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晓春
(江苏省如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6400)
猪冠状病毒性疾病是一种由猪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疫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胃肠炎等,在秋冬季节易发。在我国养猪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或防疫措施不到位会容易引发猪冠状病毒的感染,导致猪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尤其针对仔猪的危害最大,致死率最高,随着年龄的成长,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下降。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养殖场中有一头猪感染,会很快传播给同窝猪只,引发疫情传播与流行,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猪群异常情况,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在秋冬季来临前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防止该病的爆发流行。
该病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该病毒为单股RNA 病毒,形态多样,现在已观察到的有圆形、多边形及椭圆形,直径约为100nm 左右,具有囊膜。该病毒感染猪只后寄生在猪的各个器官中,尤其是在十二指肠及肠系淋巴结中含量最高。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的易感动物除了猪以外还有其他动物,但其他动物感染后作为传染源却无显著病症。病猪及隐性带病毒动物均为该病的传染源,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及呼出气体排出体外,导致饮用水、饲料及日常生产用具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感染给其他健康猪,各个阶段的猪均为易感动物,但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最高,且一旦发病很难救治,死亡率极高。
致病原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病毒为单股RNA,呈现多形性及球形,直径约为90~190nm,具有囊膜。自然条件下该病毒的易感动物为猪,尤其是仔猪感染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致病率与致死率均有所下降。猪病及隐性带毒猪都是该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粪便中,通过污染饮用水、饲料等进行传播,经由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健康猪。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冬两季为该病的高发期。
该病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常常会突然爆发并迅速流行,在养殖场内出现首个病例后,一周内会蔓延至整个养殖场。病猪的年龄、性别、自身健康情况及营养供给情况均有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其中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病,呕吐、腹泻,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其排泄物中存在黄白色带有泡沫状的水样腹泻物,腥臭难闻,在发生腹泻后的2~3d 内,患病仔猪出现脱水症状,体表皮肤苍白并失去弹性,饮水欲望增加,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发病一周左右会因脱水而亡;2 周龄以上的仔猪虽然也会表现出以上病症,但死亡率大大降低,同时预后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增重缓慢,淘汰率高。如果哺乳期母猪患病后一般也会感染哺乳期仔猪,患病后进食量下降,并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病母猪还会出现精神萎靡等症状,同时还会体温升高至41℃,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会出现脱水症状,体重逐渐下降,通过强化护理1 周左右,可以病愈,并恢复原有的生产能力。育肥期的猪在感染后也会出现以上病症,饮水量增加但体重下降,病程通常在1 周左右可以自然康复,恢复后对该病具有抗性,不会再次染病。
该病对1 周龄以内的哺乳期仔猪造成的伤害最大,染病后会出现呕吐症状,并迅速发生腹泻症状,排泄物为水样、淡黄色稀粪,短期内会传播至整个圈舍的仔猪,病程1 周左右,未经及时治疗的病猪会因机体严重脱水致死,死亡率约为30%,但最高可达80%。
病猪死亡后进行剖检,可以观察到病猪呈现明显的脱水症状,皮下脂肪消失,在胃肠道内容物中可以看到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部黏膜可以看到弥漫性充血、出血。小肠内容物中含有灰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同时肠道内有大量气体聚集,肠道扩张严重,肠壁被撑薄,呈现半透膜状,失去弹性,肠系膜淋巴结也存在充血肿胀现状,全身淋巴结肿大,肾脏呈现脂肪变性。
病猪死亡后剖检可观察到的主要病变区域为小肠,小肠肠管严重扩张,场内含有稀薄黄绿色的内容物,且夹杂大量泡沫,肠壁迟缓并失去弹性,肠绒毛严重萎缩,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个别病死猪胃部黏膜出现出血点或弥散性血斑。病死猪体格消瘦,皮肤暗淡无关,皮下干燥。
两种冠状病毒临床症状较为接近,在临床诊断时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及病理学变化,还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予以确认。取病死猪的空肠或回肠组织作为样品,制成冻切片,选择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抗体进行充分染色,干燥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镜检,如果上皮细胞出现荧光则为阳性。
由于猪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疫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可以结合病猪的临床症状表现,采用抗病毒、防继发性感染的原则进行对症治疗。
5.1.1 中药治疗
常用与冠状病毒疾病治疗的中药方如下:黄芩15g、白芍3g、黄连18g、栀子18g、郁金36g、大黄50g,用水煎服,每天2 次,连续服用5d,可以有效减轻病症。
5.1.2 西医治疗
采用抗病毒、防止酸中毒和防止继发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案,使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肌注,用量为2mg/kg(用量/体重),每天两次,连续使用3d;同时使用吗啉胍注射液和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ml/kg 和2ml/kg(用量/体重),每天注射1 次,连续使用3d。对于明显脱水症状的病猪,结合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ml/次,连续使用5d,同时使用VB1注射液进行肌注,用量为5ml,连续使用3d,每天2 次。
5.2.1 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者应加强饲养管理,秉承“同进同出”的养殖理念,避免养殖过程中引入其他猪群,尤其是避免从疫区引入。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疫病的发生。此外,有条件的养殖户还应按照生长阶段分群饲养管理,控制饲养密度,注意圈舍通风,设置防寒保暖设备。
5.2.2 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员应加强卫生消毒管理,定期清洁圈舍。对日常生产用具、圈舍垫草、饲料槽、水槽等器具定期消毒,保持养殖区域的环境卫生,切断疫病传播与流行的途径。
猪冠状病毒性疾病主要包含猪传染性胃肠炎及猪流行性腹泻两种常见疾病,其主要病症相似,均以呕吐、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对仔猪感染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诊断等手段进行确诊。针对该类疫病没有特效治疗方式,应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进行管理,在饲养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管理,确保养殖环境,保障营养供应,提升猪群自身集体免疫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养殖过程中该类疫病的传播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