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桑科镇中心小学 蒋桂云
数学思维犹如打开数学学习大门的钥匙,引领学生通过猜想、分析以及探索等方式发现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及效率。因此,教师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贯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设备等,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地引导他们思考和研究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加深感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自主探索之趣。同时,在情境中所设置的问题必须要极具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例如给出部分已知条件的练习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二)》一课中,虽然理论性和计算类的知识并不太多,但对于学生感知力的发展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毛绒玩具、玩具火车或汽车等实物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调换某一玩具位置后,我们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总结出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所观察到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口头讲述,一边调换物体位置,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播放具有趣味性或引导性的话语,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物体全貌,进而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为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结合课本知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教师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长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开展数学问题训练,由简到难,长期坚持,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当学生碰到一些稍有变化的图形问题时将很难灵活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要用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对公式的含义进行充分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一般有以下三种:(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在运用这三种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只有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才能获得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正处于发育阶段,其思维发展也会受到日常活动的影响,其中,语言表达是影响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相关研究显示,好动、话多的孩子,通常会比同龄人的思维要灵活。传达思维方式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语言,既是在复述思维过程,又是在反思思维过程,并能进行及时纠正。因此,我们应该尽早发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纠正。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贯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适当安排一些语言表达训练活动,通过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更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