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庄头小学 肖家梭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014年,国家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围绕如何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习作教学水平,本文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习作教学中几点粗浅的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一、二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三、四年级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有人说:“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习作教学趣味化应成为破解习作教学难题的秘籍,要把激发儿童作文兴趣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启发选材到打开思路,从快速行文到修改作文,都离不开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之后,他们便会“文思泉涌,笔走如飞”。有教师执教“歇后语编故事”习作教学,课堂伊始,教师以听说歇后语为先导,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教师先进行夸赞:“提起某某小学,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提起几年级几班的同学,那真是‘雨后春笋——个个冒尖’;提起你们的某校长,那真是‘狗撵鸭子——嘎嘎叫’‘铁锤敲锣——响当当’。”然后让学生说歇后语,教师适时给予补充、鼓励、赏识,学生表达兴趣被激发出来,接着以“编故事”为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选择一条喜欢的歇后语编故事,学生自由组合,自编故事,分角色排练,教师参与其中,其乐融融。此时,整个教室热闹非凡,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述、讨论、想象、模拟,然后小组上台表演,最后以“多就少改”为策略,让学生写好后自己念,念后自己修改,借助语感,学生一念便会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问题。事实上,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就是好作文。
写作是感之于心,发之于言,要有想一吐为快的冲动。但遗憾的是,在日常习作教学中,习作指导经常落入俗套,按部就班,遵循“审题(写什么)、写法指导(怎么写)、评改(怎么改)”的教学流程,缺乏激发学生欲望的情境创设,缺少此情此境的铺垫,缺失情感体验的酝酿。故而,习作教学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教师在上“观察作文”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指着自己带来的精致盒子,说里面用红绸布包着东西,让学生猜,猜到有奖。学生面对未知的盒子,产生了很高的期待,各种猜测五花八门(镇宅之宝、作文书、玉石、一件衣服、南京特产),谜底揭晓(抖落包袱)却是一块砖头,学生大失所望,感觉不可思议,非常奇怪。接下来,教师拿着普通的砖头在教室走了一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天天看到的砖头,观其形、辨其色、称其重、听其声。随后教师进行指导,观察事物要从多角度进行,仅仅观察外面不是真正会观察,从而引出观察的核心是要联想,想象它的来历,泥土、塑形、烧制、晾晒的全过程。最后,教师小结:一块泥土变成方方正正的、坚硬的、历经风吹雨打不会变形的砖头,要经过这么多程序,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悟出道理,磨炼成才、人要服务社会),引出写它的用处。由此,整堂课在交流互动中趣味横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难,一般是缺少写作的思路和素材,因此有的作文题材雷同,千篇一律,比如写“做一件好事”,经常都是“扶着老爷爷过马路”的事例。对于解决学生素材问题(写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要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的习惯,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说、所做、所感、所想记下来,长期坚持,必有好处。第二,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的学生认为,我们的生活太单调,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做作业、上兴趣班,如此重复循环,没有有意义的生活素材,所以写不出文章来。但这不是理由,大多数文章描写的都是普通的生活经历,只是在普通当中作者有一些特别的感悟体会而已。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有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下山,都不知道前面有个大坑。第一个骑下去倒了,站起来骂道:“今天真倒霉!谁这么缺德?”然后,拍拍腿走了。第二个人也倒了,但是他一边拍腿一边想:“唉,为什么会有个坑呢?我怎么栽了呢?……”这些经历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眼睛。第三,培养学生写“现在进行时”。我们发现,优秀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常组织开展模拟活动、科学活动、游戏活动、采访活动、观察活动等。有教师在上“人物素描”习作课时,先与学生进行“闲聊”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长相、言谈举止,学生在观察牙齿、身高、性格、性情等,认识教师特点,然后用三五句话写出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再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的经历(包括提问、交流、提供资料),最后让学生梳理印象深刻的事例,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写出对教师的印象和感受。闲聊长相就得观察,就得发现特征,自然有了外貌描写;问经历,就得有感兴趣的问题,就得了解教师成长路上的故事材料,自然就有了人物描写的典型事例。
小学阶段的写作是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指的是写作的技能、知识和方法。这个环节是习作前指导,意在通过对例文的解析引领学生发现写作只是给予方法,形成语言表达的模型,为接下来的动笔奠定基础。统编教材主要是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编排,每篇文章都是很好的例文,教学中如能注重读写结合,由读到写,迁移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渗透、注意归纳,授之以渔,习作教学就会有所凭借,顺理成章。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题目是写“形形色色的人”,本单元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课文,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动作、外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特点;《刷子李》则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体现了人物特点。有教师在执教《刷子李》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热身,展示班级学生小达人(篮球、街舞、围棋),铺垫认识人物特点,接下来学习《刷子李》引导学生认识刷子李技艺高超,通过对其动作奇、穿着奇、规矩奇的正面描写体现人物形象,而后通过对徒弟曹小三的举止、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接下来,让学生观看 “刘谦变饮料,见证奇迹”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刘谦、旁人以及自己的感受,最后配以写作,展示交流。同样一节“活用小妙招,描画众生相”,教师借助单元课文范文引路,总结通过典型事例体现人物特点,列出事例判定典型,回忆典型事例,撰写展示。习作与阅读教学结合,既能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也会使学生习作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估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评价,这表明习作评价应是宽松的。但在我们日常习作评改中,不少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批细改”,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指导学生学会自改,学生在自改中感悟语感,体会遣词用句的准确性,训练思维逻辑能力。采用多种评改方式,比如朗读批改,老舍说:“念一念,哪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都显露出来了。”还有教师巡视批改、学生互批等。习作批改不是写作的结束,教师还应想办法让学生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作品,比如班级设立作文园地、汇集佳作打印成册、定期召开佳作朗诵会。在家长会上,每个学生向全体家长宣读自己满意的作品,设立班级习作展示公众号等,让学生在展示中得到肯定与鼓励,增强信心,感受习作的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