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中蜀椒的方证研究与功效探讨

2021-12-02 17:15周天惠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1期
关键词:鳖甲升麻白术散

周天惠,田 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蜀椒,即产于蜀地的花椒。蜀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拉丁学名为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拉丁学名为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皮。在蜀椒中,以不含椒目(即花椒种子)者为佳。蜀椒作为药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发扬于医圣张仲景。《神农本草经》中说:“(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蜀椒在《伤寒论》中入方1次,即用于制作乌梅丸;在《金匮要略》中入方6次,分别用于制作乌头赤石脂丸、王不留行散、乌梅丸、升麻鳖甲汤、大建中汤、白术散。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乌梅丸为同一方,故蜀椒共入6方。纵观以上运用蜀椒的六组方药,可将其作用的脏腑定位于中下二焦之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并兼及足厥阴肝经。蜀椒的功效可归纳为温里散寒、通阳发散、引火下归三大方面。现分别论述如下。

1 温里散寒

笔者以蜀椒在经方中的地位粗略类之,将其温里散寒的功效再分为温中散寒止痛与温血活血散寒两方面。在发挥温中散寒止痛功效时,蜀椒在组方中处于君臣之位,力宏效专;在发挥温血活血散寒功效时,蜀椒在全方中处于佐使之位,用量较小,功效也相对次要。下面分别析之。

1.1 温中散寒止痛

蜀椒味辛香、性温热,芳香入脾,辛散止痛、温能燥湿、热可散寒,主入足太阴脾经,为治太阴寒湿之要药。《本草蒙筌》中谓其能“却心腹冷疼及寒湿痹痛”、“下驱六腑沉寒”。在大建中汤、乌头赤石脂丸二方中,蜀椒均作为君臣之药出现,集中体现了其暖脾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大建中汤针对实寒证的治疗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大建中汤中重用味辛性热的蜀椒为君,以温脾土、助命火,散寒止痛;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暖土,助蜀椒散寒之力;少佐人参饴糖以甘温益气,固护中气,防止椒姜辛散太过而伤正,并助蜀椒止痛之功。乌头赤石脂丸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炮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乌头赤石脂丸在大建中汤的基础上加强了辛散、温中、固正之力,其中乌头气厚而壮,味辛而烈,与辛散走窜之蜀椒相须为用;以赤石脂易人参,因赤石脂味甘大温,补益脾胃,兼可敛疮生肌,较人参固摄之力更强。诸药合用,可共奏破阴散寒、温中止痛、固正建中之功。

1.2 温血活血散寒

蜀椒质地轻盈、辛热走窜,常用作气分之品。然其皮色赤,亦可兼入血分。《本草经解》中说:“蜀椒气温,禀天春暖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故其亦有温血散寒、活血通脉之功,可“开腠理,通血脉”。蜀椒的这一特性虽并不显著,不过中医在用药时常少借其走窜之性,将其作为白术散、王不留行散诸方中的佐使之品。白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散方:白术四分,芎䓖四分,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二分。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在白术散中,白术、牡蛎可健脾燥湿,蜀椒、川芎(芎䓖)可温通血脉,此为正治中焦寒湿、血脉涩滞之法。妊娠期女性用药宜中正平和。与蜀椒相比,虽然细辛通行血脉之力更强,附子温里散寒之效更专,但二者药性峻烈,而妊娠期女性胎元不耐冲荡,故用之应慎之又慎。蜀椒为药食同源之品,虽亦有辛热之性,但于虚弱之体亦不会造成太大损害,加之丸散制剂作用更加温和,故适宜孕妇服用。本方用药剂量小而性味平和,但用药仍偏冷僻,故医者应把握本方的主旨思想,灵活运用。张景岳创制的毓麟珠,其组方为八珍汤加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即蜀椒)。此方承袭白术散之方义,治疗妇人气血俱虚、经脉不调可获佳效[2]。

2 通阳发散

蜀椒口尝即感辛辣麻舌。《本草经解》谓其辛散“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其质地轻清,上浮宣散,可开腠理、开鬼门、降逆气、通气脉,能开上焦之郁阳,行气分之闭滞。升麻鳖甲汤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此方历来争议颇多,分歧在于为何使用、如何使用雄黄、蜀椒二药。笔者认为,原方并非错简,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叶天士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阳毒之为病,病位偏表,病势有外出倾向,当借助雄黄、蜀椒辛温发散之力。“以阳从阳,欲其速散”。正如陈修园(清代医家)所说:“妙在使以蜀椒辛温,雄黄苦寒,禀纯阳之色,领诸药以解阳毒。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黄元御(清代医家)说:“升麻鳖甲汤,方在鳖甲……蜀椒开腠理而泻毒汁也”。2)阴毒亦是邪气外露,然未见发斑唾血,绝非病情轻浅,恰恰是由于邪气深伏阴分,使阴血暗耗、正气无力托毒外出,此时复用蜀椒等气分阳药,作用位点偏离靶心,不仅无益于引邪出表,反而耗伤正气、劫迫阴血。故《本经逢原》中说:“(蜀椒)其性辛温气窜,阴虚火旺之人禁之”。3)原方中蜀椒、雄黄用量占比不大,小剂量使用并非取其温热之性,而是存其质地轻清、辛散透毒、开郁散结之用,与方证病机并不违背。张仲景于升麻鳖甲汤中加入蜀椒用于治疗阳毒证,正是遵从《黄帝内经》中“因其轻而扬之”的因势利导原则。

3 引火下归

从外形观之,蜀椒皮红膜白,间以黄肉,而所孕育之椒目则色黑味苦。《本草从新》中说:“(蜀椒可)入右肾命门补火,治肾气上逆,能下行,导火归元。”《本草蒙筌》谓其“坚齿发,暖腰膝,尤缩小便”。以上叙述皆说明蜀椒“归宿在肾”。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如《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中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中重用酸敛之乌梅,并用醋浸制,同味相求,可生津液、益肝阴、止烦渴,又制蛔虫扰动;干姜可温中焦,附子可暖命门,桂枝、细辛可上行通阳,蜀椒可下行入足少阴肾经,能引阳入阴、导火归元,又秉少阳生发之性可疏肝;佐以人参可益气健脾,当归可补血养肝,黄连可泻肝胃郁热,黄柏可清相火、安命门,牵制蜀椒、附子辛燥之性。诸药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可调补气血阴阳。吴鞠通(清代医家)以乌梅丸加减创制椒梅汤,治疗暑邪深入厥阴,以川椒温下焦之寒、燥中焦之湿,效果极佳。蜀椒于中焦入脾,可燥湿健脾温中;又于下焦温肾,可引火归元驱寒。既然要健脾燥湿,为何不用茯苓、白术等健脾化湿之品?原因在于,相较于风寒、风湿或独寒不湿之证,蜀椒更适用于治疗寒湿并存之证。清代医家唐容川于《本草问答》中说:“寒饮之病,从不以椒治。但寒之病,亦未尝以椒治。惟脾肾之寒湿上冲而为肺病挟火者,以椒引而下之,始为恰当。”从蜀椒的应用可以看出,其在温中的同时还可健脾化湿兼温寒水。此外,引火归元之药当首推肉桂,又为何弃之不用?《本草蒙筌》中说:“肉桂木桂性热,堪疗下焦寒冷。”虽然肉桂与蜀椒均属于气厚发热之品,但由于前者为树皮入药,质地厚重,故其性专一而略守,蜀椒则为果皮入药,质地较轻,辛散走窜之性较肉桂更强。另外,蜀椒味辛,正针对蛔虫“得辛则伏”的特性,标本同治,效果更佳。

4 讨论

《中国药典》中规定蜀椒内服的用量为3~6 g。其作为君药在大建中汤中的用量为二合,约8.4 g[3]。在大建中汤中,蜀椒的用量看似不如其他药物,但其单以果皮入药,质地较轻,故实际上其相对用量极重,且其大辛大热,配适方证治法,故为君药。在乌头赤石脂丸中,蜀椒的用量为一两,约13.8 g。这一用量虽远高于乌头、附子二药,但全方的主要效用皆仰仗乌头、附子而非蜀椒,故其居于臣位。蜀椒为气厚之品,属阳药无疑,重用可温煦脏腑,为“阳中之阳”,力宏效专,有散寒止痛之功;轻用可温通血脉,为“阳中之阴”,质轻宣散,有活血行血之效。人体之阴阳表里皆为对应关系,脏腑之于血脉为里,血脉之于皮腠为里。同一药物,由于其剂量与配伍的变化,在作用位点与效果上也会出现表里阴阳之差异。药物用量为方剂之魂,方剂配伍为中医之魂。对于经方的理解与使用,切忌脱离剂量与配伍而断章取义、臆想推测。本文中笔者以蜀椒在组方中的配伍地位与剂量大小为类证思路,能够真实全面地体现该药的功效特点,以期正本清源。

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及蜀椒的六组方证中可归纳出蜀椒的主要功效为温里散寒、通阳发散、引火下归,归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兼及足厥阴肝经。与其他热性药物相比,蜀椒的温热之性并不突出,但有较强的辛散走窜、散寒化湿之功效。从临床案例来看,蜀椒在内服药剂中的应用并不如其他同性质药物广泛。笔者认为,蜀椒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其挥发油类物质强烈的刺激性及药典规定的剂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蜀椒在临床运用中确实有其特殊功效及特殊地位,医者当正确认识及运用该药。

猜你喜欢
鳖甲升麻白术散
升麻的品种考证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特异性扩增技术鉴定龟甲与鳖甲
青蒿鳖甲颗粒一步制粒工艺的优化
鳖甲煎丸联合西药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多波长测定法在鳖甲煎丸提取物检测中的应用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