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日常饮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

2021-12-02 16:03张宏莹
关键词:满族饮食

张宏莹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关于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并不是清史研究中的热点内容,但却始终是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关于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学研究基础上,出现了学科交叉的趋势。

首先,以历史学知识为研究基础。程金平的《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1],详述了青龙县特色的满族传统饮食,探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周广丽的《满族饮食与满族文化精神》[2],全面介绍了满族特色传统饮食,探究了饮食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邢丹丹的《清代东北满洲饮食文化研究》[3],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探析了满族在饮食方面的独特性。相类似的文献还有万建中、詹娜的《满族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以辽宁满族春节饮食为例》、冷明的《满族入关后饮食文化的演变》和王兰、马静楠的《试论满族的食物禁忌》。

其次,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结合。王兰的《民族旅游中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探析——以四平市叶赫满族为例》,采用了“问题+建议”的研究模式,探讨了四平市叶赫满族民族旅游发展中,在利用饮食文化资源方面产生的问题。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4]。王兰的另一篇文章《吉林省满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分析——基于三种开发模式的调研》,则从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出发,提出了未来吉林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5]。吕路军、王辰轩的《吉林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亦采取了相同的研究模式,以旅游资源开发为视角,详细阐述了吉林发展满族饮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改举措[6]。

另外,还有文章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满族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文章有刘会梅的《满族饮食文化政策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7]《我国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研究》[8],以公共政策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满族饮食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结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满族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是趋势。纵观上述研究,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多以东北满族视作整体进行研究,这必然会忽视该区域内局部的差异性。同时,满族饮食具体还分为日常饮食、节日饮食以及祭祀饮食,但目前对某一方面饮食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以有清朝“龙兴之地”之称的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其日常饮食的特色、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并指出问题、提出建议。

一、饮食文化

古往今来,饮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民计民生、国家统治直接相连。洪范八政,一曰食。食为农殖嘉谷可食之物,是乃生民之本,政教之原也[9]2282。透过饮食,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民族精神与性格、民性奢俭与巧拙、文化素养与内涵。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系指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饮食、加工技艺与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与哲学而言[10]。因此,饮食文化既包括吃什么、怎么吃,也包括为什么吃这个、为什么这么吃。在品尝美食、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融入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念与人生选择。

在入关之前,满族定居于我国东北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传统促使满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喜好和饮食行为。满族一系列饮食习惯又折射出其民族的性格、文化与精神世界,继而形成了满族饮食文化,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二、新宾县的历史特殊性

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传承是最具有稳定性的。而这其中,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又因其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成为满族风情最纯正、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首先,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朝发祥及不断壮大的重要历史见证地,该地拥有清朝关外第一座陵墓——清永陵;拥有清代第一座都城——赫图阿拉城。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率众统一女真各部,建城堡于赫图阿拉城,(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建立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新宾县作为建立女真政权后的第一个政权都城,在清朝统治历史中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其次,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统治方式由部落制逐渐转化为封建制,等级观念亦逐渐被强调。从最初女真族“民虽杀鸡,亦召其君同食[11]”,到后期形成宫廷饮食和民间饮食两大饮食分类。因此,新宾县见证了女真政权封建化的过程。这种封建化在该阶段的满族饮食文化上亦有所体现。

最后,在战争的作用下,女真与其他民族出现了融合的现象。辽宁地区满族率先完成了向农耕经济的转化,且较早地与汉族、朝鲜族和蒙古族相互借鉴与学习[12]。因此,该时期新宾县的满族既受到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汉文化的极大影响,又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渔猎文化的印记。

三、新宾县满族日常饮食文化

(一)形成背景

1.自然原因

(1)地形

“八山半水一分田”是对新宾县地形地貌的最好概括。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处于长白山支系的龙岗山余脉,该县平均海拔498 米,是辽宁省地势最高的县之一。在新宾县,山地占其总面积的71.8%,丘陵占比为15.9%,平地面积仅占8.9%。为该地林草以及野生动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另外,该地的水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河流共1 753 条[13]。亦为新宾县满族能够保留渔猎文化传统提供了有利条件。

(2)气候特征

按新宾县所处的纬度,其气候本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该县的气候类型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该县具体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且漫长。冬季长达五个月之久,在最寒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达到-21℃。寒冷的天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与选择,喜食重油高热量的食物。

2.历史原因

满族的前身即为女真族。女真族发起于唐代七部之一的黑水,位于当时版图的最北部,受汉文化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原城市相比较为缓慢。在辽朝时很多女真部落被契丹族征服,将其分为熟女真与生女真。熟女真大多为强宗大姓,被编入辽代户籍,迁至于今辽阳地区。生女真则发展相对落后,生活于今黑龙江、吉林一带,金朝的建立则主要依托生女真部落。此时的生女真“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夏则出覆以土,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常”,生活极不稳定,以狩猎为主。另外,金朝辽阔的疆域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因而,以鱼、鹿、兔、狼、獐、大雁等为代表的动物成为主要的肉食选择;以粟、麦为代表的农作物成为主要的主食;以酱为主要的调味品。

明朝正统三年(1438),建州女真的首领李满住率其部族迁移至新宾。两年后,建州左卫首领凡察亦带领其部至新宾。1442 年明朝又在新宾增设了建州右卫。至此时,建州女真三卫皆位于新宾,遂该地成为建州女真的战略要地。受到当地汉族文化的影响,女真族的生活状态已经由“稍事耕种,以养马戈猎为生”转化为“屋居耕食,不专涉猎”,表明此时的女真族正在从狩猎民族迈向农业民族。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因明朝士兵杀其祖父而起兵反抗,征服了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各部。最终于1616 年在新宾的赫图阿拉城建立后金政权,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1635 年皇太极将女真更名为满族。

综上,满族与女真族一脉相承,大量的饮食习俗亦得到了继承。

(二)特色食物

1.“食”

(1)主食

新宾县的农作物共有250 多种,其中以稻米、玉米、大豆、高粱为大宗,是本县的优势农作物。当地的主食也以此为主,主要分为米和面两种。米的做法主要做法有三:熬米而糜烂曰之粥;淅之以水曰水饭;沥汤而干之曰干饭[9]2282。由于新宾的满族人长期在田野间辛苦劳作,遂喜欢粘软,耐消化的食物。于是,大黄米干饭、小豆干饭亦受到当地族人的喜爱。此外,由于满族早期以狩猎为主,为了适应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了满足食品方便携带与抗饿的需求,与米相比较,满族人更喜食面,且偏好粘与甜。其做法更是多样,满族人会将白面和陷包成饺子、油蒸做成花卷、发面蒸成馒头。除此之外,他们还将秫米、小米磨成面,制成窝头、煎饼、苏叶饽饽。

除上述富有特色的满族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即为饽饽,在今日的新宾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饽饽,满语称其为“efen”,是满族对各种面食(除面条外)的统称。比如,馒头、包子、粘豆包、苏叶饽饽等,又如萨其马、打糕等糕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苏子叶饽饽和萨其玛。苏子叶饽饽,在当地也被称为“粘耗子”,口感粘软。用黏米面包裹小豆馅儿,外面再裹上苏子叶,放在锅里蒸熟即可使用。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蒸好苏叶饽饽放入室外冷冻,待食用时,取回加热即好。方便食用且带有苏子叶的清香味。萨其玛,又被称为“油炸条甜饽饽”。按《奉天通志》,“撒奇马,以奶油、鸡卵和面为之,类芙蓉饯,旧时三陵上祭有之”[9]2284。是满族饽饽中最为大家熟知的食物,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2)副食

满族人偏好肉食,以猪肉为最。追溯其源头,则最早是受到其先人肃慎“多畜猪,食其肉”的传统影响。猪肉含有营养价值以及大量油脂。对于生活在严寒地区的满族人来说,食肉是摄入热量进而达到御寒目的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其中,在以猪肉为食材所做出的美食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白肉血肠。至今生活在新宾农村的满族,每逢过年时节都杀年猪,制作白肉血肠。白肉,在材料上主要指带有肥膘的猪肉;从口味上讲,指用白水煮的肉,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后,用刀切成薄片自食,传承了满族狩猎时期的食肉风俗。血肠,将放好的猪血添加适量的调味品后,灌入洗净的猪大肠肠衣中,用绳系紧后放入沸水中煮熟,切成厚片食用。随着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也开始采用炖的方式制作成菜肴。在新宾满族自治县,白肉血肠多选用满族火锅的形式制作,在铜锅下面放置炭火盆进行加热。一般做白肉血肠时多选用较肥的猪肉,切成薄片放入铜锅中,再放入酸菜、粉条与血肠共同煮熟。然后,将酸菜、猪肉等菜蘸韭菜花与酱等调味品,味道鲜美、肥而不腻。除此之外,还有锅贴肉,被誉为“石板烤肉的鼻祖”,将猪肉去皮之后,切成薄片,放在烧热的石板上烤熟,再佐以调料即可使用。除猪肉外,满族还喜食牛肉、羊肉、狍子肉、鹿肉、鱼肉以及哈什蚂。

冬季时新宾县严寒,冬季长达五个月之久。所以,在还未掌握大棚繁育技术的16、17 世纪,当地冬天并无生长的新鲜蔬菜。人们为了在初春、冬天也可以吃上蔬菜,补充必要的营养。“至秋末则惟黄白菜一种,土人以盐浸之,贮瓮中留共冬春之需,谓之酸菜,调羹颇佳。或以芜菁、萝卜两种入窖,随时取食”[14]。遂满族人创造了窖藏的储存方式与腌渍蔬菜的方法。每年初秋至秋末时节,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大量的白菜,挑选“肥壮硕者”藏于窖中,以备冬季以及初春时家庭食用。未窖藏的白菜则洗干净后放入缸中,放入适量的水与盐,待其发酵后即可食用。除此之外,又将黄瓜、云豆、豇豆、倭瓜等蔬菜切成丝,在阳光下暴晒成干,以备冬日食用。

至于调味品,首先,女真历来以豆制酱,满族沿袭了制酱的传统。酱是满族人用餐时必不可少之物。每年一月份,将煮熟的黄豆做成豆酱块。于4月18 贮于缸中,待其发酵后即可作为调味品,用来蘸蔬菜或酱肉。其次,韭菜花也得到了广大满族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四时下饭必备之品”。人们将韭菜花摘下捣碎,放入盐腌渍即可。日常吃饭时则以小碟盛之,用以佐味。

2.满族日常饮食的特殊性

(1)因地制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新宾县满族的饮食文化特征。因林地面积大而生长着丰富的山野菜、野生动物,成为了满族在渔猎时期第一饮食选择。相较于其他烹饪方式而言,较为方便的烧、烤、煮、冻,又成为了满族制作食物的主要方式方法。但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较为复杂的熘、扒等烹饪手法亦开始被采用。而且,融合其他民族美食特色的食物也开始出现,菜品亦更加精美。

(2)因时制宜

新宾县冬天寒冷、夏季炎热。当冬天气候严寒,满族人会选择食用猪肉、牛羊肉以及火锅等,发挥其御寒、提供热量的功效。夏季时,满族人多选择酸汤子、水饭、蘸酱菜、拌菜等爽口的食物,易于制作且清爽可口。

(二)烹饪方式与器具选择

1.烹饪方式

受到之前女真时期渔猎生活以及寒冷气候的影响,满族饮食的烹饪方式以烧、烤、煮、涮为主,以便宜于族人在野外裹腹。但随着满族人逐渐开始定居下来,新宾当地汉族及朝鲜族的一些烹饪方式亦被满族所接纳。因此,满族美食的烹饪方式出现了汉族惯用的熘、炒、扒以及朝鲜族的拌、炝等。

2.器具选择

满族形成初期受到了渔猎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双重影响。因此,在饮食器具的选择上亦出现二者并存的现象。受渔猎采集生产方式的影响,族人流动性强,因此盛食器具拥有易携带、耐用的特点。遂木材成为了制作餐具的主要原材料,桦皮桶、木瓢、树节瓢、大木碗等制品被广泛使用[15],“以木盆贮鲜粥,以木楪盛饭,以木椀盛羹”[16]。除此之外,瓦、粗瓷亦被用来制作器具。例如渍酸菜的缸,即为瓦器;用粗瓷制作的饭碗等,这些器具主要为满族平民阶层日常使用。

相比较之下,统治阶层则随着政权的不断壮大和战利品的日渐丰富,在饮食器具的原材料选择方面也逐渐奢华。饮食器具中亦出现了一些金属制品,如金盆、金瓶、金脚杯、银壶、铜锅等。可见,饮食器具方面已然出现了等级差别。

(三)文化内涵

“我相信到达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核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他的肠胃。”[17]因此,透过满族的日常饮食习惯,可以探析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与民族意识。

在满族之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即“春不打母,秋不打公”。这样既能确保族人正常的生活饮食,又可以保证其食物来源的可持续性,充满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活智慧。同时,这样一句俗语亦作为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集体约束,用来规范族人的行为,并保证族人生活的长久性与稳定性。

狗作为满族狩猎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满族的生产生活中承担重要职能,因此满族亦形成了不吃狗肉的饮食风俗。但与其在新宾县共同生活的朝鲜族却喜欢食用狗肉。因此,就“满族不食狗肉”的这一习惯而言,成为了其族区别于朝鲜族的民族身份标识,既可以强化民族认同又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满族在强调民族区别的同时,对朝鲜族炝、拌等烹饪方式持接纳态度,又体现了满族人开放与包容的民族性格。

综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因素造就了新宾满族独特的饮食文化,而其所创造出的饮食文化在反映产生条件的同时,又造就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专属于满族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

四、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化道路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满族饮食文化,新宾满族自治县县委亦采取了诸多措施对满族食品进行创新。首先,新宾县依托当地丰富的山野菜资源和“哥俩好”的品牌优势,联合辽宁新宾制药有限公司、万隆保健品有限公司、辽东和雅臣工艺品厂等旅游企业,研发山葡萄籽胶囊、林蛙软胶囊、丽人胶囊等保健品[12]150。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整合当地资源,增加特产的产品附加值,丰富当地满族饮食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新宾县还形成了以山核桃、榛子、木耳等山野菜为代表的土特产系列。20 世纪90 年代,该地的山野菜主要由本地人进行简单地腌渍或晒干以备家庭冬日食用。后随着购买需求渐增,新宾县放弃了以采摘为主的生产方式,开始采用人工栽培的方式对山野菜进行培育。最终成立了抚顺市联众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和新宾果品公司山野菜生产基地。除此之外,新宾县的黑木耳同样采取了人工培育的技术,实现了产量上的突破。

2.政府扶持

新宾县被称为“中国陆地香菇之乡”和“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12]86。这样的称号自然得益于该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与满族喜食菌类的文化传统,但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陆地香菇是新宾县的首创,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东北香菇交易市场”与“新宾特产网”,并不断精化其加工体系,远销日韩、东南亚。在扩大其销量和增强影响力的同时,亦达到了传承与弘扬满族饮食文化的目的。

另外,新宾县政府同时还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如《永陵镇总体规划》《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村一品规划》以及《新宾满族自治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以旅游规划文件的形式,规范新宾满族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着力打造“旅游+满族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而扩大满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力。而且,新宾县旅游局相继举办了“新宾礼物”旅游产品创意征集活动、“新宾满乡美食旅游节”“赫图阿拉城满族村庄过大年”以及“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等活动,传承与弘扬满族饮食文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 年,新宾满族传统小吃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品牌意识

2016 年国务院发布文件,鼓励进一步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打造特有的餐饮品牌,进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餐饮企业。但新宾县却缺乏对品牌影响力的敏锐度,未成功打造满族特色糕点品牌。以满族传统糕点萨琪玛为例,最广为人知的品牌即为徐福记(产地:广东)、达利园(产地:福建)等。新宾县作为正宗满族饮食文化发祥地,并未重视品牌的附加价值可以给满族饮食文化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亦未能形成具有极大影响力、市场知名度的本土萨琪玛品牌。

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主要指食品本身的创新和营销模式的创新。近几年,新宾县旅游局创办了“新宾礼物”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大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宾县力求变革,试图通过举办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对满族饮食的注意力。但形式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创新,满族特色的食品依旧被视为“食品”“土特产”,其中所蕴含文化内涵更是未得到深度挖掘与传播,忽视了食品中附带的文化价值、纪念意义。

营销模式方面,新宾县多举办美食节等活动。采取该模式当然可以瞬间吸引国内媒体与游客的关注,同时达到盈利目的,但这种关注具有时效性,只会带来短期内的关注。当活动结束后,关注度及热度会瞬间下降。而且,经常举办美食节活动会使参与者审美疲劳、体验感差,举办者也会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因此,该地在推广满族饮食文化方面缺乏创新精神。

3.缺乏传承意识

新宾满族自治县对满族食文化的传承主要是无意识传承。当地的满族人是通过祖祖辈辈相传的民俗与习惯,继承满族食品的制作工艺及食用方法。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性的选择,自然导致了满族年轻人并不了解食物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另外,新宾满族自治县在满族饮食文化传承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传承人的培养。因而导致很多满族传统美食已经没有人会制作。

4.多元饮食文化冲击

满族饮食文化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如今的满族饮食本身就是一个与其他民族饮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一个产物,但过度的开放会导致本民族特色的消失。当今,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冲击。新宾县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城市,各国各民族的饮食伴随着互联网蜂拥而至,对于满族年轻一辈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此外,满族定居之后,其饮食制作逐渐精良化,工艺繁琐。按《燕京岁时记》,萨其玛最原始的制作方法为:“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18]在日后的发展中萨其玛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良,大致要经过五道工序,非常复杂。因此,如今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亲手制作萨其马的家庭少之又少,大都选择从超市购买成品。

五、应对措施

(一)强化产业融合、打造本土知名品牌

在新宾县保护传承满族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不难看到满族饮食与旅游业、制药产业之间的融合。但融合并不代表简单地相加,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1+1>2 的效果。首先,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政策背景下,新宾满族自治县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满族饮食文化产业,丰富其产业链的相关产品,以满族食物为发展根本,以满族饮食文化为发展的最终归宿。其次,不断深化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汲取积极因素,使上百年的满族饮食及文化历久弥新,迸发出新的活力。最后,满族饮食应打造属于自己的餐饮品牌,增强民族认同感。2018 年在抚顺市委和新宾县委的共同领导下,赫图阿拉城后金御菜坊开业,其主打的菜品即为“八碟八碗”,该举动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想要传承并弘扬下去,首先要了解并认可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去传播。新宾县成立的满族特色饮食品牌正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菜系进行符合市场的创新,获得了好评。因此,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挖掘文化内涵

立足于食物,但并不止步于食物,是进一步发展弘扬满族饮食文化的必要思维。从食材选择、制作方法、食用规矩到故事传说,都是饮食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要注重对其深层次文化的挖掘。在举办美食节等活动时,要采用“由表及里”的引导方式,让来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并认识文化发祥地。切勿仅仅流于品尝食物这一层面。

(三)传承人的培养

如今的满族与汉族并无太大差异,民族特色日渐模糊。新宾满族传统小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过程中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今很多满族传统美食仅限于史料记载之中,已经没有人会制作,抑或是没有人愿意制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建立保护及培养传承人的相关制度。另外,也可以从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角度出发,完善满族饮食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创新

满族饮食本身要进行自我优化与升级,在增品种、提品质、建品牌方面均要秉持着创新思维,敢为人先。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更是要加强与电商平台之间的深度合作,创新营销模式,加快满族传统特色饮食市场化进程。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充满文化内涵的商品或旅游纪念品,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六、结论

“民以食为天”足可证明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应得到相应的关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作为“龙兴之地”,是满族饮食文化重要的承载地之一。但由于受到多元饮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其民族特色正逐渐消失。当地政府已采取了诸多措施去吸引更多的目光来关注这遥远的赫图阿拉城。虽有成效但却远远不够。在保护满族饮食文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满族族群都应秉持创新意识,优化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其转型升级,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有影响力的满族饮食品牌,唤醒沉寂的文化。

猜你喜欢
满族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春节饮食有“三要”
满族说部传承研究的一部力作
——《满族说部的当代传承研究》评介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老年人养护消化系统从改善饮食开始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