着国外先进的思想,这也预示着新文化运动并非历史的偶然,一批先进的思想者和革命者将为中国的前进寻找新的道路,这条路就是觉醒之路。全剧开篇之时运用隐喻性的画面渲染,揭示了《觉醒年代》的主旨。

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受邀到上海震旦学院发表演讲,为了让刻画更加传神,《觉醒年代》在镜头中多次出现话筒上的蚂蚁,伴随着陈独秀对于改造新一代青年慷慨激昂的演讲,那只蚂蚁不断向上攀爬。小小的蚂蚁就隐喻了一代新的思想正在鼓舞着当代的青年,虽然这股力量还很弱小,但是仍会不断发展,最终会获得历史上的话语权。剧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这样含义丰富的隐喻,比如陈独秀扔出去的青蛙后来又探出了水面,陈延年放生的蚂蚁,蔡元培办公室里的炸药等,有很多细节铺垫在叙事当中,这些隐喻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加大了戏剧的张力,对于这样一部本身带着革命热情的电视剧来说,影视艺术中独特的美学艺象,使历史更加鲜活,使更多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

四、精心雕琢的视听语言

《觉醒年代》在画面的雕琢方面可谓是独具匠心,剧中的很多镜头的呈现都带有电影画面的质感,都结合了艺术表现的真实和实际历史的真实。“艺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艺术的这种假定性,不但不会削弱它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的形象比实际的现实生活更加真实。”③毛泽东在剧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下着大雨的街头,在一条街道中,用六百多个群众演员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百态,为毛泽东的登场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雨中街道上鱼龙混杂,乞讨者、商贩、军人等众多的人物轮番出现,运动方向左右不一,镜头视角时远时近、忽高忽低,并且整个画面中带有朦胧的雾气,给人一种混乱嘈杂的视听感受。随后一个人的脚重重地踏进水里,溅起了高高的水花,毛泽东的背影在画面中央出现,音乐也由低沉突然转向高亢激昂,音画配合中,接连出现了一系列毛泽东的动作特写,升格的特效处理放慢了原本在奔跑的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放大了主体的动作,为毛泽东的出现创造了一种革命光辉和历史使命色彩。随后以毛泽东的视角为叙事视角,接连出现街边等待被卖的穷苦孩子和坐在汽车里吃三明治的富家子弟,对比蒙太奇的方式突出强调了旧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的严重,这一切社会的百态都贯穿在雨中毛泽东的奔跑中。并且在整个全景画面中,人群是向后的,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是向前奔跑逆流而上,这场戏中的每一帧都饱含着美感与情怀,浓墨重彩却又毫不失真地烘托出了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伟人出现的巨大意义。

剧中还有一场戏是陈独秀与钱玄同等人在北京雪中游陶然亭,伴随着古琴的旋律,亭外的红梅,漫天的大雪,三人在陶然亭中喝酒聊天。窗外的雪使用了电脑特效处理,增大了雪的大小和密度,营造了一种悠然的诗意。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喜欢吟诗饮酒,意境之美往往是读书人所追求的高雅气息,此情此景的建立也正烘托出了三人心中的炽热追求和傲然风骨。三人的谈话从一开始的互相谦虚到后面关于在北京创立《新青年》的宏伟设想,这些恰好作为了陈独秀决定同意蔡元培的邀请,并且将《新青年》搬到北京的契机,诗意化的处理为之后剧情的转折增添了一抹文学色彩。

导演张永新在采访中阐述:“这个故事最简单的描绘就是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因此,在这个讲述历史过程的电视剧中用到了版画作为一种多维度视角的呈现方式,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完美地契合了这部剧的时代感和年代感,遒劲有力的笔墨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些剧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转折点,带给观众更有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碰撞感的审美体验。

结语

“作为一门艺术,电视剧如何展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塑造和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及中国近代革命与现代化进程,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题。艺术总是在‘某一侧面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也在时代中雕刻着自身。”④《觉醒年代》用富有生活韵味的叙述方式,深入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多义性画面的强调和多元细腻的视听表现,带领观众们重温了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寻找道路就是《觉醒年代》的主旨,如今我们已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沧海巨变,精神永存。通过分析《觉醒年代》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发现,文艺创作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好的艺术作品应该体现广大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分析其艺术特色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那个被觉醒号角浸染的革命年代,同时对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们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创作革命历史文艺作品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周根红、欧阳宏生:《新世纪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美学创新》,《中国电视》2019年第10期。

②张赫、刘玮:《长城枣树车辙,〈觉醒年代〉细节含隐喻》,《新京报》2021年2月6日第7版。

③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④李茂华:《多元语境中革命历史的审美表达——新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综述》,《电影评介》2019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蔡元培陈独秀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蔡元培借衣服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