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兰 陈世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疫情很快被控制住。为了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全国高校和中小学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线上教育,引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自主学习。2020年4月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社会各个行业逐步复工复产,到2020年秋季,全国中小学已经基本复课。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完全消失,国外疫情仍然异常严峻,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国际交流和合作不可能完全中断,疫情随时可能发生反扑。一旦疫情复发,学校作为聚集度较高、覆盖家庭较广和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场所,一定会再次停课。
农村作为相对落后的地区,一直以来因为交通、经济、师资力量和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教育信息化滞后的现象[1]。此次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时起时伏,随时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国外流入或者季节性发作。那么,作为教育信息化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将会越拉越大,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因此,发现和研究农村教育信息化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并加以解决,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2]。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差,难以满足网络授课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基本的信息化设备是开展网络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教育部2020年5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8.4%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90.1%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数据非常喜人,但还是暴露出我国仍有一部分农村教学点和学校没有接入网络、信息化设备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疫情期间发掘出的在邻居屋外蹭网的儿童、在悬崖上听课的学生、在山上到处找信号不耽搁上课的教师等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太薄弱。
除了网络,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还暴露出其他的基础设施问题。例如:一些农村教师缺乏基础的信息化设备,比如电脑、耳麦、摄像头和移动白板等;一些农村教师虽然拥有教学设备,却不会使用,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可能出现几个孩子共用一个手机甚至没有手机使用的情况,无法保障他们的正常上课需求;等等。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影响教师在线备课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就目前来说,很多农村学校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配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与教材版本有差异,知识点结构与教材大纲也存在严重差异;或者只购买少部分教学资料,其余都是让教师自己做课堂教学课件。这就导致在疫情期间农村教师在备课时教育资源匮乏,整合存在很大困难,可供检索的资源极其有限。
教师由于获取资源的渠道有限,又舍不得掏钱购买大量资源,导致在线备课的内容比较片面和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简单做个PPT就开始讲课,他们大多习惯面对面授课,网络授课限制了他们的表达和情感交流,教学内容又枯燥单一,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城乡教师的综合素质原本就存在巨大的差距,大部分师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多跟不上城市教师的教学水平。疫情下的网络授课将继续加大这种失衡,加剧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不公平。
农村学校的领导对教育信息化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形同虚设农村学校的领导一般比较重视中高考的必考科目,对于信息技术等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单一,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潮流,还经常会被其他主科教师以各种理由侵占。相比一线城市小学就开设Python等编程语言,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太薄弱,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软件都没有掌握。在课外之余,尤其是疫情期间,当城市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新东方、学而思、有道精品课等平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农村学生只能局限于自己任课教师的耳提面命。长此以往,城乡差异必然进一步加大,进而产生数字鸿沟。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较低,难以适应在线教学在如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迭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很多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农村的教师,没有接触过网络授课,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在疫情期间出现一些教师“直播翻车”的情况。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直播授课时不小心开了美颜功能,学生大笑之余还将视频录制后发到了网上;一位政治教师直播授课时忘记开麦,尽管学生一直在发弹幕提醒他,但是因为不熟悉直播操作,这位教师还是“无声”地上了一节课。此外,有的教师下课后忘记关摄像头、直播时接收私人信息、穿着睡衣上课等不注意个人形象的尴尬事情时有发生。这些教师在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时也缺乏危机处理意识,通常草草关掉电脑了事,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总体说来,疫情期间农村教育信息化暴露出来的问题,既有硬件设施比如网络、计算机设备的问题,也有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观念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提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意见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尽力去缩小城乡差异,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
提高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保障户户通网络、家家有电脑,因此应优先保障农村校园网络建设,确保在特殊情况下至少能保障教师的备课、学生的自学以及职教人员的办公管理。此外,学校应给教师配备基本的网络授课硬件设施,如电脑、耳麦、摄像头和移动白板等。
另外,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扶植力度,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并且鼓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三大网络运营商对农村贫困学生实施免费或者费用减免的优惠和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对三大运营商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从而激发网络运营商扶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热情,确保偏远农村的学生能够顺利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加强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校本课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的必要补充,也是实施课程改革和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资源。此次新冠疫情,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更加凸显自身重要性。城市的学校大部分配备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不仅可以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足够的参考内容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学习。而农村学校在这一块则比较匮乏,只能凭借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教学背景来进行相对单一的教学。
农村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内创外联,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精品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应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地域和实践优势,尽量将校本课程与农村生产或者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将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与语文联系,将农业科技知识与生物课程结合,将家用电器维修与物理课程联系,并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同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培养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由于城乡之间师资水平相差悬殊,目前最可行的改善手段就是加强培训。
首先,要加强校级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意义和作用。农村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相对较少且经费有限,因此可以校校合作,组织学区或者跨学区的学校共同培训和学习,共享优质资源,也可以联合聘请专家或者名师举办讲座和开展指导。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传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促使教师在思想上改变,提升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本培训。校校合作由于场所限制等,注定只能培训骨干教师。因此,骨干教师学成后可以回校再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争取全方面地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
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师展开远程继续教育。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直播教学、录播课程等方式让农村教师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远程培训,既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又能帮助农村教师紧跟学科新动态、实现终身学习。远程培训能够最大化解决农村教师缺少优秀培训教师和优秀教学资源的弊端,或将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
加强农村地区家校合作,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后顾之忧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和交通滞后严重影响着家校合作。大部分家长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同时,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低,不善于与教师沟通,缺乏学业辅导的技巧和能力。然而,“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疫情期间,居家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然而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薄弱,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学习,通常会被网络游戏和影视所吸引,网络学习沦为网络娱乐。因此,这就需要家长监督和提醒,并保持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学校要大力宣传家校合作的好处,破除学生学习责任全在教师的陈旧观念,加强家长尤其是父母与学校的积极合作;也要破除家长闻网色变,认为使用电脑就是在玩游戏、不务正业的思想。在学生用电脑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家长加强监督,促使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和网络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等分享在线学习资源,以便营造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氛围;还可以丰富家校合作的方式,比如举办线上家长会和班会,开设育儿课堂、家校讲座等,加强家校沟通。
新冠疫情使农村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暴露无遗。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教师资源、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着手,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教育信息化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