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黄春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语文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如教学内容日益更新,教学方法更加现代化,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时,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如何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实际问题出发,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以课本为主,经典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综合性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在课文中找到可利用的内容进行挖掘,根据这些内容设计综合性强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有些课文中的人和物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不完全理解,甚至在认知上有很大程度的偏差。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设计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部编版六上第八单元“走进鲁迅”,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把这次的活动分为“认识鲁迅”“走进作品”“别人眼中的鲁迅”三大版块。第一阶段“认识鲁迅”的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鲁迅方面的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以及鲁迅的精神。在“认识鲁迅”的基础上,阅读鲁迅的作品,体会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其他作家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从而使鲁迅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认识了鲁迅,还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对比较熟悉的一些内容,当出现在课文中时,往往知之甚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到通过观察来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和现象,扩展视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加强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植物对于学生可以说并不陌生,但观察植物怎样传播种子,如何一年一年生长、繁殖的却不多。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有了种子的传播,植物才会一年一年的生长、繁衍,让绿色铺满大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学习课文,体会“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是什么感觉,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解读,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对大自然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更加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教学内容,或者开展调查访问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语文学习的渠道不仅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联系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启蒙教育,孩子学会了很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教学。比如: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卖衣服的,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服装广告,还有一些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学生介绍关于水果的文章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学生家长也会备加赞许。
除此之外,联系家庭实际学习语文,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这一阶段发生的一些现象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班级中有些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一开始是从家中父母身上学到的,让学生通过多说、多讲、多写表达出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语文的乐趣。
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语文学习的渠道也随处可见,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不足,还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使新课程改革倡导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当前,小学语文存在教学脱离生活的问题。而实际上语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真实的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激发他们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语文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平台,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练习、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刻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而生活正是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延伸。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语文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语境中,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教学的目的,则要求把学生的内在生活作为必要的主体,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经验去感知,从而更好地解读教材,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学会更好地生活,并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动力,使情感得到真正的塑造。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生活。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内外的充分沟通,增加语文教学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一个广阔的背景,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走向生活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在当今社会存在一些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社区中的广告标语一些词语用谐音代替,而且在报刊、书籍上也屡见不鲜,一些汉语拼音发音不规范,不仅出现在一般人的口头上,在广播和电视中也时有所闻。我们可以组织“汉字小卫士”这一活动,让学生到社区纠正这一现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掌握规范化的文字,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够使学生学会一些社交技巧。生活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到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精心安排自主的活动,如旅游之后写旅游心得,回到父母身边,学生一起做课外社会调查、公共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其次,教师应该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与学校携手开展活动。
语文教材凭借着语言文字,透露出文中的物、景、事、情、人的美,由此巧妙地唤起人们的美感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 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将文本所描述的客观情境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欣赏文中富有韵味的语句和段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进而去体验,去感知,去深化情感。例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利用谈话导入: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在学生们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表现出春天一股风吹草动的画面,几位同学在公园的湖面上欢呼雀跃伴随着这如画般的意境,歌曲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唱歌,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从学生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世界,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小学教育必须与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学校与生活不能脱节。要真正理解教学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能把所学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才是我们的目标,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延伸。我们应该多加练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生活。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路径还有很多,教师只有从思想高度上重视综合性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学习内容,不断从多渠道拓宽学习资源、组织多样式的活动形式、多渠道进行语用实践,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