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桥 苏恋琴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广西 南宁,530199)
中风具有起病急,症状严重、病情进展快等特点,若未及时治疗容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由于脑组织受损,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口舌歪斜、语言功能障碍、吞咽能力障碍等多种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不仅会对患者后续康复造成不良影响,还可导致其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其中语言功能障碍(即失语)是指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发生病变后引发的言语交流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障碍。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经济实惠且安全性高等优势,其用于中风后失语治疗中主要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电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4]。本文针对近年来临床中风患者采取的针灸疗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中医认为,中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病位在脑,病因为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侵袭。中医理论提出,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部,五脏六腑之精气也汇聚于头部,因此对头皮特定区域实施针刺可以调动机体五脏六腑精气,发挥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5]。头皮针灸疗法属于新型中医诊疗技术,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通过对中风患者头穴进行刺激以治疗由中风引发的失语症;该技术可对脑部神经形成刺激,促使脑血流自动调节,并诱导脑部血液循环重新进行分配,从而有助于颈内动脉系颅内分支血流速度提高,增加脑血流量。通过在言语训练的基础上为卒中失语症患者开展头皮针灸治疗,结果发现,言语训练+头皮针灸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停止治疗9个月,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指数和失语商改善程度均优于言语训练组,且治疗3个月内改良Barthel指数也优于言语训练组。此外,头针针刺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能够有效改善卒中部位的血供,对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失语症状。
针刺舌三针能够对舌体形成较为强烈的刺激,促使局部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从而有助于言语功能的修复;且舌部有心、脾、胃及肾经通过,可调节脏腑功能。舌三针主要位于甲状软骨与舌根之间,该部位具有丰富的神经(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及其分支等)分布。舌三针针灸疗法能够刺激舌根部末梢神经,使得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反射增强,对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观察组(头针+舌三针)患者经过30d治疗后,其失语症严重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常规体针),其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中医针刺治疗方法可通过穴位刺激,显著提高受损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水平,提高脑细胞代谢速度。通窍开音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将头针、舌针、体针三者结合应用于失语症治疗中,能够激发语言中枢对变性细胞的调节作用,促使周围未受损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弥补和代偿,改善语言功能,通窍开音针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改善言语功能的功效,患者使用通窍开音针治疗后6周及12周后的1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量表及CFCP评分、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评级均更优,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16%。
“醒脑开喑法”针刺疗法主要治疗原则为醒脑通络、启闭开喑,选取主穴包括水沟、内关及三阴交,对上述穴位实施针刺能够起到补肾生髓、醒脑开窍的作用,并激发脑组织自身保护机制;而对各督脉穴(如百会、风府、哑门等)实施针刺可发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协调气血的功效;廉泉属于经外奇穴,针刺该穴位能够疏通经络,并刺激舌肌运动;太冲、合谷相配为四关穴,针刺后可促使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对全身生理功能起到调节作用。柳刚、孙健健、杨骏[13]等学者研究中,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分别采用基础治疗+语言康复练习(对照组)与联合“醒脑开喑法”针刺(观察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语言功能评分以及总有效率(9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7.6%)。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后失语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具有显著效果,其中头针疗法通过对大脑语言中枢在头皮投影实施针刺以刺激相应神经细胞,促使患者语言功能改善;针刺舌三针部位能够帮助恢复舌体运动感觉等。今后更多的针灸方案及手法仍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