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守正创新,科学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陈宝贵教授访谈录*

2021-12-02 16:28王继达刘海朝金昱彤于爽边育红贾贝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病机西医教授

王继达,刘海朝,金昱彤,于爽,边育红,贾贝田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陈宝贵教授从医56载,在坚守临床一线的同时还承担科研教学工作。陈教授坚持带教学生、门诊查房,年门诊量5 000余人次,运用中医特色思辨方法,口传心授临证心得。陈教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对于脾胃病和老年脑病有独到的见解及治疗方法。陈教授治疗及预防老年脑病,以补益精气、化瘀祛痰、开窍通络、醒神宁志为治则,创制“回神颗粒”,临床应用15年,对预防、治疗老年痴呆及缺血性脑损伤疗效显著。“回神颗粒”对于创伤性脑保护的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及天津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依据“五神藏”理论陈教授研制补肾安神胶囊,其具有补肾养心、疏肝健脾、安神定志功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陈教授尤其擅用“风药”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其创立的“养胃汤”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效率达90%以上,其创制的“胃炎溃疡散”,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疾病效果显著,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两项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中医与西医的整合”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建立基于‘辨证论治、病症结合’的现代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课题组对张锡纯第三代弟子武清中医院名誉教授陈宝贵进行专访,他表示中西医结合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要想融合中西医,需要用现代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并建立中西医结合独有的评价体系,这是发展中西医结合新医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通过此次专访,深深体会到陈教授的家国情怀及对中西医结合的热爱,现就访谈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1 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

陈教授表示从中医到中西医结合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3个重要节点,第1个节点:从类人猿开始用简单的草药治病,到春秋战国时期写出了《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直到汉朝的张仲景将个人经验结合理论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总结出药证和方证。第2个节点:明清两代的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理论,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第3个节点:清末民初,恽铁樵、张锡纯、唐容川等人主张西为中用,是中西医结合的雏形,这个时期中西医汇通医学家最大的贡献是把西医引进来为我所用,对中西医学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张锡纯先生。他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编著的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著作,张锡纯先生开办的“国医函授学校”和“中西汇通医社”培养了大量的后继人才,为中医及中西医的汇通结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教授表示近60年来,中医与西医从疗法的并用、配合到走向两者的互建、交融,逐步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体系,使中西医结合在医疗、科研、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发挥了积极的治疗作用,成为抗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思路

陈教授从医54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在诊疗方面,陈教授提出3个中西医结合辨证的思路。即“以证统病,辨证论治”“以病统证,分型论治”和“以方统证(病),谨守病机”。

2.1 以证统病,辨证论治 临床上一些患者往往患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对此,陈教授提出“以证统病,辨证论治”的诊断思路,对所有的症状进行归纳分析,辨出主要证型。疾病是一个多脏器、多系统病证共存的复杂状态,面对就诊患者纷繁复杂的主诉,需要根据“脏腑、神经、激素、免疫和代谢调节病机链”,确立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例如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以证统病,血瘀证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卒中等,但出现血瘀的原因不同,有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痰湿、痰热、水饮、血瘀、气滞)之不同,治疗时应基于活血化瘀的基本治则,或扶正(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或祛邪(祛湿化痰、温阳化饮、行气活血)。

2.2 以病统证,分型论治 “以病统证,分型论治”的诊断思路,是基于明确的中西医诊断,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形式,分析其基本病机和证候,根据不同病机和证候而确立治则、治法并遣方用药的一种模式。陈教授临证常引用现代诊疗技术,丰富辨证分型手段以明确诊断。例如胃脘痛患者,胃镜下见胃黏膜苍白变薄或浅溃疡,血管透见多为脾胃虚弱证;胃黏膜水肿或红斑或溃疡上覆黄白苔,多为湿热困阻证;胆汁反流,黏液湖黄绿色而量大,多为肝气犯胃证;黏膜粗糙,糜烂有出血点,多为瘀血停胃证;黏膜白相,黏液湖量少,多为胃阴亏虚证。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型分别予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柔肝和胃、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法。

2.3 以方统证(病),谨守病机 陈教授认为临床医生要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基于经方的研习,将经典经方的证候群总结划分,临床如遇各类方证客观用药指征,即可快速精准地处方用药。例如桂枝汤证营卫失调多见形体瘦削、自汗恶风、翕翕发热和精神神经机能虚性兴奋的症状,如阵发性心动过速、胃肠痉挛疼痛、四肢酸痛拘急、夜间多思多虑,以桂枝、白芍为君,调和营卫,辛甘宣通;白虎汤证多头面躁烦身热、口渴多饮、恶热多汗、脉洪大而浮滑,用生石膏、知母凉而辛散,透表解肌。

3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西医结合从中医“证”引进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为主的新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技能严格按照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反应和动态变化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对中医“证”现代研究的一些微观指标,做出中医相应证的诊断,又充分发挥西医对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长处,做出西医疾病的诊断,这对判断病情和进行疗效评估等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10]。

陈教授表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根据临床实际,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病情需要和利益出发。采用或以中医为主或以西医为主或两者并重的模式,根据患者的内部条件、外周环境,从患者的整体判断,强调个体化治疗,择优而从、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4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存在的不足

陈教授认为阻碍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建立自己独有的评价体系,而是通过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陈教授表示中西医结合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就无法评价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对错,无法判定其可取的还是不可取,所以中西医科研成果的评价一定要以自己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目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等基本都是用的西方的评价体系,但是这种评价体系适不适合中医思维方式。陈教授表示,建立中西医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涉及医学各个学科,如内、外、妇、儿等,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医疗、教学人员的不断努力。

5 展望

中西医结合要发展西医学习中医,陈教授表示,西医医生学习中医应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从上层角度引导西医医生学习中医。另外,陈教授强调:在跟师学习中不要采取在职跟师的方法,“多跟师,跟多师”。陈教授说:“带学生也好,搞科研也好,还是要尊崇中医的原创思维,原创思维从哪来,还是得从评价体系来,疗效是评价体系的核心,什么是疗效?怎么才能证明有疗效,是从疾病本身出发,还是从病症结合出发?”。陈教授表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中医的原创思维为基础,以疗效为核心,采用现代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建立中西医结合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得中西医结合有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病机西医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恐怖的教授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心不在焉的教授