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湘云,陈李兰,马静波
化脓性脑膜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CNS细菌感染性疾病,小婴儿临床表现、CSF改变常不典型,现报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确诊皮氏罗尔斯顿菌(RP)感染化脓性脑膜炎1例如下。
1 病例患儿,男,4月龄,因“发热1 d伴前囟隆起”于2020年2月7日入院。热峰39.8 ℃,发热间隔4 h,前囟饱满隆起,纳奶减少,无呕吐,无抽搐。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尚可,前囟隆起,张力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起病首日血常规正常。入院后予安儿宁颗粒口服,未用抗生素,热退后精神可,前囟转平,但入院3 d发热仍无好转,复查血常规(2020-02-09):白细胞计数9.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3%,C反应蛋白(CRP)22.0 mg/L,加用头孢曲松80 mg/(kg·d)治疗,至次日热峰仍未降,前囟再次隆起,行CSF检查(2020-02-10)常规外观正常,白细胞计数:90×106/L,淋巴细胞百分比70%,生化正常。加用甘露醇,2 d后热峰略降,前囟稍软,但复查CRP未下降。此时发热已1周以上,将头孢曲松加量至100 mg/(kg·d),复查CSF(2020-02-13)常规:白细胞计数:25×106/L,淋巴细胞百分比90%,生化正常。将CSF标本外送广州欧蒙未一医学检验实验室行mNGS检测。1 d后患儿体温开始逐步下降,前囟渐平,纳奶恢复正常, mNGS DNA检测(2020-02-17):检出RP(图1),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继前治疗。后体温渐平稳,前囟平软,纳奶恢复正常。复查CSF(2020-02-21):常规、生化正常,同时再次外送mNGS检测。继前巩固治疗7 d后,顺利出院。出院后每隔1个月随访1次,无任何并发症。免疫功能、前降钙素、尿培养正常,头颅MRI(2020-02-12、2020-02-26)正常。CSF细菌培养(2020-02-12、2020-02-15、2020-02-23)阴性。mNGS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检测复查(2020-02-24)阴性。
2 讨论化脓性脑膜炎在婴幼儿较年长儿及成人发病率高,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弱有关。其临床表现与菌种、年龄、机体反应相关,年龄越小越不典型。不同年龄的易感菌种也有很大不同,新生儿及小婴儿多见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但一些少见的条件致病菌在这个年龄段也很常见,这类细菌感染往往会导致CSF改变也不典型[1]。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RP是一种少见的人类机会病原体,属革兰阴性杆菌,为水生细菌,生存环境广阔,由它引发的感染多与污染的
蒸馏水、消毒液、注射用水有关[2]。RP可引发院内感染爆发,在重症监护病房、有基础疾病患者以及新生儿易感[3]。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留置装置、植入物为被感染宿主的主要特点。毒力虽相对较低,但也有报道给患者造成严重感染甚至导致死亡[4]。近十年仅有国外2009年1例早产儿感染此菌致化脓性脑膜炎的报道[5],此患儿系先天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后,CSF引流装置遭到RP污染而引发,经头孢曲松足疗程治疗后恢复正常。
本例所报道的是目前可查阅的国内首例RP引起CNS感染的病例。本例患儿特点是月龄小,前囟隆起,纳少,未用抗生素及头孢曲松为普通剂量时CRP均升高,发热超过1周。这与病毒性脑炎发病年龄段多偏大,血象正常,发热病程自限等特点不符合。首次检查CSF前已用过可穿透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这可能是影响CSF结果的原因[6]。之后根据mNGS找到病原,选择头孢曲松足量足疗程治疗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预后好。RP所致脑膜炎较少,但此菌易感者均为免疫力弱或月龄小或有留置装置的人群,临床仍需引起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的血培养和3次CSF培养均阴性,通过传统检测手段未能明确病原,而是通过CSF mNGS找到了病原。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如细菌培养、PCR等相比,mNGS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结果更加准确,且其在新发、少见和难以检测的病原体上具有更大的优势[7]。但mNGS目前成本仍相对较高,病例数相对尚少,尚不属一线诊断方法,但它能够与传统方法形成互补,降低漏诊、误诊率,是临床值得应用的新型辅助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